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乘風破浪的姐姐》作為2020年現象級綜藝,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節(jié)目上線以來,話題熱度一路走高,節(jié)目累計全網熱搜2300余次,成團之夜24小時產生了40余條熱搜,同屏最高14個熱搜同時在榜。新浪綜藝勢力播放量、閱讀量、話題量連續(xù)9周保持榜單第一的位置。這個節(jié)目的成功,除了中年女性焦慮的社會議題、較為有影響力的參加選手之外,其文案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從第一期到成團之夜的文案,千變萬化卻直擊人心,被網友稱贊“百萬文案,字字千金”。這種字幕的文字敘事的成功為今后的電視節(jié)目給出了方向指引。
關鍵詞:《乘風破浪的姐姐》;電視敘事學;文字敘事;群體狂歡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96-02
一、《乘風破浪的姐姐》
2020年6月12日,芒果TV網絡綜藝節(jié)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期播出。在當時微博熱搜被責令整改而停止更新、官方賬號沒有及時宣傳的情況下,節(jié)目開播僅10分鐘就創(chuàng)下了千萬的播放量,如今更是播放破億,且在豆瓣點評的分數達到了8.4分,實現了熱度與口碑的雙贏。不同于一般的選秀節(jié)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在選角上采用的是年齡超過30歲的女藝人,同時聚焦女性社會話題,直指女性年齡焦慮的要害。在主打年輕養(yǎng)成類選秀的市場中另辟蹊徑,是這檔節(jié)目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電視敘事學
敘事學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十日談(語法)》中,由托多洛夫提出,其定義為“為了發(fā)現或描寫結構,敘事現象被分解成組件,它們的功能和關系也需要被確認”[1]。隨后該理論由羅蘭·巴特、布雷蒙、熱耐等學者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了兩大主要研究流派。一個是以“故事”為研究對象,找尋“能從中見出世間全部故事的單一結構”。另一個是“敘事學的范圍僅限敘事文學,包括時態(tài)和語態(tài)以及語言形式。所以說反映在敘事故事與文本關系上的敘事話語才是敘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2]。
這兩大流派興盛于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被稱為敘事學中的經典敘事學階段。
電視(彩色電視)發(fā)展于20世紀60年代。其英文television表明了電視的本質。vision指視野視線,術語前綴tele來自希臘副詞tele,原意為afar(遙遠地),而電視的英文本意就是“遠距離的觀看”或“遠距離的影像展現”。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也許是因為電視在當時并沒有普及,敘事學研究范圍僅僅聚焦在文字敘事上,所以二者在當時并無聯系。但是隨著電視的不斷發(fā)展,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有些敘事學家認為不同媒介都具有敘事功能??破澛宸蛘J為電視已經成為美國社會最主要的“故事敘事人”。比如我們經??吹降南矂?、動作片、動漫、紀錄片等,都屬于敘述性文本的范疇[3]。
學者在這一時期對電視節(jié)目進行了敘事研究,于是一門新的學科誕生了,電視敘事學是一種致力于研究各視覺聽覺的語言要素綜合構建起的敘事系統(tǒng)的學說。其研究對象包括敘事者、敘事對象、內容、方式、時間、視角、層次等[4]。
三、文字敘事
根據電視敘事學理論,作用于聽覺的聲音和作用于視覺的畫面被認為是電視敘事的兩大符號系統(tǒng)。因此畫面敘事和聲音敘事是電視敘事的兩大重要手段。文字敘事本是以一種補充的形式輔助畫面敘事和聲音敘事,但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卻運用了大量新奇、有趣甚至犀利的文字進行敘事,使整個節(jié)目變得與眾不同、煥然一新。
(一)反差敘事:激發(fā)觀眾興趣
如張守志所說,《乘風破浪的姐姐》精心搭建了一個復合的反差敘事框架,致力于塑造主題、情節(jié)、形象的反差從而完善節(jié)目敘事邏輯,制造趣味性的節(jié)目效果,從而感染觀眾。選手們的輿論形象、節(jié)目形象、現實形象不斷形成沖突,利用反差激發(fā)觀眾的興趣,使其產生看下去的欲望[5]。而文字敘事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反差敘事框架的一環(huán),而且其帶有的搞笑特點也可以從側面豐富選手的節(jié)目形象。比如張雨綺往常給大眾的印象是性感、高冷的女神。節(jié)目組在呈現這種既定印象的時候采用了第三者的視角,讓同是選手的沈夢辰給出“高冷”“氣場兩米八”“不太愿意跟別人講話”這些結論,并同主畫面一起出現在熒幕上。隨著張雨綺入場與每位選手高興熱情地打招呼,這三條既定印象字幕在屏幕一條一條地消失,形成了一種充滿對比感的反差敘事,這種反差感打破了觀眾對張雨綺的刻板印象,給人新奇感和趣味性,增加了想要繼續(xù)觀看節(jié)目的欲望。
(二)人設樹立:姐姐們獨一無二的標簽
節(jié)目組在打造選手人設方面頗為用心,除了上文提及的反差人設張雨綺、姐姐守護者黃曉明以外,對劉蕓的人設打造也頗具巧思。首先節(jié)目組設計了一個情節(jié):劉蕓選擇的歌曲原唱孟佳是參賽選手,并且兩人演唱相同的歌曲《給我乖》。之后劉蕓以當事人的敘述者身份表明自己緊張的時候會一遍遍重復相同的話語。所以她把撞歌這件事講給很多身邊的選手聽,與同樣撞歌的萬茜、金晨相比,劉蕓的反應更加激烈,以至于字幕最后給出了“again”的評價,當她再次與黃曉明訴說此事時,字幕更是以全屏的方式給出了“again的n次方”這樣的評價,這也固化了劉蕓“劉again”的人設,這種人設的樹立與固化有利于建構不同的人物性格,使觀眾能夠記住參賽選手。
除此之外,每個藝人出場前的采訪短片中的人名字幕上都是對她們人設的精煉總結。比如黃圣依:獨立自信;丁當:勇敢嘗新;阿朵:蛻變歸來。
(三)搞笑吐槽:彈幕式“群體狂歡”趨勢引領者
彈幕指的是在網絡上觀看視頻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來源于日本視頻網站,其具有群體(社區(qū))效果(如低門檻、強參與感等)和功能性?!冻孙L破浪的姐姐》在文字敘事上采用了一種彈幕式“群體狂歡”的風格。關于“群體狂歡”,巴赫金指出在狂歡節(jié)期間,所有參與者必須按照狂歡自由規(guī)律的方式生活??駳g節(jié)具有宇宙性質,這是整個世界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是世人皆能參與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6]。這與彈幕的低門檻和強參與感特征相符合,而節(jié)目組則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并加入了搞笑吐槽的元素,吸引觀眾留存并參與。
如在第一期節(jié)目中,黃曉明在感受到選手們的性情與脾氣之后,為了表達作為主持人的緊張感,節(jié)目組用類似于彈幕和微博熱搜話題的形式給出“曉明歷險記”“曉明的安危之后會通過節(jié)目向大家速報的”。由于節(jié)目組在節(jié)目中用字幕這種形式提示傳播內容(即“埋?!保?,“曉明歷險記”這一表述在節(jié)目播出后便成為了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成為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節(jié)目的別名。而節(jié)目組的“埋?!毙袨椴粌H僅局限于黃曉明,在杜華看到舞臺大門打開、躍躍欲試走過去時,字幕就以微博熱搜體的形式給出了“送杜華女士原地出道”的字眼,在節(jié)目播出后該內容也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與吐槽。網友們對節(jié)目組“埋?!钡男袨榻o出了激烈回應,以彈幕、留言的形式參與到“狂歡”之中,甚至有網友找到了杜華女士早期接受采訪體現其對出道的渴望的片段。這種“群體狂歡”不僅成為一種擬態(tài)環(huán)境,吸引更多人參與,提高了節(jié)目的互動性,同時節(jié)目組也用“杜華出道”為一個網絡熱點事件,提高了節(jié)目的話題度和知名度。
(四)敘事者變化:主持人的弱化與角色轉換
敘事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是敘事者,在文學領域,敘事者分為暗作者、講述人、現實的作者、敘述對象、暗讀者、現實的讀者。而在電視敘事學中,敘事者分為當事者、主持人以及我們看不到的隱藏的敘事者(如導演、剪輯、編導等幕后人員)[3],在傳統(tǒng)綜藝節(jié)目中主持人是主要的敘事者,但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節(jié)目卻弱化了主持人黃曉明的主持特性,同時強化了字幕扮演的敘事者角色,表現為在第一集中,黃曉明僅出鏡14.33分鐘,占第一集總時長的14.3%,但是對流程的推進,包括前文所提到的人設樹立、情節(jié)吐槽等環(huán)節(jié),許多都是由文字敘事來完成的。
但是對黃曉明的人設樹立,節(jié)目組有非常鮮明的定位,同時文字敘述在黃曉明的人設樹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黃曉明在節(jié)目中以“姐姐們的守護者”的形象出現,在評審團指出選手問題的時候,黃曉明總會維護選手,比如在評審團指出金晨的舞蹈動作有失誤、下盤不穩(wěn)的時候,黃曉明便以多年演戲沒時間跳舞的言辭為金晨說話。同時在字幕上黃曉明的名字上出現了“與姐姐們同在”“明之守護”的字眼,直接設立了黃曉明的守護人設。除了守護人設以外,“端水”人設是黃曉明在節(jié)目中的另一特征。在選手們備戰(zhàn)期間,黃曉明游走于各個藝人之間,反復強調來參加這個節(jié)目是加分項,以加分項為口頭禪并在后期配合全屏字幕強調“加分項”,有一種幽默感,并鞏固了這一人設。
四、結語
《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一節(jié)目的成功在于選手們的熱度與人設、節(jié)目主題的另辟蹊徑并切中時下社會要害,同時在節(jié)目中展示了成熟女性的魅力,試圖掙脫女性上了年紀就會焦慮的社會固化現象。這一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電視敘事的方法,其中處于輔助補充地位的文字敘事在這檔節(jié)目中被運用得十分巧妙得宜,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節(jié)目學習《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文字敘事上的精妙之處,以達到更好的節(jié)目效果。
參考文獻:
[1] 茨維坦·托多羅夫.十日談語法[M].海牙,1969:69.
[2] 劉春陽.經典敘事學的發(fā)展與現狀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30):29.
[3] 羅伯特·艾倫.重組話語頻道[M].麥永雄,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45.
[4] 高震,李時.電視節(jié)目敘事格局初探[J].今傳媒,2005(10):42-43.
[5] 張守志.反差敘事制造的大眾娛樂文化鏡像[N].遼寧日報,2020-07-16(010).
[6] 巴赫金.拉伯雷的創(chuàng)作與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M]//巴赫金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作者簡介:謝叢宇(1996—),男,遼寧大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傳播、音樂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