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靖遠
【摘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經過數百年時間的發(fā)展,如今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用來指導我們國家發(fā)展的思想理論,實踐概念是其基礎。伴隨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得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我們又做出了更多新的探索,進一步促進了實踐的發(fā)展。可見,一直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從未有過時一說,依然有著極為重要的當代價值。本文正是基于此,就此展開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家發(fā)展;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0-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1-0080-02
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后文簡稱馬克思哲學)問世以來,基于其突出的科學性、實踐性以及價值性,一直以來就是黨和國家的行動指南和實踐基礎。所以習總書記也曾多次強調,每個黨員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更需要認真研讀馬克思哲學,應將其作為自己特別擅長的技能。這無疑充分體現了其價值的重要性,即便伴隨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其價值依然熠熠生輝,未曾褪色半分。
一、產生條件
(一)客觀條件。馬克思哲學的產生有著極其強的時代性,是伴隨資本主義發(fā)展而必然誕生的產物。早在19世紀初期,伴隨西方資本主義的極快發(fā)展,剝削工人階級的情況越發(fā)嚴重。從而使得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因此而不斷累積以及發(fā)酵,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兩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難以實現調和。無產階級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逐漸崛起以及發(fā)展壯大,其想要借助革命斗爭來既實現對自己的拯救,同時實現對這個世界的拯救。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其對于創(chuàng)造新世界、批判舊世界的理論武器的需求程度變得越發(fā)迫切,馬克思哲學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順應時代發(fā)展和無產階級需要而誕生。
(二)主觀條件。馬克思哲學的產生從整體上而言,既有其客觀性,但更依賴于馬克思、恩格斯等眾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夠使其在歲月的沖刷下越發(fā)發(fā)展壯大。不管是馬克思,又或者恩格斯,兩者都有著極為淵博的學識,也有著極為豐富的社會經歷,對于資本主義存在的固有弊端,對于整個社會現象,他們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對于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所誕生的各種思想理論他們也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正是在批判和繼承這些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才誕生了馬克思哲學。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堅定的革命者,工人階級在他們的長期領導下與資產階級開展了非常艱苦的斗爭。在這個斗爭過程中自然也免不了與各種錯誤思想的交鋒。正是得益于此,他們逐漸意識到要想推動社會進步,人民群眾才是最為根本的力量。在無產階級斗爭中,正是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才使得其始終擁有強大的、永不衰竭的動力。后來他們出版了諸多專著,并在其中詳細闡述了馬克思哲學內容,比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等,這標志著馬克思哲學體系已實現了初步確立。
二、本質特征及精神實質
(一)本質特征。關于本質特征的探討,事實上可以基于思維方式角度來加以觀察。首先,在馬克思哲學中,辯證法是方法論的指導和一個核心觀點。過去的形而上的觀點認為正反兩面是完全對立的,而馬克思哲學與之不同,對于不同事物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其并沒有予以否認,在事物的看待上其也認為不能用靜止和孤立的眼光。與唯心主義觀點相比較而言,他們之間也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沒有將人的能力過分擴大,在評判一項事物的事物并沒有完全依賴于人的內心。其次,馬克思哲學是系統(tǒng)的、不斷發(fā)展的理論。關于真理,馬克思認為其是一個持續(xù)完善的過程,所以馬克思哲學有著持續(xù)發(fā)展的特性,在不同的時代將會擁有不同的內涵,因此其并非恒久不變。對其加以當代建構,是我們面對生存狀況和環(huán)境變化尋求進一步發(fā)展的一條關鍵途徑,并不是說這樣就是違背甚至背叛了馬克思哲學。最后,馬克思哲學密切關乎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在現代社會中自然也務必要緊密結合實踐,因為其最為本質的特征就是促進實踐的發(fā)展。
(二)精神實質。無論是理論內容上,又或者精神方面,馬克思哲學是有著一定復雜性的。其主要目標是幫助和指導人們去對這個世界做出解釋,為人們提供一種方法論指導用于實現對這個世界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并且是對世界加以解釋和對世界加以改造的主要方法,是在實際中對抽象性理性原則加以理解和運用。簡單地說,實現必須基于現實社會實踐,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做到對抽象原則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觀察我國的發(fā)展成果,不難發(fā)現歷代領導層基于馬克思哲學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其實都是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之上的,都是關注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都是關注人民群眾的當前權益和未來發(fā)展。其立場是無產階級,其最終目標是使所有人類都能夠實現成功解放。所以從精神實質上來看,無論是過去,又或者將來,馬克思哲學總能順應新的發(fā)展趨勢。
三、發(fā)展歷程
對于青年黑格爾運動,馬恩二人在青年時期均參加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他們都是辯證唯心論者。然而伴隨從革命民主主義者真真正正轉變向共產主義者,二人開始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投入了大量精力。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二人在深入理解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哲學思想,同時在實踐斗爭中他們的這些哲學思想也經受住了實踐檢驗。在實踐與理論斗爭彼此作用的過程中,二人逐漸加深了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研究力度。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了19世紀40年代中期,伴隨實踐斗爭的升級,二人又接觸到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深入研究過后開始相信這種主義,逐漸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予以摒棄了。在這個時期,馬克思還大量批判了許多哲學資料和經濟學資料,并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其也慢慢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到了19世紀40年代末期,在經歷了無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雙重檢驗以后,馬克思哲學成為了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其科學性、實踐性以及革命性等特征越發(fā)突顯了出來。伴隨二人對原有思想理論的不斷完善,馬克思哲學最終創(chuàng)立并成功問世。到了恩格斯晚年,其對馬克思哲學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使其成為了一種非??茖W的思想用以指導全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民主革命斗爭。
四、當代價值
(一)政治發(fā)展方面。自馬克思哲學誕生以來,就為廣大無產階級以及勞苦大眾提供了一種極其強大的思想武器,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精神支持。無產階級在馬克思哲學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解放,為未來發(fā)展開辟出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馬克思哲學精髓就在于歷史發(fā)展中廣大人民群眾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堅持將人民群眾做為中心,堅持發(fā)展依賴于人民群眾,堅持人民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自進入新時代以來,對于我國現在以及今后的發(fā)展來說,究竟需要怎樣的理性思維和哲學思想來提供相應的支撐呢?毋庸置疑那就是馬克思哲學。所以在如今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國政治發(fā)展依然應始終堅持馬克思哲學,應始終緊緊依靠馬克思哲學,要對馬克思哲學的指導地位予以不斷夯實。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均需要進一步地系統(tǒng)化、邏輯化、理論化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此外,還需要將其他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納入馬克思哲學體系之中,為我國政治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源源不絕的思想保障力量。
(二)經濟發(fā)展方面。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引發(fā)根源就在于其制度,所以要想杜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生,那么將資本主義制度加以消除無疑是最為有效的途徑。然而通過研究分析我國經濟發(fā)展現狀,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及不足。當商品難以實現順利再生產,以及難以實現順利流通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對經濟的繁榮發(fā)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經濟危機也可能因此而趁機發(fā)生。但無論怎樣,目前我們在經濟建設中還是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哲學,要清楚地明白這些問題及不足終將成為助力經濟實現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在進行相關決策的時候,應當堅持以實踐來作為基礎,遇到具體的問題也需要加以具體的分析,如此才能夠實現對問題的更有效解決。
(三)社會發(fā)展方面。即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由于馬克思哲學依然始終保持著其正確性以及先進性,所以對于人們的相關行為依然可以給予正確的指導,從而幫助我們在社會發(fā)展中和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中使做出的行為選擇是正確的,使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其指導下成為一個可以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個體。又由于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最小構成單元,那么當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個體以后,意味著所有全面健康發(fā)展的個體匯聚而成的社會也能夠實現全面健康發(fā)展,進而推動我們整個社會實現不斷發(fā)展進步。在新時代中,習總書記曾提出了一個偉大構想和重要概念,那就是“中國夢”。他強調為了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馬克思哲學的指導下,緊密團結起來,遵循實事求是原則,齊心協(xié)力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共同助力“中國夢”的早日實現,這其實就是對馬克思哲學的新闡釋。
五、結語
在對馬克思哲學加以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我們面臨了諸多挑戰(zhàn)以及遭受到了諸多挫折,然而在持之不懈的堅持下,在經過了長期的探索以及發(fā)展以后,馬克思哲學的作用和地位越發(fā)突顯了出來。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在指導國家發(fā)展方面,馬克思哲學將始終可以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其指導地位永遠不會有絲毫動搖。文章深入闡述了馬克思哲學的產生條件、本質特征、精神實質以及發(fā)展歷程,然后在此基礎上深入論述了其當代價值,以期能夠為后來研究者相關研究的開展奠定一定基礎,共同助力馬克思哲學實現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汪信硯.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2,(07):4-25+203.
[2]任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范式圖譜[J].中國社會科學,2017,(01):63-82+205-206.
[3]胡藝華.建國后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孫利天.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改革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8,(11):91-103.
[5]張文喜.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0,(02):4-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