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康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邏輯歸納法等對川匯區(qū)社區(qū)健身路徑居民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使用者多為中青年,每周鍛煉1-2次為主,沒有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積極性不高。組織有關居民體育健身活動的較少,宣傳工作不到位,健身缺乏專人指導,不能正確的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得不到專業(yè)的健身指導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以居委會為主導,以居民為中心,以組織健全健身社團為紐帶、以科學健身為指導提出了相應的發(fā)展對策,讓更多的居民正確、安全的參與到全民健身。
關鍵詞:社區(qū);健身路徑;使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周口市川匯區(qū)社區(qū)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為研究對象。本調查根據抽樣原理,選取川匯區(qū)的五個小區(qū):建業(yè)森林半島、萬基城、佳麗名門、匯林綠洲、萬達熙龍灣。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邏輯歸納法對調查對象進行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社區(qū)居民社會學特征
1.被訪問的居民性別
在被調查的社區(qū)居民中男性所占比例54.1%,女性所占比例45.9%,總體的性別比例相當。
2.被訪問居民的年齡差異
本次問卷中一共設置了5個年齡段:14-24歲的占到12.39%,25-34歲的占到32.01%;35-44歲的占到21.96%;45-54歲的占到15.40%;55歲以上的占到18.24%。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區(qū)公共體育設施的同步建設,居民不僅滿足于物質追求,對于文化的追求也隨之提高。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宣傳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體育鍛煉,所以相對來說年輕人人數較多,所占比例為45.4%;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身體原因,中年人也有一定的體育鍛煉意識,比例略低于年輕人,約為37.45%;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我國也面臨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問題。在行政村走訪觀察中發(fā)現(xiàn)老人也成為新農村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直接受益者,有較多的中老年人長期進行健身鍛煉。
3.被訪問居民的學歷差異
近幾年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與體育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根據實地調研結果,調查的社區(qū)小學及以下學歷僅為8.3%,高中與本科占到大部分比例達到72.7%,初中學歷所占比例為17.1%,碩士及以上最少,所占比例1.9%。
(二)體育健身情況分析
1.每周參加鍛煉次數
實現(xiàn)全民健身不能只喊喊口號,要求大眾實實在在的參與到健身活動中去。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fā)展公共體育,建設公共體育設施,不能讓器材荒廢、閑置。部分地區(qū),由于居民健身意識薄弱,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把公共健身點變成聊天、抱小孩的地方,嚴重浪費資源。由調查顯示,健身活動參與者中有20%的居民“每周鍛煉1次”,31%的居民“每周鍛煉2次”,18%的居民“每周鍛煉3次”,13%的居民“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說明一部分人有了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每周多次進行體育鍛煉。大部分人鍛煉參與積極性不大,每周鍛煉次數較少。
2.每次鍛煉時間
在每次鍛煉的運動時間上,“20分鐘以下”占19%的人,“20-30分鐘”占29%,“31-40分鐘的”占26%,“40分鐘以上”占28%。80%的居民在體育鍛煉時能夠達到30分鐘或者以上,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鍛煉時間過短,健身效果不會太好,為了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居民要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時間、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項目。在保證自身安全、健康的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時間不宜過長,運動時間的長短不與健身效果成正比。社會體育指導員要增強責任心,為居民科學健身提供有效指導。
3.參加健身活動的目的
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主要包括鍛煉身體、交流感情、保持良好體形和娛樂、消遣。其中,以鍛煉身體為首要目的的居民最多,占比例35%,其次以保持良好體形為鍛煉目的的居民占比例31%。這部分人對體育健身有所了解,健身意識比起選擇交流感情和娛樂消遣的居民強,通過體育鍛煉達到一定的鍛煉身體目的。選擇交流感情和娛樂消遣的居民,通過參與健身運動與家人、鄰里有更多的交流來往,調劑生活,豐富閑暇休閑時間生活。
4.參加健身活動的項目
在對居民經常參與的體育項目調查和分析表明,使用健身路徑是當前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所占比例達到68.9%;健步走、廣場舞兩種種不需要體育器材的項目參與度排名第二、三位,分別是42.5%、31.9%;球類運動和跳繩由于對器材和場地的需求,選擇相對較低。健身路徑得到廣大居民的青睞是因為器械的使用簡單易行,運動強度不大,安全系數較高。球類項目被冷落的原因不僅有經濟因素,還有由于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參與度低。
5.參加健身活動的形式
多數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是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結伴,選擇與家人或朋友結伴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比例的59%。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與家人或朋友交流感情,相互督促健身,形成良性循環(huán),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由于社區(qū)管理組織不健全,缺少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專業(yè)管理人才,很少一部分人參加社區(qū)的體育賽事或體育社團活動。大部分行社區(qū)不組織體育賽事,也沒有體育社團,不利于大眾體育的發(fā)展。
6.居民對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方法掌握情況
根據調查,參加鍛煉的居民中根據自身經驗、隨意實踐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的人數較多,占比例42%。35%的居民通過觀看健身器材使用說明公共體育設施學習使用方法,還有13%的居民通過觀察、模仿來學習使用公共體育設施。在調查中,通過親身實踐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發(fā)現(xiàn)公共體育設施在管理中存在嚴重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公共體育設施使用說明缺失,各種公共體育設施使用說被破壞或直接沒有使用說明。由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進行體育鍛煉、掌握公共體育設施使用方法的人僅有10%,居民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得不到科學的指導,嚴重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
7.社區(qū)健身路徑宣傳
廣泛深入的宣傳對于提高居民健身意識有極大作用,營造良好群眾輿論氛圍。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宣傳工作情況效果一般。經常向居民宣傳體育健身知識和各類體育法規(guī)的僅有三分之一,占比例32%,60%的社區(qū)偶爾宣傳體育健身知識和各類體育法規(guī)。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川匯區(qū)居民使用健身路徑年齡分布中青年人占大多數,高于老年人。每周鍛煉次數多為1到2次,鍛煉3次人數較少。八成居民鍛煉時間達到30分鐘或以上,有一定的鍛煉效果,主動性參加體育活動意識不強,缺少自覺參與意識,沒有體育鍛煉習慣。
2.居民參與鍛煉的首要目的是鍛煉身體,其次是保持體型,也有部分居民是為了和家人、鄰居促進感情,少數老年人在閑暇時間抱小孩。居民參與鍛煉時多數與家人或朋友結伴而行。
3.居民沒有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勢必會造成設施的閑置,也就成了擺設,無法發(fā)揮其健身價值。社區(qū)體育宣傳較少,大多數居民沒有相關的體育知識,健身缺乏專人指導,不了解器材的健身功效和使用方法,場地設施被當成娛樂場地。
(二)建議
1.以居委會為主導,物業(yè)領導重視健身路徑設施建設,加大投入。運用社區(qū)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進行宣傳,延伸宣傳廣度、深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高居民體育健身意識和參與積極性。
2.以組織健全健身社團為紐帶。組織各式健身社團充分結合地方民族傳統(tǒng)項目開展體育活動,促進形成網絡化社區(qū)體育組織。探索社區(qū)健身社團長效機制、開展社區(qū)體育活動作用發(fā)揮到位。組織居民喜愛和參與度高的體育運動項目,推進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開展。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氛圍,組織內容多樣的體育活動,豐富精神生活,增進感情溝通交流,并制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體育傳統(tǒng)。
3.通過宣傳讓居民知道全面健身的重要性,組織健身知識講座,讓居民掌握健身路徑的使用方法,提高健康意識,充分使用設施進行體育鍛煉。社會體育指導員要做到積極組織、骨干帶頭、活動到位,指導更多的居民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切實發(fā)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推進作用。逐漸形成完善各具特色的體育活動,人人參與,全民健身。
參考文獻:
[1]崔久劍,陸文龍.“互聯(lián)網+”背景下蘇州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優(yōu)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 (11):25-27.
[2]薛云.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區(qū)體育健身場所的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 (10):18-19+145.
[3]公共體育設施安全使用規(guī)范[J].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19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