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森
【案例背景】——經(jīng)典問題,典型錯誤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角內(nèi)容,《抽屜原理》是大家公認的經(jīng)典課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從“平均分”角度理解,通過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結(jié)果使得學生在解決這類經(jīng)典問題時錯誤率高,而且重復錯誤。比如:10個蘋果放在9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 )個蘋果。學生學會的方法是“10÷9=1(個)……1(個)”,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的答案是“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1個蘋果”,也就是把10個蘋果平均分成9份,每份至少1個蘋果,至多有“1+1=2個蘋果”,這才是學生最真的思考結(jié)果。其實借助“開放”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建立抽屜原理直觀表象,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總有”和“至少”的含義。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模仿朱國榮特級教師的思路設計了《抽屜原理》一課,主要通過“開放”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梳理問題情境、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共性的過程,直觀深入理解抽屜原理。
【原始情境再現(xiàn)與剖析】——“不理解”只能“記模型”
1 分鉛筆:學生無法理解“至少”的含義
抽屜原理問題中的“至少”往往給孩子一種指向“少”的暗示,要想每個抽屜少放一點,學生通常會想到“平均分”的方法,自然會和除法建立聯(lián)系,通過除法計算解決問題。
【片段回放】
出示例題:把4支鉛筆放入3個抽屜中,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幾支鉛筆?
要求:獨立解決問題,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預設1:列除法算式解答。預設2:逐一列舉放的方法。
反饋1:4÷3=1(支)……1(支),1+1=2(支)。學生在講解算式及思路時,普遍認為要每個抽屜放的少就要盡可能“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計算。也有同學說興趣班老師就是這樣教的。
反饋2:4、0、0;3、1、0;2、2、0;2、1、1。學生的結(jié)果是有一個抽屜至少1支或0支。
在反饋的過程中沒有學生畫圖解決問題,筆者只能順應學生計算的方法生硬地講解“總有”和“至少”的含義,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被動地聽,通過聽講解記住“除法計算”的模型,完全不能理解“至少”的含義。
2 問題剖析:“封閉”情境讓學生思維停留在模仿和記憶層面
(1)“封閉”情境問題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挑戰(zhàn)欲望,學生只需要用已有模型解決問題即可,不需要理解“總有”和“至少”的含義。
(2)學生用列舉方法解決問題,教師沒有幫助學生比較辨析,容易干擾學生除法計算結(jié)果,讓學生的思維更模糊。
(3)教師順應學生計算解題的方法生硬的講解,是在用抽象的語言講述抽象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自主感悟,后續(xù)練習仍然只能是模仿。
【調(diào)整后情境及價值分析】——“激活思維”與“深度理解”
3 自主選擇: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到底什么情境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gòu)、直觀理解“總有”和“至少”的含義。筆者設計了兩種分鉛筆的方案讓學生選擇的情境。自主選擇是學生的興趣點,未提供結(jié)果的方案具有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去尋找答案,筆者認為這就是“開放”情境。
【片段回放】
呈現(xiàn)情境:有4支鉛筆。(1)小明直接拿了2支,開心走了。(2)老師把4支鉛筆放入3個抽屜(抽屜是敞開的),等老師放好后小明選擇一個抽屜里的拿走。
師:如果你是小明,你會選擇方案(1)還是方案(2)?為什么?
A.無所謂? ? B.選方案(1)? ? C. 選方案(2)? ? ?D. 有所謂
討論中,學生建議先梳理方案(2)有幾種放法。(4、0、0;3、1、0;2、2、0;2、1、1)
師:用一句話告訴小明,為什么選擇方案(2)不選擇方案(1)?
生:選擇方案(1)只能拿2支鉛筆,選方案(2)至少拿2支鉛筆。
師:方案(2)至少能拿到2支鉛筆,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第一種方法可拿走4支鉛筆,第二種方法可拿走3支鉛筆,第三種、第四種方法可拿走2支鉛筆。
師:不同的放法,什么在變?什么沒變?
生1:不同的放法,每個抽屜里鉛筆的數(shù)量在變化。
根據(jù)學生匯報小結(jié):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2支鉛筆。
師:這里的“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1:放得最多的一個抽屜至少放2支鉛筆。
生2:我們可以畫圖理解:放得最多的一個抽屜至少放2支鉛筆。
4 “開放”情境:促進學生深度理解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教師的教學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數(shù)學思考。自主選擇分鉛筆方案是學生熟悉的情境,同時具有挑戰(zhàn)性,需要學生靜心思考,這些讓學生深度理解抽屜原理變得自然且可能。
4.1 自主選擇,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片段中,教師提供的兩種方案,讓學生扮演小明自主選擇,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起來了,積極舉手,都想表達自己的選擇想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沒有及時評價,也沒有肯定或否定學生的選擇,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好奇心,這就為學生后續(xù)的深入思考提供了保障。
4.2 完善方案,引發(fā)深度思考
學生充分經(jīng)歷探究過程才會有深刻體驗。在新情境中,教師用“用一句話告訴小明,為什么選擇方案(2)不選擇方案(1)?”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把目光聚焦到兩種方案的比較上。要想得出選擇方案的結(jié)果,學生必然要對方案(2)的四種具體放法進行深度思考,找尋出方案(2)相比方案(1)的優(yōu)越性。學生經(jīng)歷比較過程發(fā)現(xiàn)方案(2)的四種放法中每個抽屜鉛筆支數(shù)在變化,但總有一個抽屜里鉛筆數(shù)多一些。同時,畫圖的方法可以直觀比較四種放法最多的一個抽屜中鉛筆支數(shù),深刻感悟到“至少”是指最多的一個抽屜中“至少”有幾支鉛筆。學生經(jīng)歷列舉比較和畫圖比較兩層深度思考,直觀、自然地理解了“總有”和“至少”的含義,筆者認為這就是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申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