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建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聆聽先民的歌唱,尋覓詩歌的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感受詩歌的結構美、情境美和思想美。《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下面,筆者就以《詩經(jīng)》中的《衛(wèi)風·氓》《邶風·靜女》《秦風·無衣》為例,探討如何開啟審美之門,點亮語文課堂。
一、開展品讀活動,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讓他們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在講解《詩經(jīng)》時,我們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对娊?jīng)》中的大部分詩歌結構整齊,采用了重章復沓的手法,有一唱三嘆、回味悠長的藝術效果??梢哉f,《詩經(jīng)》是兩千多年前先民的歌唱,在句式上以四言為主,每句一頓二拍,節(jié)奏感很強,都是曲調短小的民歌,語言優(yōu)美。
例如,《秦風·無衣》共三章,這首秦地戰(zhàn)歌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每章字數(shù)與句數(shù)均相等。雖然每一章的結構相同,但是內(nèi)容卻不完全相同。每章均以“豈日無衣”開頭,用反問表達出憤慨,燃燒著復仇的火焰。一句“豈日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在每一章中,戰(zhàn)士們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這里的“袍”指“外衣”,“澤”指“里衣”,“裳”指“下裙”,分別指代以“衣”為代表的戰(zhàn)備物資。為協(xié)同周王室作戰(zhàn),戰(zhàn)士們磨刀揮戟,舞戈擦槍,“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富有畫面感,節(jié)奏強烈,振奮人心,使人仿佛看到了戰(zhàn)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鬧場面。于是,無數(shù)戰(zhàn)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每一章的結句又鮮明地展現(xiàn)出情感的增進往復,如首章的結句“與子同仇”,意為秦軍士兵與周王室有共同的敵人,重在抒發(fā)同仇敵愾的情緒;第二章的結句“與子偕作”中的“作”是“起發(fā)”的意思,意為開始行動,是出發(fā)前氣勢恢宏的整備集結;第三章的結句“與子偕行”中的“行”是“往”的意思,意為將士們即將奔赴前線,奮勇殺敵。情節(jié)與感情均在不斷地推進。綜觀整首詩,重章復沓的結構中回蕩著一股戰(zhàn)斗的激情,充分展現(xiàn)了秦人尚武好勇的英雄氣概。而且,這樣回環(huán)往復的詩句體式也符合舞蹈的節(jié)奏起落,可吟可誦、可歌可舞,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結構美。
二、再現(xiàn)生活圖景,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詩經(jīng)》不僅具有優(yōu)美的結構,還具有優(yōu)美的情境。它用文學的方式系統(tǒng)而完整地描繪了兩千六百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圖景。在教學中,教師要再現(xiàn)《詩經(jīng)》中的生活圖景,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例如,《邶風·靜女》含蓄巧妙地展現(xiàn)了這樣的情境:一位嫻靜而又美麗的姑娘,與小伙子約好在城墻的角落會面。小伙子早早地趕到約會的地點,急不可耐地張望著,卻被樹木房舍之類的東西擋住了視線,急得他抓耳撓腮,在原地不斷地徘徊……詩歌里的“靜女”有多么美麗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用第一人稱記錄了“我”赴約時的興奮和期待。短短十六個字,言簡意賅、含蓄傳神,寫盡了女子的美麗與活潑、男子的愛慕與深情。為了幫助學生更快地走進情境,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結合詩歌內(nèi)容展開浪漫的想象:在男主人公的眼中,“彤管”鮮潤光亮的色澤會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戀人紅潤的嬌顏;潔白纖長的荑草是戀人跋涉千里,從郊野親手摘下的,物微而情深。莽原上的柔荑將會在春風的吹拂下長成茂盛的草叢,純潔真摯的愛情必然會讓有情人相守到永遠……男主人公心中滿是甜蜜而熱切的期待。本來,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得到女子贈送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得到了女子贈送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這樣的感情是多么的純潔??!如此,學生能感受到《詩經(jīng)》的情境美。
三、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思想美
《詩經(jīng)》中既有“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的大膽少女,也有“不我能傗,反以我為讎”的癡情人,還有“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的愛國士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讓他們學習人物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感受詩歌的思想美。
例如,《衛(wèi)風·氓》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名學者鮑鵬山曾說:“在《詩經(jīng)》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為便是那位衛(wèi)國女子。”“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她有可愛之處,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對戀人忠貞癡情,勇敢地沖出世俗的桎梏,與戀人走到一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婚后疲累貧苦的生活消磨了愛情的甜蜜,她為家庭辛苦付出,日夜操持。就是這樣的女子,也終究擺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其中人物形象的特點。讀到“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覺得詩中的女子太過軟弱。這種解讀太過片面,教師需予以正確的引導:“士之耽兮,猶可說也”,是因為“氓”是一個沒有責任和擔當?shù)娜耍p易違背了當時的承諾。而女主人公愿意在沒有“良媒”的情況下與男子在一起,正說明她身上具有敢于追求的可貴品質,敢于反抗禮教的壓迫。從這一層面講,女主人公的“不可說”恰恰是因為她有情有義,更有擔當,直至她在認清“氓”的真實面目后徹底與其決絕,這也說明她是一個果斷清醒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敢愛敢恨、堅強剛烈,具有較前衛(wèi)的獨立意識。通過比較“氓”和女主人公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生就能知道誰真誰假,誰善誰惡,誰美誰丑。教師要讓學生懷有一顆勇敢、堅強的心,學習衛(wèi)國女子身上的精神品質,遇到挫折時不哀泣自傷,而是直面困難,冷靜面對。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感受到詩歌的思想美。
總而言之,教師可以采用以上方法開啟審美的大門,讓學生在詩歌的滋養(yǎng)中感受美!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高中詩歌教學中‘詩性’培育研究”(立項編號:GH20181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