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少一些“自然缺失癥”
記者 吳婧茸 ?圖片 采訪對象提供(部分來自于網(wǎng)絡)
記得今年的初夏,周末全家人一同出游,在陽澄湖旁的大草坪上我們支起了帳篷。有一個細節(jié)一直讓我記憶猶新,當時5歲的兒子有些膽怯地詢問我,“媽媽,我是不是可以躺在草地上?”我回答:“當然可以!”后來,我才意識到,出生在如今這個城市的他,記憶里從來沒有這樣肆意地與綠草有過親密的接觸。
這不禁讓我又想起了另一個故事,同樣是發(fā)生在朋友家學齡前兒童的身上,當孩子被問起牛奶從哪里來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超市啊。
講到這里,相信很多讀者和我有了相同的思考:我們的自然教育怎么了?
在都市化進程的當下,自然教育似乎正在嚴重缺失,自然被擱置于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之外,被割裂的又豈止是兒童?捫心自問自己有多少時間是與電子產(chǎn)品相伴?
現(xiàn)實,確實有許多無奈,我們與自然來番親密接觸的機會不多?;蛟S有時,不是我們不想,而是在我們的生活半徑里,自然的存在感太低。你是不是有時也會莫名感到自己像是電量耗盡一般無助和焦慮,即使外面的風光無限好,但在高樓大廈,轎車地鐵的生活中,已經(jīng)很難享受到自然的樂趣。偶然的親近自然,往往也只是跑去旅游景區(qū),粗略逛一下,然后吃一頓農(nóng)家菜了事。
一方面我們在抱怨身邊沒有自然,一方面我們又把生活的半徑框定于城市里的水泥森林??墒?,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時刻都是自然的觀察者。行動起來,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