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山東省乳山市黨史研究中心主任徐某某因工作原因扇打辱罵本單位工作人員一事,引發(fā)廣泛的輿論關注。經調查后,當?shù)毓剂颂幚斫Y果:依相關規(guī)定,徐某某被行政拘留十五日并被罰款一千元,同時,徐某某被撤銷黨內職務、政務撤職處分,并降為三級主任科員,調離現(xiàn)工作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毆打辱罵下屬的徐某某受到的是雙重處理:既受到黨政紀處分,還被追究了法律責任。按理說,如此處理是公正、正常的,紀歸紀、法歸法,互不替代;但是,這種“雙重處理”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卻不是一種常態(tài)化模式,而往往是既違紀又違法的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被追究黨政紀責任之后,法律責任被“忽略”——避而不談。
紀律責任和法律責任,從來就不是一個范疇的概念,而從身份角色上說,官員所擔任的公職角色并不影響其普通公民身份的存在;并且,按照現(xiàn)代政治倫理理念,官員要比普通公民承擔更多責任義務,而不是更少;在此語境下,官員同時觸犯法律和組織紀律之后,只要求其承擔紀律責任而“忽略”法律責任,在邏輯上就講不通。
黨史研究中心主任打罵下屬事件曝光后,就有媒體評論提醒,調查處理此事“不能‘罰酒三杯’了事”。而輿論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擔心,也是因為,以往一些地方處理官員違紀違法過程中,曾出現(xiàn)過“重紀”而“輕法”的情況,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以紀代法”成為一種“慣例”。又似乎是,在某些監(jiān)管者看來,有“處理”就算有交代,而既然違紀違法官員已經受到紀律處分甚至被免職了,那就應該算是“處理完畢”、可以交代得過去了。
然而,所謂“紀在法前”原則,是說紀律嚴于法律,比如法律不追究的情形未必逃得過紀律問責,而“以紀代法”則完全顛倒了這種邏輯。
黨紀處分條例修訂后,中央紀委曾明確強調: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紀法分開。而我們分析上述案例,乳山官員打罵下屬受到紀律處分的同時還被追究法律責任、被警方處以治安拘留15日并罰款1000元的行政處罰,實實在在體現(xiàn)了“紀法分開”的原則;因而,當?shù)毓俜酵▓蟀l(fā)布后,輿論紛紛點贊。而這種“紀法分開”的問責模式能否成為一種常態(tài),官員既違紀又違法之后被“連打帶罰”的雙重處理能否成為依法治官的一種“標本”,則更值得期待。
而執(zhí)法執(zhí)紀是否公正,某種程度上說,最能體現(xiàn)出有關方面維護政府公信的責任意識、對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視度,以及某些涉及利益問題上的價值取舍。不管是對下屬扇耳光、語言羞辱,還是在公共服務場所大吵大鬧、打砸,都嚴重損害黨員干部隊伍形象,給黨政部門抹黑;而只有依法依紀嚴肅處理到位,該處分的處分、該繩之以法的繩之以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消除個別劣行官員造成的不良影響,才能將他們與廣大遵紀守法干部作清晰切割。
說到底,這種問題上,政府公信和干部隊伍形象要遠比某些官員個人利益更重要。于此而言,“資深官員”因打罵下屬被拘留、被撤職、降級,如此嚴肅處理可謂能更有效地消除不良影響;而如果只是內部問責,只有紀律處分,而“忽略”其違法問題,或是以紀律問責替代法律追究,就可能導致原本官員個人的問題損害政府公信,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