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注意到美的現(xiàn)象,并對其進行有意識地思考,在經(jīng)歷了一個由零散到整合、由混雜到離析、由附庸到獨立的歷史過程,終究于美的本質。本文主要對美學發(fā)展概況進行介紹,比較美學家朱立元、楊辛和甘霖的美學思想,進而探索美的本質。
【關鍵詞】 美學原理;審美現(xiàn)象;美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B8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2-0024-02
一、美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概況
“Aesthetik”這個術語是由德國的著名哲學家鮑姆加登(1714-1962)在1750年出版的《美學》專著第一卷所提出。美學研究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晚,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美學家們在學習和吸取西方美學思想基礎之上,進行中國美學的本土化研究與創(chuàng)作。20世紀30-40年代,美學家們在學習哲學知識基礎上對美學進行深入了解和認識。代表性的人物有王國維、蔡元培等人,他們將美學設立為大學課程,編寫相關美學教材,開啟了美學課程教學的先河。到了20世紀40年代,部分美學著作開始深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50年代-80年代美學研究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馬克思主義美學成為時代主流。80年代之后至今,美學研究呈現(xiàn)出更加繁榮的局面。
二、兩種美學思想體系架構比較
朱立元美的研究對象,具有綜合性特點,側重人性美學思想。而楊辛和甘霖更針對研究美的本質,研究對象涉及范圍相對寬泛。
從美的態(tài)度的性質上來看,兩種思想不僅繼承了先前美學家們的觀點,還都具有社會功利性,有感性的體現(xiàn)。楊辛和甘霖側重美感問題,在《美學原理》中的第十六、十七章有著重論述。朱立元對感性直觀性等方面均可體現(xiàn)感性直觀,二者有其不相同地方。
從美的種類上看,朱立元根據(jù)主體和客體及審美活動中涉及的西方審美實踐活動根本特征的不同,闡述其優(yōu)點,即以二元對立或統(tǒng)一為基本方式。而楊辛和甘霖則是從唯物主義上賦予一種客觀簡單的分類,優(yōu)美崇高,悲劇喜劇。
從美的形式上看,朱立元對美的形式方面闡述特別少,也沒有展開具體而詳細論述,而楊辛,甘霖二人對美的形式展開專門論述,如形式美的定義,原則有單純齊一等。
從美的種種方面來比較,這些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能夠更加激發(fā)我們學習美學的欲望。造成這些方面差異的原因,最根本的地方還是歸結于美的本質,美的本質對美的性質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加之作者對美的觀點認識也會隨審美對象,即受到主體影響所帶來不同,也受客體影響而變化,如隨著時代、環(huán)境變化而發(fā)生變化,接下來主要分析主要造成兩種思想不同的原因即美的本質。
三、兩種美學思想本質的比較
(一)朱立元美學思想的本質
朱立元的美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其著作《美學》之中,其是對之前美學發(fā)展的總結,對未來美學進一步有影響力的美學教材,他在后記中說:“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了作者的導師孔陽的哲學基礎實踐論,并且用創(chuàng)造論來做為核心的審美理念”生活中主體與客體到處存在,比如對美的認識,美來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實踐活動中,實踐活動主體人和客體物所構成的活動過程,其實就是美的產(chǎn)生相對應過程。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運用石頭等器物來謀生,到再后來打獵,滿足人們基本生活方面的需要,美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美來自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高于生活。比如十大感動中國人物精神崇高來自生活且高于生活。人們的審美活動存在與人們思想發(fā)展有關系,人們思想形成也是一個過程,同時又受人們主體需要的實踐活動和環(huán)境等影響,美也就逐漸在這一過程中無形產(chǎn)生了。
人的存在狀態(tài)是解放和自由的,美存在方式具有本質特征,如人們生活在世界上,作為一個單個個體,對美的本質探討歸結于自己審美活動中也有單個人參與,主體自己是自由的。審美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帶給人們喜悅的心情精神方面的活動,和其他精神活動相比較,審美活動是一種主體人和客體物的精神體驗與享受。它的個性化、特殊性體現(xiàn)了它具有不可重復的性質。最終目的是和人類整體生存發(fā)展相聯(lián)系,審美活動追求的是與眾不同的價值,它使人們心靈得到一定程度滿足,它具有的內在精神價值。
馬克思認為實踐理論知識,會給美的本質認識與探討提供實在意義參考,先有實踐后有認識,因此人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去認識美的本質,集中于美的認識,且認識更加準確。這也是審美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作用,所以美的產(chǎn)生和審美主體之間有重大聯(lián)系,對審美主體研究就可以總結出來美的本質。審美的主體就是人,美對人才有意義。
朱立元對藝術的把握,是在“存在”基礎上有新的認識,藝術形成過程,經(jīng)過主體人與客體物形成的實踐審美活動。因此,美學研究是可以通過藝術來把握一般審美活動。藝術創(chuàng)造首先應該有藝術家,藝術創(chuàng)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jīng)過觸發(fā)、展開、發(fā)展三個階段而形成藝術品。如藝術品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存在基礎上,可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從而能夠為美的藝術品的形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因此朱立元歸納了美學知識形成的經(jīng)驗,進一步闡述“實踐和存在論”為美學繼續(xù)提升向前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將審美活動這個特殊美的存在看作中心,其他各方面圍繞“實踐”中心展開,形成有關于美的本質認識。
(二)楊辛和甘霖美學思想的本質
楊辛和甘霖關于西方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探討,主要是分了三個小節(jié)來論述,其實質都離不開從社會生活中去認識美,生活是美形成的源泉。生活是一切美產(chǎn)生的基礎,沒有生活便沒有美。西方關于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認識的闡述,作者主要總結了西方美學家們對美的認識,如康德認為“美只能是主觀的”。從客觀現(xiàn)實中去認識美的根源,包括物質屬性范圍,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達·芬奇再到英國著名畫家荷嘉茲,和美學家博克,再到狄德羅的觀點“美是關系”即各種審美對象和環(huán)境等關系。從社會生活中去認識和探索美根源,如車爾尼雪夫斯基,這位偉大的哲學美學家的觀點就是圍繞生活而展開,并且提出“美是生活”的認識,這種觀點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據(jù),美是生活,因為有美生活才美,因為有生活,人們才能在生活中探索美,提出美的根源來自生活。
關于中國在相關美學的研究歷史上對美的本質的認識與探討,也是分了三個小節(jié)來闡述。總的來說,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討主要是中國古代文人對美的闡述,文人的觀點,如古代墨家墨子的美學觀點是,對美的否定態(tài)度,孔子的美學觀點很多如“和具有仁義道德的一類人就是善良的”,還有孟子的“人具有了仁、義、智、信等的美好品德就是充實的”,總之,先秦諸子百家中有許多著作中都有美的闡述,即使他們對美的本質說法各不相同,但從里面可以看出來美和善有密切關系。根據(jù)現(xiàn)在大眾觀點認為,對于完美人的定義,同樣是對仁、義、禮、智、信等的完美結合,同時追求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這樣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同樣是對先秦諸子百家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
楊辛和甘霖認為,人們本來就生活在社會中,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自己獨立存在,美的產(chǎn)生是有內在標準的:一定尺度的自由創(chuàng)造,當然脫離不了勞動,正是因為有人們的勞動,才有了美的事物,人們才會欣賞,才會滿足,所以美就在生活中。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滿足現(xiàn)實生活需要,帶給人們喜悅心情,從而產(chǎn)生美感,形成美的事物??吹阶匀幻馈⑿问矫?、以及社會美等其他類的美,都能夠產(chǎn)生美的體驗,這也是楊辛和甘霖對美的本質認識的更高層次理解。
四、小結
現(xiàn)在對美的認識,大體上都是從美的產(chǎn)生,美的研究對象,美的本質,美的形式等多方面來闡述,楊辛、甘霖和朱立元對美的闡述有相似方面。且隨著時代發(fā)展美也會發(fā)展,美側重點不同,朱立元美學思想較抽象,較多集中于審美領域闡述,而楊辛和甘霖美學思想引入大量中外藝術實例,一方面輔以插圖(1983年版有171幅),使其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大量加入中國古典美學內容。其對“中國美學史上對美的本質上探討”,引用了大量古典文獻。這是同時期美學家思想所沒有的。
雖然不能原封不動地把藝術論搬到美學范疇,但藝術現(xiàn)象,究其本質不過是人的感覺對象,而人的感覺是對象性的存在,沒有感覺對象就沒有感覺。正像馬克思說的那樣:“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于耳朵的對象”。能夠感覺形式美的眼睛就形成了視覺藝術,能夠感覺樂音美的耳朵就形成了聽覺藝術……這樣的感覺就不是一般感覺,而是美感。因此,從美感這個基本范疇出發(fā)來討論藝術就不會感到生拉硬扯,而是順理成章。進一步說明不解決美學的根本問題,就無法完成美學歷史使命。
關于美的本質理解和闡述,跟人類自由創(chuàng)造有關,而且有一定標準。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提出立足于實踐去感受,去體會,了解客體,馬克思批評了兩種傾向,其一是“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接觀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義,另一種是否認客觀現(xiàn)實存在用精神來說明世界本原,承認唯心主義,否定唯物主義。生活中人們自由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但是都有一定規(guī)律和標準,比如高樓大廈的興起,需要知道高樓的高度,建材等,都需要一定標準,從而建造出美的高樓,達到善的目的。因此應該在明確美的本質基礎上創(chuàng)造美,體驗美,享受美。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高建平.全球化與中國美學[J].民族文藝研究,2004.
[4]高建平.美學的起源[J].外國美學,2009.
[5]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作者簡介:
孟月偉,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 2018級,研究方向:科學技術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