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討場地障礙項目運動技術基本理論問題,解構技術分類。本研究從動作本源、形式本源和規(guī)則本源的角度對技術進行了解析,初步構建了以騎手基本技術、馬匹基本技術、平地技術和障礙技術為主體的場地障礙技術分類。
關鍵詞:場地障礙;技術;分類
隨著我國馬術運動不斷與國際接軌和馬術產業(yè)的日益興盛,我國場地障礙項目取得快速發(fā)展。在國內競賽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國內障礙騎手的訓練水平和競賽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但與此同時,我國馬術場地障礙項目存在著實踐先行、理論研究滯后的問題。本文以相關訓練理論為支撐,從場地障礙的動作特征、運動形式和競賽規(guī)則三個維度解析專項技術分類,以期為我國馬術場地障礙運動員深化項目理解、提高訓練效益提供理論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CNKI、EBSCO、百鏈云圖書館等數據庫,收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二)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并以相關的訓練理論要點為基礎,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動作本源下的技術分類解析
動作是構成運動技術的基本單元,動作要素與技術結構構成了運動技術的基礎[1]。人體運動的外在本質是動作,不同動作在空間上的組合則表現(xiàn)為技術[2]。動作分析是運動技術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判別運動技術類型的重要依據。馬術是一項人與動物共同參與的體育運動,馬術與其它體育項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是以人的動作作為運動的發(fā)端,而馬術則是通過人自身的動作控制來影響馬的動作表現(xiàn)。因此,從動作本源的角度出發(fā),在確定場地障礙技術分類時,將人與馬的動作進行解析,并以此為參考確定技術的類型。從人的動作視角出發(fā),場地障礙技術主要包含基本技術中的騎坐技術、扶助技術以及障礙跳躍過程的跟身技術。騎坐是馭馬的基本技術,穩(wěn)定、有效且靈活的騎坐技術是保障扶助技術能否有效發(fā)揮的前提。騎坐技術分為輕騎坐、全騎坐和兩點式騎坐。扶助是指騎手利用自身的肢體動作和姿態(tài)給馬施加影響,通過兩者之間感知覺的傳遞達到溝通的目的。扶助技術包括腿部扶助、韁繩扶助、重心扶助和聲音扶助。跟身是馬匹在跳躍障礙時騎手必須進行身體跟進的基本姿態(tài),騎手在平地與障礙之間的安全銜接需要自然穩(wěn)定的跟身技術作為支撐。馬匹的動作主要體現(xiàn)在各種步伐上。馬匹的基本步伐分為慢步、快步和跑步,在場地障礙項目中,馬匹在比賽場地中需要進行各種步伐的轉換,在整個比賽過程的主要動作是跑步和跳躍,因此其基本技術主要分為慢步技術、快步技術、跑步技術和跳躍技術。
(二)形式本源下的技術分類解析
運動形式是運動單位的外在表現(xiàn),運動形式建立在動作實質的基礎之上,是動作集合的外顯特征,不同的運動項目具有不同的運動表現(xiàn)形式。對運動形式予以準確的描述可以提高我們對運動項目的感性認識、豐富認知素材,從而為我們探究項目的本質規(guī)律提供參考的依據。場地障礙將人和馬的組合作為一個共同的運動單元,是在規(guī)定的路線中以“跑”和“跳躍”障礙相結合為運動表現(xiàn)形式的運動項目。在場地障礙比賽中,跑和跳交替轉換貫穿整個比賽過程的始終。從空間維度來看,場地障礙正是平地跑步與空中跳躍障礙的不斷連續(xù)。因此,我們可以將場地障礙的專項技術主要劃分為平地技術與障礙技術。場地障礙比賽中各道障礙的設置是由各種平地路線(直線、曲線、圓)相互串聯(lián)而成的,這樣可以將平地技術進一步分為直線技術、彎道技術以及回轉技術等;此外速度控制技術也是平地訓練中一項重要的運動技術。場地障礙的路線需要騎手對行進速度有精確的控制,速度的慢與快直接影響比賽的完成效果。因此騎手必須學會評估行進速度,使之更貼近實際比賽的需要。
(三)規(guī)則本源下的技術分類解析
競賽規(guī)則是運動項目規(guī)范化指南,是保證運動競賽公平和公正的競技法規(guī),并隨著運動項目的發(fā)展不斷完善[3]。在場地障礙項目中,對競賽規(guī)則深入剖析,探尋競賽規(guī)則與技術類型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充分地理解專項技術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從而提升技術訓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場地障礙賽要求運動員騎馬必須按規(guī)定的路線、順序跳躍全部障礙。碰落障礙、超過規(guī)定時間、馬匹拒跳以及運動員從馬上跌落等都要罰分。最好成績?yōu)榱惴?,罰分最少、用時最短者名次列前。場地障礙規(guī)則以路線的完成度為判罰依據,將罰分和用時作為評判運動成績的標準。此外,規(guī)則中對不同級別賽事的障礙(數量、高度、組合等)也具有相關明確的要求。以五星級國家杯比賽為例,規(guī)則要求路線設計長度為500-700米,障礙數量12道,最小/最大高度為1.3-1.6米,其中至少要包含至少2道高為1.6米的垂直障礙以及至少2道1.5-1.7米的伸展障礙等,同時室內和室外的比賽也對速度有不同要求。透過這些規(guī)則,我們可以依據不同障礙類型對運動技術進行具體的分類,如單橫木障礙技術、伸展障礙技術、關系障礙技術等。因此,根據障礙類型進行技術分類更能符合運動專項的本質特征。
綜合上述,從動作、形式和規(guī)則三個維度出發(fā)對場地障礙技術類型進行解析,以動作為本源解析馬術中騎手與馬匹的基本技術;以運動形式為本源對場地障礙技術進行再分解;以規(guī)則為本源解析場地障礙的競技法規(guī),對場地障礙專項技術分類進行進一步補充。初步構建了以騎手基本技術(騎坐技術、扶助技術、跟身技術)、馬匹基本技術(慢步技術、快步技術、跑步技術、跳躍技術)、平地技術(速度控制技術、直線控制技術、彎道控制技術、回轉控制技術)和障礙技術(垂直障礙技術、伸展障礙技術、關系障礙技術)為基本框架的場地障礙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黎涌明,紀曉楠,資薇.人體運動的本質[J].體育科學,2014,34(02):11-17.
作者簡介:李寧(1992-),男,漢族,北京體育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術運動訓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