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近年來,信息技術環(huán)境所支撐的多樣化教學策略不斷涌現,為高中化學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重視分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使其與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互補,讓高中化學課堂得以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充分呈現出其綜合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也讓高中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目標近在咫尺。
關鍵詞:高中化學;信息技術環(huán)境;有效;教學策略;方法
為更好地適應高中化學中的多元概念和實驗,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滿足其發(fā)展需求尤為關鍵。在新課程改革的探索進程中,信息技術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讓教學創(chuàng)新面臨著更多新的機遇和考驗。因此,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相融合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將信息技術的教學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讓信息技術的有力輔助推動著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不斷突破重點難點,以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良好的化學素養(yǎng),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化學探究學習中。這不僅是為高中生學習能力提高和學科素養(yǎng)提升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也為他們帶來了更為先進新穎、個性別致的化學學習體驗。
一、巧用微課輔助教學,創(chuàng)新理論教學形式
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高中生必然會與多樣復雜的化學概念產生思維上的親密接觸,只有讓學生夯實理論基礎,緊緊依靠思維創(chuàng)新,讓化學概念成為他們深入探究的基石,才能保證后續(xù)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中化學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這一先進教學產物來輔助理論教學,讓死板的概念也能活靈活現的呈現于課堂,通過創(chuàng)新理論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的概念記憶帶來更為便捷的途徑。
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中,學生需要從鐵、鋁、銅等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中探究它們與揚起的反映情況,并運用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來簡單判斷相關的金屬與鹽酸、硫酸、鹽溶液的置換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若是一昧的要求學生對置換反應的化學式進行記憶,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理論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微課中呈現出不同反應現象的視頻,增強學生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印象。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隨著微課的講解,嘗試思考和分析現象,并運用歸納總結能力來得出結論,進一步鞏固對化學方程式的表達能力。由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對金屬與氧氣反應現象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認知,也能從自主歸納中正確認識到金屬間存在活動性差異的理論概念,從而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二、巧用動畫輔助教學,優(yōu)化實驗教學手段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理論是實驗開展的基礎,而實驗則是鍛煉學生化學綜合能力的必要途徑。有效的實驗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在信息技術特點的指導下,高中化學教師不妨利用動畫技術來優(yōu)化實驗教學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實驗條件的束縛,也避免了實驗操作的不規(guī)范行為,為學生自主或合作實驗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純堿的生產》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活動來引導學生經歷純堿的生產及發(fā)展過程,了解和體驗到天然堿的生產與化工生產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從而感悟現代化技術的發(fā)展優(yōu)勢。為引導學生更為直觀的掌握與純堿工業(yè)相關的化學原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技術來向學生分別演示氨堿法與侯氏制堿法的過程,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類、歸納和總結等方法來對自己所觀察的實驗活動進行加工和分析,從中體會到侯氏制堿法所展現出來的科學魅力,并對侯氏制堿法這項偉大發(fā)明的優(yōu)點加以整合,把握其原料利用率高、廢物排放少、能源消耗低和成本低的優(yōu)勢。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將實驗活動與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經濟循環(huán)利用等化學工業(yè)發(fā)展現狀加以練習,讓學生從實驗活動中收獲到更為豐富的化學經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以更為新穎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化學實驗活動,也能更好地感悟到技術與科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加強對化學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巧用資源輔助教學,展現化學獨特魅力
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往往能夠開拓學生對化學世界的眼界,讓學生走入更多奇妙的化學現象中,體會其蘊含的獨特魅力,從而以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驅動著參與到化學實踐探究中。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重視寓情于景,利用資源來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化學知識來探尋背后的秘密,這也在無形中構建起了洋溢著學習樂趣的課堂氛圍。
在《改善大氣質量》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豐富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關于大氣污染及危害的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出發(fā),了解到大氣中主要污染物,以及大氣污染物的來源與危害,并通過酸雨、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大氣污染現象的圖片、視頻與數據,充分認識到人類生活與自然界的矛盾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互動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大氣主要污染物的種類、來源和危害加以分析和討論,逐步把握酸雨、臭氧空洞及溫室效應的形成原因,加強對它們危害性的重視和防治途徑的探索。由此可見,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往往能夠讓學生以化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同時,學生也能在拓寬視野的同時,逐漸樹立起科學的探究學習態(tài)度,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結語: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無疑是讓抽象化形象,復雜化便捷,單一化多樣的必要教學創(chuàng)新手段。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當遵循教育改革的規(guī)律,以提升自身教學信息素養(yǎng)為基礎,用信息化的視角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深入淺出的推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散和實驗能力的生成,讓化學成為學生眼中充盈著濃郁探究色彩的天地。
參考文獻
[1]李建國.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中化學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
[2]徐樹茂.淺析信息技術如何輔助高中化學教學[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