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還要向?qū)W生傳遞情感, 而善于將自身或與學生有關(guān)的生活場景、經(jīng)歷等作為教學素材,實時融入課堂教學,就是激發(fā)師生情感、擴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結(jié)合具體課程內(nèi)容,巧用教師資源,活用學生資源,不斷深化道德情感體驗,讓學生將學科價值性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樹德立人。
關(guān)鍵詞:生活素材;姓名資源;個人經(jīng)歷
“栽好梧桐樹,引得風來棲”出自《莊子·秋水》,字面意思是種好梧桐樹,自會引來風凰安家落戶。引申到課堂教學,可把精選素材比作“梧桐樹”引來“鳳凰”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從而流連課堂而不知返。
本文研究的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教學素材——生活素材。生活素材指的是將教師或者學生的自身特點、生活經(jīng)歷、人際交往等作為教學素材,適時融入課堂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活化教材,建構(gòu)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課堂,建構(gòu)開放的、動態(tài)的高效化課堂。
一、巧用教師姓名資源,扣動學生心弦
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教授知識,更應傳遞思想、情感等。學生對教師生活充滿崇敬和好奇,而真實的東西最具生命力和說服力,更易激發(fā)學生思維。
【案例1】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框“延續(xù)文化血脈”,運用你的經(jīng)驗:說名字,談文化
部編教材每一課都從《運用你的經(jīng)驗》開始,頗具生活化。教師既可以運用教材本身的設計,也可以運用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如教學這一框,本人便以“說名字,談文化”開場,教學設計接地氣,讓學生有話說。
活動引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它跟隨人的醫(yī)生,每個名字都或有自己獨特的意義,或有著美麗故事,或蘊含文化內(nèi)涵。
同學們,你的名字有什么內(nèi)涵呢?請與大家分享一下吧。這是,同學們你看著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第一個發(fā)言。
于是,我說:“今天第一位分享者是我自己一一我叫黃璟云。(順手將自己的名字板書在黑板上)大家猜猜看,我的名字中有哪些文化內(nèi)涵?”
生A:老師,你的名字有個“璟”字,表示玉的光彩 ,你的父母一定期望你具有冰清玉潔的品質(zhì)。
生B:老師,你的名字你的名字有個“云”字,你的父母希望你的皮膚像天上白云一樣潔白!
“老師的皮膚確實比較白!”我笑著說,“我的父母有先見之明”。
生C:老師,你的父母一定期待你人格高尚,品行端正。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將“璟云”的文化寓意翻了個底朝天,課堂熱鬧非凡。就在此時,我趁勢追問:“同學們,老師也想知道你們名字的文化內(nèi)涵?!?/p>
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起手來,比如班上有個女生叫“周婧”,她說“婧”在古代表示女子很有才華的意思。父母期待她長大能成為才貌雙全的女子等等。
從學生發(fā)言中,文化血脈的延續(xù)中華文化的燦爛躍然紙上。在這個活動中,筆者抓住學生對教師姓名的好奇心,言傳身教,扣動學生心弦,增強他們參與熱情和學習欲望,從而將深奧的教材內(nèi)容淺顯化、生活化,也使課堂氣氛從一開始便活躍了起來,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用好教師個人經(jīng)歷,走進學生心靈
個人經(jīng)歷是個人生活的縮影。針對教學內(nèi)容,教師將個人經(jīng)歷以視頻、故事、圖片展播等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了解教師的生活、情感,可以產(chǎn)生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學生自然會敞開心扉,主動表達所思所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nèi)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钡赖屡c法治教師就應該在傳授知識與觀點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增強道德學習能力。學生是有情感的人,如果“不動感情”,將學生變成知識的接收器,那只會使學生厭倦學習。因此,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巧妙運用教師親身經(jīng)
歷,啟發(fā)學生思維,教學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 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師生交往”,教師日常生活、言傳身教顯奇效。
本人課前展示了一組圖片:伴著晨曦站在教室門口,等待學生的到來的老師的圖片;教室里,教師慷慨激昂地講課,學生聚精會神地聆聽的圖片;疫情返校期間的每個中午,教師帶領(lǐng)學生去食堂的圖片;下午,教師伏案批改作業(yè) 、書寫評語的圖片;傍晚,教師還在教師里耐心地與幾位學生進行交流的圖片;課間時候,老師還在教室解答學生的疑問;在家里,老師邊帶娃邊研究教材的圖片……這樣,將教師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從這一系列圖片中,學生不僅看到了教師的一天,還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因此,他們觀看時,目不轉(zhuǎn)睛;觀看后,凝神沉思。通過這段視頻,教師工作特點既樸實又動情地潛入學生內(nèi)心,傳授了知識,升華了情感。
除了以上日常生活經(jīng)歷,用教師某些特殊經(jīng)歷做教學素材,亦是一個妙招。
【課例3】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堅持改革開放”,運用你的經(jīng)驗,“曬曬我們學校的面貌變化史”。
本人在課前展示一組學校教學樓;教室不僅裝上電風扇,還裝上空空調(diào),用上了白板、多媒體教學;有專門的體育館;操場是塑膠跑道……
“老師,這是我們的學校?!绷⒖逃型瑢W脫口而出。
我接著又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教室主要是土瓦房,磚房不多,學生們在簡陋、只有黑板和粉筆的教室里學習;每間教室只有三臺大吊扇,有些吊扇只有兩片扇葉;操場是沙泥地;校門口是一條崎嶇不平的泥地路……
然后問:“這是哪里?”
“山村的學校”,“貧困地區(qū)的學校”……
我說:這就是我們學校!學校的前身。接著我展示出一張我在教室講臺拿著粉筆板書的圖片,以及校運會上我在田徑比賽終點站為班上參賽同學助威吶喊的朦朧身姿(沙塵大照相不清晰)。
同學們張大嘴,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隨著,有學生激動得脫口而出:“老師,我聽我媽媽說過我們學校以前確實是很破舊!”
“我聽哥哥說以前開校運會像是經(jīng)歷沙塵暴”。
“我姐姐說經(jīng)常在校門口騎車摔跤”。
……
學生的情感需要教師的情感來激發(fā),以達到以情引情、以情激情的目的。無論是教師的生活縮影,還是特殊生活經(jīng)歷,都飽含著深刻的情感體驗。其實,這種情感的傳遞,就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它更容易為學生所認可和接受從而影響和感染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重視同伴資源,分享學生生活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薄敖處熞朴诶貌?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受,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
認識?!痹谡n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指出:“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重視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fā),使學生參與過程和生活體驗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p>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jīng)驗去感知、體驗。所以,以同伴真實生活經(jīng)歷為例,把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活化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獲取道德品格。
課堂教學素材選用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支撐。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教學素材的獲取非常容易。如何整合教學素材? 簡單拼湊的教學設計,騙不了學生,更無法深入學生心靈、感染學生情感。因此,獲取生活性、真實性教學素材,能打動人心、深入人心,喚醒主體意識,發(fā)揮主體作用。
總之,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挖掘自身和學生生活中的寶藏,以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去體驗。這樣身臨其境,可以使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鞏固和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達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標,真正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黃璟云(1981),女,籍貫:揭陽,大學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