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 《陶淵明集》將陶淵明作品分為“詩”與“文”兩類,作為魏晉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詩人,陶淵明共有詩歌125首,詩歌風格沖淡。其詩歌在藝術特點的結構方面也有所創(chuàng)新,在組詩形式方面,通過整體的組詩與內部單篇詩歌的結構安排,使詩歌前后聯(lián)系更加緊密;在意象方面,意象的獨特組合使得詩意更好表達;在思想方面,思想的儒、道、自然前后層次的融合,使詩歌的思想結構多元化,本文將從組詩結構、意象結構與思想結構三個方面對《陶淵明集》的詩歌結構進行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 陶淵明集;詩歌;結構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0-0010-02
一、組詩結構
陶淵明組詩的數(shù)量與容量在前面詩人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組詩形式的詩歌在陶詩中占很大比例,分析這些組詩的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陶詩組詩具有整體一致性、內在單篇層次性的特征。
其一,在組詩整體方面:陶淵明組詩以主體精神統(tǒng)領并貫穿全詩,使得組詩的內在結構,緊湊而有聯(lián)系,在前后意脈上相互承接。如組詩《歸園田居》五首,以辭官歸田的愉悅心情,并以此作為詩歌的主體精神?!稓w園田居其一》中的“返自然”就是這組詩的綱。其二中“絕塵想”與“無雜言”則表示出返自然后的第一層心情——平靜?!耙抡床蛔阆?,但使愿無違”(其三)情感升至歸隱的自豪?!叭松苹没?,終當歸空無”(其四),生死是天地自然的運道,相較于官場,在自然中死去,展現(xiàn)出死得其所的淡然?!皻g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其五)呈現(xiàn)出對自然生活的陶醉狀態(tài)。返自然是陶淵明經過思考后的抉擇,所以回歸后對田間的事都感到愉悅,這是這組詩的主線。主線在組詩的形式下,使情感的表達遞進更有層次。陶詩組詩的這種特征對后來的詩人也有影響,如杜甫的組詩整體情感的一致性,內在聯(lián)系的緊密就是對陶淵明組詩的繼承發(fā)展。
其二,在組詩單篇詩歌方面:組詩中的單篇詩在結構上也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陶詩的單篇詩結構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塊狀組織結構,寫景、議論分塊進行,如《飲酒》其五,結構首尾議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敝虚g集中寫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層次清晰。第二類是散點分布,情景議論融為一體形成前后的難以分割。這也是陶之組詩在寫景方面的結構創(chuàng)新。同晉宋六朝或是唐詩寫景的集中塊狀結構相比,陶詩分散的結構更顯自然。如《讀山海經》(其一)中“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边x擇在景物描寫中夾帶一二筆情感態(tài)度,不是對景物作集中的描寫處理,而是整體景情的隨時互滲,相較于塊狀結構,分散融入更自然。第三類是前后情感對立反差帶來的緊密。如《雜詩》(其四)前八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筋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迸c末四句“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鼻懊娴闹鞠蚺c后面的惆悵形成對立的兩種狀態(tài),使全詩不可割分。
二、意象結構
陶淵明詩歌能將詩中內涵豐富的意象以更有意味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相對獨立于詩歌的意象結構。陶詩的意象結構在不同詩歌中的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作用。
其一,意象結構的鋪墊作用。在陶淵明的這類詩歌中,意象具有引出下文抒情部分的結構作用。典型的詩就如《己酉歲九月九日》,這首詩的前八句寫景:“靡靡”的秋夕,“凄凄”的風露,凋殘的蔓草與圓木,加深了凄清的氛圍,最后的“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流響,叢雁生云霄”又融情入境,后八句抒發(fā)人生勞苦而有終的悲哀情感。因為作者看到深秋時節(jié)的秋夕、風露、蔓草、哀蟬等意象,于是發(fā)出“萬化相尋繹”的感慨,繼而引發(fā)一系列“人生豈不勞”的反問,反映出意象為后面的抒情做情感基調的鋪墊。
其二,意象結構的抒情作用。這些意象結構在詩中起渲染氣氛、輔助表達情感的作用?!毒湃臻e居》是其中的典型。前四句詩“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道出“世短”與“人樂久生”的矛盾,中間四句秋景就是詩歌的結構意象,“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兩句先渲染出秋天的氣候,讓人產生對季節(jié)更替的感嘆,正與“日月依辰至”相通?!巴酂o遺影,來雁有余聲?!边@兩句讓人感到面對自然時的無奈,這“無奈”又正與“人樂久生”而“世短”相融。全詩借露、風、氣、往燕、來雁等意象結構輔助表達了感嘆人生短暫的情感。
其三,意象結構的主旨作用。即通過意象表達主旨,承擔詩歌主要的表達功能。如組詩《歸鳥》這組詩共四首,圍繞一個中心意象:歸鳥。歸鳥的思歸,在回歸路上的感想,回歸的喜悅與感受,這些都同詩人自己的情感相關。通過“歸鳥”這個意象結構,展現(xiàn)詩人的志向與隱居的愿望,還表現(xiàn)出他淡雅的意趣。
意象結構有引出后文的鋪墊作用,也有通過象征、通感、聯(lián)想等方式輔助詩意的表達,增強整體詩意的作用,當意象及其結構成為“主干”的一部分或者幾乎是“主干”本身時,則側重主旨的表達,以上體現(xiàn)出意象在詩歌中的結構作用。
三、思想結構
陶淵明的詩歌呈現(xiàn)外在形式和語言層面的道家思想,深層的儒家思想及二者調和后的“自然”哲學的思想結構,對詩歌思想方面有一定的意義。
其一,外在層面的道家思想結構。陶淵明4次辭官,他的詩歌較多地寫田園自然,使得它的詩歌在形式語言層面較多地與道家理念相通。《五柳先生傳》中寫道“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边@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心里已經沒有得與失的念頭,從不患得患失的自然天真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出道家思想。在《飲酒》第五首中提到許多人因為心里塞著功名利祿,對自然美景視而不見,只有自己這樣不為俗務操心的人,才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為完全地融入而沒法表達。這種境界,與《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有著相似的理趣。
其二,深層內在的儒家思想結構。在隱逸歸田的道家生活下,存在著“安貧”的儒家思想層次。另在他作品《詠三良》“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北砻嬗袑χ贫鹊呐?,但對三良陪葬行為的描寫又展現(xiàn)出“士為知己者死”儒家的思想觀念?!逗凸鞑尽分袑懙馈胺季臻_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痹趯Α八伞?、“菊”等恬淡植物的描寫下,呈現(xiàn)出的是儒家心廉、身正的價值觀。
其三,儒道結合的“自然”與“自由”。陶詩在儒道兩家思想的基礎上,融合形成的特殊的“自然”哲學思想層次。如《桃花源記》構建儒家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相結合的世界,體現(xiàn)理想“自然”哲學向往的世界。但是由陶淵明晚年的詩可以看出自然哲學思想的另一個層次——相對于愛自然,其實更熱愛的是自由。在陶淵明的大部分詩都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熱愛,但在他晚年,寫《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感慨天旱與蟲災嚴重“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家里的日子“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歸隱田園的生活并沒有那么悠然,體現(xiàn)出對自然熱愛相反的態(tài)度,但其仍不愿返回官場是源自對“自由”的熱愛,想擺脫樊籠束縛。如他在《歸園田居》第一首中提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貧w自然的最大好處,就是世界清靜,人際關系單純。種地辛苦,無非是讓身體受委屈,但在“樊籠”里生活,身體舒服,精神卻要飽受摧殘。所以,陶詩反映的“自然”哲學未必是那么愛自然,因為愛的結果會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發(fā)展到“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只不過相較自然生活,樊籠里的日子更難忍。田園生活里感到的喜悅,與其說是田園本身帶來的快感,不如說是如釋重負之后的輕松感,與其說是愛自然的哲學,也許更是愛自由的哲學。
綜上所述,《陶淵明集》的詩歌在結構方面的藝術值得重視,組詩的整體與部分的結構安排,意象帶來的鋪墊、抒情、表達主旨結構作用,以及詩歌呈現(xiàn)的儒道融合的“自然”哲學思想結構,具有開創(chuàng)與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東晉)陶淵明.陶淵明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趙艷艷.陶淵明體詩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18.
[3]祝菊賢.陶淵明《雜詩》詩歌意象結構管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4]白麗潔.論陶淵明詩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