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南花鼓戲是中國的地方戲曲劇,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但是由于改革開放等原因,戲曲行業(yè)開始沒落,花鼓戲的傳承之路日益嚴峻。由于花鼓戲大多都是口傳心授,在傳承過程中難免遺漏掉一些精彩內容,大多數傳統(tǒng)劇目也長時間都沒有被搬上舞臺。他們的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和戲劇性的特點難以更新,老齡化隊伍的結構也嚴重制約花鼓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隨著表演藝術家的相繼離世,一些優(yōu)秀的劇目和唱功都將面臨失傳的窘境。本文希望能通過校園傳承的方式為花鼓戲的傳承增加一條新的途徑,讓傳統(tǒng)藝術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為復興傳統(tǒng)戲曲藝術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 湖南花鼓戲;校園;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0-0066-04
一、湖南花鼓戲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一)湖南花鼓戲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的成效
1.申遺成功,獲得法律保障
花鼓戲是湖南,湖北、江西、陜西、河南安徽等地也頗有名氣的同名歌劇,通常指的是湖南花鼓表演。在眾多的地方戲曲中,湖南的花鼓是流傳最廣也是影響最大的。其曲調主要來源是民間小調,也是在地花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其中民歌是湖南花鼓戲的起源,民間戲曲也被稱為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個性和當地人的審美習慣的綜合表現,從清代嘉慶年間起至今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年。而湖南花鼓戲真正發(fā)展時期則是在民國時期,其中流傳較廣的湖南花鼓戲作品有《劉??抽浴贰段榧移隆返鹊?。作為湖南最廣泛最深遠的湖南本土歌劇,湖南花鼓戲被評為世界上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于2008年成為當地的文化資源,也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用語言來說大概就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特別具有傳承意義,且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活的文化遺產。它是從勞動人民的日常種植和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梢钥闯觯@個遺產是不能用書本來描述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我們可以找到的東西,在物質文化遺產中則無法用語言表達。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彌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足。早在兩千零幾年政府和國際方面就陸陸續(xù)續(xù)發(fā)布了許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約,其目的也是為了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詳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的概念和它所涉及的范圍。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方戲曲流派代表的特點和一個民族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和藝術上,它也有一個特定國家的印記和特定區(qū)域。就比如說湖南花鼓戲,在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且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后,這兩件事情原本是值得高興的。但是如果從事花鼓戲的演藝事業(yè)者只是單純的想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而忽略了藝術的最大受眾者—人民群眾的感受,那么后果必然是不可想象的。
2.建立傳習機構,獲得人才培養(yǎng)保障
作為一種湖南本土普通民眾所追捧的常見的戲曲,湖南花鼓戲其實是很有民眾基礎的。民間戲班通常由十幾二十個演員組成,租一個廢棄的場地搭臺表演。他們走在田野里走在大路上。但無論他們走到哪里,因其曲調高昂明亮,帶有濃厚的喜悅色彩,人們的婚喪嫁娶基本上都會邀請其表演助興,漸漸的花鼓戲也成為了底層的農民最熟悉也是最喜聞樂見的觀賞模式了。花鼓戲則正是在這種看似隨意但實際緊貼老百姓生活的模式下得以傳播,甚至被廣泛傳唱,在這種過程中也曾達到過花鼓戲藝術的巔峰。
在當前社會中,劇團,演員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專業(yè)的劇團大部分都是接受行政慰問演出,花鼓戲演員們大多不太愿意接受日常商演,與此同時民間戲班的狀況就更讓人擔憂了。演員稀少且不說,他們的演出大多是去廢品場尋找能利用的工具,再租一些價格便宜的廢舊場地,而他們的收入也就靠觀眾的自愿性取得。對于夢想的緣故,為了使這種奉獻給藝術,他們無條件地堅持到底。經過一些靠譜的統(tǒng)計表明近400種的中國劇種中大多數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存在的,只有少部分劇種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發(fā)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再也沒有一個新的劇種涌現出來,雖然有些地方劇種已經制定好,地方戲卻似乎是處在了經濟低迷的時期。在商品趨勢的影響下,地方劇種的生存和發(fā)展是困難的。這個時候則需要建立專門學習花鼓戲的院校以及傳習機構,吸引對花鼓戲有興趣的人們來學習,提供一個傳統(tǒng)戲曲生存的環(huán)境和條件。
(二)湖南花鼓戲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的問題
1.城市化建設使創(chuàng)作土壤漸漸流失
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戲曲之一,花鼓戲傳承發(fā)展的歷史悠久。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開始,大面積推動著農村人向城市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耕生活方式逐漸轉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極其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地方劇種,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離不開農民,它產生且發(fā)展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同時湖南花鼓戲它也是產生于農村并且發(fā)展興起于農村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湖南花鼓戲絕大多數是喜劇型的作品,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湖南花鼓戲的喜劇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它獨具一格的特色。大多數的花鼓劇本主要反映底層老百姓的勞動生活、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人們能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經常看到的動作、經常聽到的話、經常接觸的故事情節(jié),且通過一種帶有戲劇效果的場景來表演給人們看,其實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鳴的。這是第一次由住在農村地區(qū)的農民和住在城市的勞動人民這一社會底層所共同接受的。正是因為它的“原味”,使湖南花鼓戲有生存的土壤。更令人不解的是,湖南花鼓劇團一般是在城市,農村人卻沒有途徑能看到花鼓表演。頻道欣賞和觀看,在戲曲藝術的當前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俗”文化回到農村,回到自己的沃土,并讓它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直到它足夠成熟,有足夠的營養(yǎng)和吸引力時,自然能夠得到人們對它的關注。并且人們因為喜愛它而去認可它,追捧它。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fā)展,大量的農民向城市轉移,受眾群眾減少,作品創(chuàng)作力量大幅度下降,大大影響了花鼓戲新作品的創(chuàng)新速度。
2.普通話的普及對方言土語的沖擊
湖南花鼓戲的復雜和特點跟其多樣化的方言土語是脫不了關系的,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普通話的普及使得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同一統(tǒng)一,這個大勢必然會對“俗”文化的湖南花鼓戲造成巨大的影響。雖然花鼓戲有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方言,在演出中人們多少會因為聽不懂土話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整部戲的內容和它所表達的意義,人們自然感受不到戲曲的魅力,也就覺得沒那么有意思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何其不是它的本質和特色呢,畢竟,有一種說法是,就是因為不了解所以覺得好奇了就會想去了解。
總之,當地方劇種加強其獨特的性能特點,他們也會形成自己的局限性。相對于地方小戲劇,那些在大方言區(qū)傳播的戲劇,因為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們的含義,所以往往有更廣闊的市場。目前,大多數地方戲曲都面臨著“城市”的尷尬。為什么當地的戲劇不會廣泛傳播,本地戲劇如何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除了從服裝,聲音,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研究,方言也是一個考慮因素。任何一種戲劇從一定地域文化起源和使用當地的方言。例如,在長沙花鼓戲,在長沙花鼓戲劇方言相對于當地的方言口語是穩(wěn)定和保守的;在另一方面,長沙花鼓戲曲的方言通常接近普通話,這點則能讓人們聽得懂臺詞,理解劇目表達的意思。
3.現代娛樂方式對花鼓戲的沖擊
在現代對花鼓戲造成巨大影響的娛樂方式有很多,從1976年開始,改革開放使人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經濟發(fā)展思想改革,人們的生活水平物質條件也越來越高,各行各業(yè)都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這個時候人們也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去到娛樂活動中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人們唱歌跳舞,現代流行的音樂,用彩色電視追劇以及用來用筆記本臺式電腦上網都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休閑娛樂方式,這就對本土的傳統(tǒng)藝術尤其是戲曲的藝術造成了超級大的沖擊,這些娛樂方式也使得人們的欣賞口味得以轉變。觀看花鼓戲的觀眾越來越少了,導致了花鼓戲團大量減少,演員面臨轉行,傳承人員稀少,劇種也日益萎縮,其生存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狹小。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娛樂活動上,有直觀可視化媒體,比如電影和電視基本完成。更新速度快,內容形式也很多,讓人們眼花繚亂,人們的審美趣味已經變得多樣化。文化娛樂,如電影,電視,CD,VCD,DVD,卡拉OK等的形式哪怕在普通人的家庭里也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拔幕锩敝?,并沒有很多藝術形式可供選擇,如果人們想要欣賞各種藝術就只能走進影院。而現在當代電視已經進入億萬人的家庭,人們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節(jié)目和各種形式的休閑娛樂,屏幕的藝術幾乎淹沒了舞臺藝術,從而使戲劇從藝術的主人逐漸變得無人問津。傳統(tǒng)劇目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娛樂的主要文化形式,但現在它已經逐漸從藝術之王的狀態(tài)經過了近千年的歷史直線下降。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些地方小戲比如說湖南花鼓戲因其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取長補短,借鑒了許多優(yōu)秀的表現手法和手段,符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樂趣。但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戲曲行業(yè)開始沒落,加上一直以來又沒有出現好的劇本,所以花鼓戲的市場逐漸也不景氣了起來。2008年,湖南花鼓戲入選為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原本是一件好事的。但是在這之后湖南花鼓戲卻成了替地方政府拿獎的道具,生產出的作品大多不盡人意,這種結果直接導致花鼓戲脫離了群眾而成為了其傳播的難題。
4.傳承人及傳承途徑有限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人們審美需求的多樣化拓寬了地方戲曲與當代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政府在這個情況下并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在改革開放之后完全把重心放在了經濟發(fā)展的建設當中,對花鼓戲沒有規(guī)劃它的發(fā)展前途,只提供了極少的資金支援,大有讓花鼓戲自生自滅的意思。而經濟緊張又使得大多數地方戲劇公司面臨接不到上演和無償演唱的困境,歌劇觀眾減少,市場低迷,經濟收入微薄,導致許多歌劇演員離開舞臺,其中不乏許多優(yōu)秀的表演人才。在古代,湖南花鼓戲一度從農村占據了城市,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從根本上說,農村地區(qū)是湖南花鼓戲專業(yè)一些學院招收的學生的主要來源,而較昂貴的學費則排除了農民子女的一些孩子;因為他們從事戲劇表演比較困難,富家子不愿意進入戲劇班,這無形地限制了湖南花鼓戲專業(yè)演員的培養(yǎng)。其次,湖南花鼓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注重“歌舞,手眼”,成為優(yōu)秀的湖南花鼓演員,除了更好的天生條件外,還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且即使是學成之后,專業(yè)花鼓戲演員的收入也是較低的。這種“高投資低收”的投資無形中也是湖南花鼓戲專業(yè)隊學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原因。
二、湖南花鼓戲校園傳承的意義
(一)為湖南花鼓戲的傳承增加了一條新的途徑
在經濟文化政治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戲曲的傳承和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其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所有制結構,落后的傳承方式以及戲曲內容陳舊,時代感不強等原因大大限制了湖南花鼓戲的發(fā)展和傳播。通過校園傳承,讓新時代的學子接觸并了解具有獨特魅力的戲曲藝術,無形之中為湖南花鼓戲的傳承增加了一條新的途徑。
(二)讓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和未來的棟梁,青少年才是挑起復興湖南花鼓戲大任的主要角色。在這個花一般的年紀,年輕的學子總是會學習各種感興趣的內容,相對于年長的人們學齡更長,也有更有的精力能投入在戲曲學習中。在對湖南花鼓戲有一定了解后,我相信通過花鼓戲自身超強的感染力,會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使傳統(tǒng)戲曲扎根在青少年心中。而培養(yǎng)了青少年的熱情,自然也就擴大了觀眾群體。
三、湖南花鼓戲校園傳承的方法和策略
(一)花鼓戲進教材
既然我們想用校園傳承的方法來傳承花鼓戲,那是不是得考慮一下簡單直觀又有效的把花鼓戲編進教材這個方式。學校里面蕓蕓學子,其中不乏有對戲曲感興趣的人。如果能把花鼓戲編寫進教材,能使得沒興趣的人更加了解花鼓戲,而有興趣的人則會產生一種我喜歡的東西在教材上有的自豪感。這樣做的話,起碼能讓花鼓戲被學生們所看到。
(二)傳承人進校園
隨著戲曲行業(yè)的沒落,對學習花鼓戲又有固定的家庭經濟要求,政府也始終不能做出資金方面的保障,致使有心有能力學習花鼓戲的表演者越來越少。但是如果學校能夠做出改變,嘗試招收一些花鼓戲專業(yè)的學生進入校園,各種專業(yè)的學生接觸到花鼓戲的同學,自然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別人學習花鼓戲的興趣。
(三)提供展示平臺
1.文藝晚會或者互動展示
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在學校的廣場上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文藝晚會。那么如果在這個晚會上,能出現花鼓戲的表演,那么是不是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去了解這個東西呢。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在偶然中碰到了自己很喜歡的覺得很感興趣的東西,我會盡全力去了解這樣東西。所以,通過文藝晚會的形式來傳播湖南花鼓戲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2.花鼓戲演唱比賽
向學院向學校申請舉行花鼓戲的比賽游戲,也許能引發(fā)一場熱愛湖南花鼓的熱潮。人們能感受到快樂,在此過程中,無形地提高了人們對花鼓的理解和欣賞水平。從而使湖南花鼓戲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3.創(chuàng)編花鼓戲風格的課間操舞
現代流行音樂作為音樂界的主流,跟其動人的旋律和簡單通俗的傳唱脫不了關系,比如《小蘋果》和《最炫民族風》能火起來的原因也是因為其傳唱度和魔性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如果花鼓戲也能借鑒其表演形式,創(chuàng)編一套具有花鼓戲風格的課間操舞,不說一下子就能被大眾記住,但是總是能留下個印象的。這難道不能算是傳播鼓樂劇的好方法嗎?
四、結論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只有與時俱進,用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湖南花鼓戲才是歷史發(fā)展的軌跡。通過這種方式,湖南花鼓戲將以現金娛樂的形式重新煥發(fā)其獨特魅力。在歌劇衰落的時代,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是艱巨的,我們沒有理由不挑起時代給予我們的信任。在當前的文化生態(tài),如何保護和開發(fā)利用與區(qū)域文化的精髓這個地方戲曲,讓它重新激發(fā)其藝術生命力,是歷史的使命和責任這一傳統(tǒng)交給了我們這個時代。
許多地方劇種,包括花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花鼓戲作為一種大眾的“俗”文化,學者的目的也并不是簡簡單單地讓這種戲曲藝術毫無變化地回歸到大眾的視線里,而是想在花鼓戲原有的優(yōu)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鮮的值得人們探究的東西。中國傳統(tǒng)戲曲從古代傳承到現代已經經歷了近千年的歷史輝煌時期,但在這個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現代社會,花鼓戲像一塊寶石用布蒙住了它的色彩,就好像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年代阻擋了其固有的魅力。
自從花鼓戲從藝壇盟主的高位上掉下來之后,其生存環(huán)境讓人感到擔憂,如何讓花鼓戲以新的形式回歸到大眾的視線視野中也成為了一個深遠而又值得學者化花費眾多心血去研究討論的課題。尋找湖南花鼓戲的出路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話題,需要經過不懈的探索。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戲劇都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密碼”——它是大眾文化的代表,代表著大多數人的美學。只有回歸民族文化的根源,才能將其轉化為當代文學和藝術的森林。
觀眾是歌劇之神,湖南的花鼓和大多數觀眾都是“風俗人物”。湖南花鼓戲只堅持創(chuàng)新精神,“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創(chuàng)意和表演理念,真正回歸公眾。
參考文獻:
[1]譚真明.湖南花鼓戲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7.
[2]賀魯湘.論湖南花鼓戲的發(fā)展與推廣[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賓蕾.湖南花鼓戲花旦唱腔特點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4]甘泳梅.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點[J].藝術百家,2013,(3).
[5]曹泓.傳播語境下的湖南花鼓戲現代境遇研究 [J].民族文藝,2017,(1).
[6]萬雅娜.湖南花鼓戲演唱技法初探[J].民間奇葩,2014,(4).
[7]徐玉蘭.湖南花鼓戲在民歌中的融合和傳承[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4).
[8]任艷平.淺談青少年對湖南花鼓戲的傳承[J].音樂時空,2016,(9).
[9]賀魯湘.論湖南花鼓戲的發(fā)展與推廣[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10]董寧.論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fā)展[J].歌海,
2010,(5).
作者簡介:
李夢帆,女,漢族,湖南岳陽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