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寧
摘要:本文通過搜集整理自2008至今十年間有關大型體育賽事中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相關文獻,重點研究討論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心理動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其精華,繼承創(chuàng)新,進一步論述了在國內大型體育賽事中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心理影響,旨在為今后大型體育賽事的志愿者招募、選拔以及培訓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參考。
關鍵詞: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心理動機;研究綜述
隨著各項大型體育賽事落戶國內城市并且成功舉辦,例如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湖北武漢圓滿落幕,已成功申辦的2022 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進入倒計時的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等等。每一項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都離不開大學生志愿者這個群體的參與和志愿服務,體育志愿者成為重大體育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關于大型體育賽事中志愿者志愿服務的學術探究不斷增多,研究內容和方向也更加精細,但對于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的心理動機與激勵機制是如何變化以及影響的研究卻并不充分。透過志愿者來評價一項大型體育賽事舉辦的成功與否,這使得賽事主辦方在對志愿者的招募、選拔以及培訓顯得格外重要。筆者搜集整理自2008年至今,這十二年間我國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相關文獻30余篇,研究了前人在志愿者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心理動機,以及在志愿者團隊管理中被廣泛應用的激勵機制。
一、相關概念
筆者在查找相關文獻時,發(fā)現(xiàn)前人對“大型體育賽事”進行定義時側重點不同,如唐曉彤和楊炯的《大型體育賽事的相關經濟效益問題研究》一文中,對大型體育賽事定義時側重于賽事的包含地域范圍及國際影響力[1];吳惠明和陳錫的《對當今國際性重大體育賽的價值認識及其發(fā)展趨勢的研究》側重于大賽的競技水平[2]。依據(jù)前人的研究定義,同時結合當前國內社會對大型體育賽事的認知,本文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界定,是指在中國由一個權威體育機構組織主辦的某個地區(qū)、城市承辦的正規(guī)比賽,包括亞運會、全運會、各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單項或綜合的體育賽事[3]。
“大型體育賽事的志愿服務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社會風尚的指標和影響賽事運作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4]。”而志愿者是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實施者,據(jù)《2015年度大學生公益現(xiàn)狀調查報告》[5]顯示,大學生中志愿者人數(shù)達八成,這兩年更是穩(wěn)中有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和參與度不斷提升,已成為志愿服務的重要群體之一。對于“志愿者”這一名詞含義的描述在以往的研究中各有不同,在本文中志愿服務行為所設置的場景為“大型體育賽事”,因此在這里的志愿者特指的是在大型體育賽事期間為比賽提供自己的時間和技能的志愿者,為體育賽事的順利舉辦提供服務[6]。
二、志愿者的心理動機相關研究
動機(motivation)是指激發(fā)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和驅力。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多種動機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動機理論是指心理學家對動機一概念所作的理論性與系統(tǒng)的解釋,用以解釋行為動機的本質及其產生機制[7]。關于志愿者的心理動機或者說志愿動機的研究,在2008年之后才逐漸開始并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的。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于志愿服務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社會大眾對志愿服務的意識變得清晰,參與度也有所提升,同時國內學者對志愿者群體中大學生志愿者的關注和研究逐漸增多。
筆者通過整理近十年來體育賽事志愿相關研究,重點查找志愿者志愿行為的心理動機,總結得出志愿者的志愿動機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①理想型動機。例如來自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能在志愿過程中幫助別人,感到很開心”等;②回報型動機。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主辦城市(地區(qū))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會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作為大賽志愿者的會著眼于對民族、國家、社會的貢獻。例如“我覺得這是顯示中國城市魅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時刻,我能夠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很滿足”等;③學習型動機。為了個人的提升與發(fā)展,包括“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可以積累實踐經驗,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等;④交往型動機。進行人際交往和社會資本的積累,例如“在志愿者服務中能結交很多朋友,擴大交往圈子”等;⑤盲目型動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幾乎都來源于外部,更多的是受外部環(huán)境或他人影響,主觀意念不強烈,這類動機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和投機性。
根據(jù)李歡[3]的《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大學生體育志愿者服務研究》一文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志愿(服務)動機對體育志愿者持續(xù)服務此次賽事意向的影響最大,根據(jù)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大學生體育志愿者的服務行為,起主導作用的是大學生體育志愿者自身的內部動機,如自我理想實現(xiàn)的價值感,為了回饋社會或者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三、志愿者團隊的激勵機制相關研究
根據(jù)相關的文獻研究,在體育賽事中對志愿者的激勵方式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物質激勵主要有前期給志愿者集中發(fā)放與大賽相關的帽子和衣物,可以使志愿者們通過身上的物品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正參與其中,有了主人翁的意識投入到志愿行為中;另一方面就是在賽事舉辦過程中,為志愿者提供每日三餐和部分住宿,同時有些大賽還會給志愿者發(fā)放少量的補助。精神方面的激勵包括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能夠使參與其中志愿者收獲成長,培養(yǎng)使命擔當和責任感,增強團隊間的協(xié)作能力,個人的表達和服務能力;在志愿服務結束之后,由主辦單位出具志愿者服務時長證書,從而獲得認同感,按照一定比例評選出優(yōu)秀志愿者獲得榮譽感,這些激勵措施能夠使志愿者覺得自己被社會大眾所關注和認可,進一步激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賽事的志愿服務中。但往往由于賽事主辦方在志愿者管理和培訓方面的不足,導致一部分志愿者在團體中感受到不公平,而這種態(tài)度會迅速在團隊中蔓延擴散,進而造成志愿者在服務工作中動力不足,甚至在早期就出現(xiàn)志愿者流失。“志愿者的表現(xiàn)在某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此次賽事舉辦成功與否。”這句對大賽志愿者的評價并不是夸大其詞。每一項體育賽事的無論是在組織構建,內部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都相對完善,但如何能夠激發(fā)每一位志愿者的潛能,這是志愿者團隊管理需要重點去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四、總結與建議
通過梳理分析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動機多大是為滿足其內部動因的需要,但由于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行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服務動機方面表現(xiàn)出的歸因特點不盡相同;今年受疫情的影響,眾多大型體育賽事延期或推遲進行的現(xiàn)狀下,關于體育志愿者的激勵機制需要更多樣化的、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使志愿者能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務行為,例如在當前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賽事主辦方應利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網絡新媒體多途徑地進行宣傳,增強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的意識和興趣,從而擴大賽事志愿者的招募范圍;政府有關部門適時地出臺進一步規(guī)范社會(志愿者)組織發(fā)展的指導性意見,同時逐步建立起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和培養(yǎng)流程體系。
參考文獻:
[1]楊炯,唐曉彤.大型體育賽事的相關經濟效益問題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3):16–17.
[2]陳錫堯,吳惠明.對當今國際性重大體育賽事的價值認識及其發(fā)展趨勢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4(4):33–36.
[3]李歡.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大學生體育志愿者服務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8,6.
[4]張毅.青年群體:我國志愿者的主力軍[N].中國產經新聞,2017–05–04(002).
[5]周游.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1.
[6]周啟迪.奧運會志愿者服務行為和待遇分析——兼論 2008 北京奧運會志愿者行為和待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6):744–746.
[7]殷小川,田惠芬.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動機分析與2008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管理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