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音
摘要:在我們的世界上,距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的地方,生活著許許多多神奇的生靈,但它們中有許多正瀕臨滅絕。本文記錄了少兒科普期刊編輯如何通過網絡組稿,獲得第一手資料,根據(jù)少年兒童的閱讀品位和習慣進行加工,形成可讀性強、情節(jié)精彩跌宕、以第一人稱視角拉近與小讀者距離的科普故事。探討了少兒科普期刊如何靈活組稿,以及如何讓小讀者通過期刊了解世界。
關鍵詞:少兒;科普;期刊組稿;動物保護;故事撰寫
遙遠的召喚
我在網上看到一條轉發(fā)信息,原作者來自一所位于非洲肯尼亞的大象孤兒院。這條信息上簡要地講述了一頭小象獲救的過程——它不慎跌入一口水井,所幸被附近的工人發(fā)現(xiàn),才免于被當?shù)卮迕癯缘舻拿\。
為了跟蹤這頭名叫蒂達的小象的最新消息,我在地址欄輸入了微博上注明的大象孤兒院的網址,并閱讀了網站上關于孤兒小象的故事。這所大象孤兒院由私人投資設立,救助在肯尼亞由于各種原因落單的孤兒小象,同時也救助孤兒小犀牛。
大象和犀牛是非洲草原和叢林中非常重要的動物,然而,為了用它們的牙、角獲得巨大利益,盜獵者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獵殺,導致這些可愛的動物種群數(shù)量銳減,一些品種甚至瀕臨滅絕。作為一名少兒科普雜志的編輯,我認為小讀者們應該通過我們的雜志知道這些發(fā)生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上的故事,他們不僅應該知道大象是如何生存繁衍的,也應該知道盜獵行為是因何引起、又帶來什么后果的,更應該知道我們可以為抵制盜獵行為做些什么。因此我決定,在雜志的“神奇動物樂園”欄目中,報道這頭小象和這所大象孤兒院的故事。
與大象孤兒院取得聯(lián)系
如果能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小象的真實照片,效果就更好了。于是我在網站上找到了這所大象孤兒院的聯(lián)系方式,給他們發(fā)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我對他們的工作表示了感謝和欽佩(要知道,在非洲保護和照顧這些動物并不是份容易的工作)。
相關負責人里德女士非常友好地回復了我的郵件,她簡單詢問了我們雜志的情況,我在回信中詳細回答了她的問題,并提出請他們提供幾張照片的請求。
在等待回復的時間里,我開始著手寫這頭小象的故事。一開始,我想用紀實的方式,從救援的角度講述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然而里德女士的回復卻讓我的寫作中斷了——就在幾天前,這頭小象不幸去世了!這個消息著實讓我難受了好一陣子。
不僅如此,這樣一來,孤兒院方面就不贊成我報道這只小象的故事了,他們認為有更多活著的小象值得讓中國的小讀者認識。
“虛構”一個“真實”的故事
里德女士為我提供了幾只小象和小犀牛的故事作為選擇,讀了這些故事之后,我突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以擬人化的方式、在這些小象的經歷的基礎上“虛構”一個故事。擬人化的方法更能引起孩子興趣,也讓孩子的閱讀變得更加輕松。這樣的“虛構”也能讓孩子們對非洲大象的普遍命運有一個更廣泛的認識。
為此,我為故事的主人公——小象“蒂爾達”設計了一個背景:原本無憂無慮的小象突然遭遇失去母親的厄運,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被盜獵者射殺,悲痛地徘徊在母親周圍,最后在親人的勸說下不得不離開。
在大象的群體中,親情十分重要。在我讀過的大象孤兒的眾多記錄中,大部分都有一個相似的情節(jié)——救助人員在慘遭獵殺的母象尸體旁找到不肯離去的孤兒小象,它們有感情,有情緒,也有十分明顯的表達方式,就算是被救起,這些孤兒大象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是需要時間才能撫平的。這是大象這種動物易于擬人化的一方面。
我的小象主人公正是在這樣悲痛而失落的心境下、心不在焉地跌入了一口水井。好在井中水不深,它沒有溺水,然而象群中的其他大象面對這一情況也無計可施,只得離去,留它在井中聽天由命。
如果這頭小象還有媽媽,也許它的媽媽無論如何會守候在井邊。然而失去了媽媽,一切就都不同了??夏醽喌囊恍┎柯淙杂蝎C象食肉的傳統(tǒng),這一頭送上門的小象對他們來說簡直像天上掉下的餡餅!
然而,命運沒有辜負這頭不幸的小象——在被村民發(fā)現(xiàn)前,一些好心的鐵路工人發(fā)現(xiàn)了它,及時打電話聯(lián)系了附近的野生動物急救隊,并通知了動物保護機構。小象得救了!
從這里開始,我的主人公開始像網站上成百上千被救助的孤兒動物一樣,終于得到了命運的眷顧。在大象孤兒院中,它認識了新的朋友、新的家人,其中既有它的同類,也有工作人員,甚至有來自大洋彼岸的捐助者。
在故事中永遠活著
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主人公的原型——蒂達的死亡,一方面考慮到孩子們對這種故事更傾向于接受一個積極樂觀的結局,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在大象孤兒院中的大部分大象孤兒一旦長到成年、身體足夠強壯了,就會被放歸野生環(huán)境,只有少數(shù)大象會像蒂達這樣在放歸之前染病而死。
在故事的最后,雜志中的人物“咖啡貓”對小讀者提出了幾個問題:
·你知道大象正在受到那些威脅嗎?
·我們應該如何為保護這些可愛的“大生靈”盡自己的一份力呢?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是需要孩子們自己搜集和思考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和問題能夠激發(fā)孩子對自然的熱愛、能夠啟發(fā)孩子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這樣,我們的雜志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達到寓教于樂、啟發(fā)思考的目的。而那些遙遠的生靈,也將在我們的故事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