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燕 汪愛河 李好
[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水處理生物學課程面臨如下困境:一是課程目標不清晰;二是教學與專業(yè)聯系不緊密;三是內容多,課時少;四是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采取以下四項改革措施:一是明確課程目標,建立與專業(yè)培養(yǎng)能力的關聯;二是整合教學內容,強調與其他課程的協調性;三是改革教學手段,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四是融入“課程思政”,強調立德樹人。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科學思維與工程素養(yǎng),以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水處理生物學;應用型本科;課程目標;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2016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6]400號);教育部普通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教改項目”(GPSJZW2019-02);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902099002)
[作者簡介]蔣海燕(1988—),女,湖南衡南人,碩士,湖南城市學院市政與測繪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2-0315-02[收稿日期] 2020-03-05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水處理生物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水處理生物學課程是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指定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是該學科新課程體系中10門主干課程之一,同時也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同濟大學等許多工科名校市政工程專業(yè)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水處理生物學是在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研究水處理工程和環(huán)境水體水質凈化過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學問題。[1]在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專業(yè)水處理生物學課程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課程目標不清晰。雖然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制定出了許多培養(yǎng)目標,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目標不一致,課程目標模糊、比較寬泛,沒有明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類型的差異,不能指導專業(yè)的設置和課程實施。還有一些院校按照“厚基礎”原則制定課程目標,缺乏實用價值,許多目標連一些具有實力的綜合院校也難以實現。[2]
2.教學與專業(yè)聯系不緊密。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對課程與專業(yè)的關聯性重視不足,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不清、對理論的理解不透。[3]
3.內容多,課時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存在點到即止的現象。不少教師采用“填鴨式”和“一言堂”的教授模式,學生上課疲于聽講,容易產生抵觸情緒。[4]
4.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大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課程教學就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與己無關,以致培養(yǎng)出稀里糊涂的“沉睡的大學生”和非常清醒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5]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水處理生物學課程改革措施
(一)明確課程目標,建立與專業(yè)培養(yǎng)能力的關聯
以成果導向教育為框架進行設計,根據“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設計過程為根據需求確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根據培養(yǎng)目標確定畢業(yè)要求,根據畢業(yè)要求確定能力指標點,能力指標點需要映射到各門課程目標(預期學習成果)來達成。課程培養(yǎng)目標涉及學生、教師和用人單位等多方利益,應該由教育者和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對用人單位走訪、學生問卷調查以及教師參與行業(yè)教學、科研會議獲得的信息,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給排水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反向設計教學過程,重構水處理生物學課程的目標定位,明確學生畢業(yè)時通過該課程所需獲得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6]并按照本課程與本專業(yè)畢業(yè)要求的支撐關系將預期的學習產出分解為能力指標點,見表1。
(二)整合教學內容,強調與其他課程的協調性
作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水處理生物學課程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內容上與高中生物、水分析化學、水質工程學課程的部分內容重復。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與相關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協調,厘清該課程與相關課程在知識點上的交叉和聯系,精簡重復內容,在授課時強調知識單元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6]對學生在高中就有所了解的知識(生態(tài)系統概念及特征、微生物在環(huán)境中的分布和宏觀的易于理解的大型水生植物),只進行簡單回顧,同時適當延伸其在本專業(yè)中的應用(海綿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植物生態(tài)修復);在講授“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轉化”時,由于其與水質工程學專業(yè)課的部分內容重復,我們有選擇性地將重點放在微生物的特性上,引導學生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去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
(三)改革教學手段,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在學校的雨課堂上將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計劃、PPT、微課視頻、每一章節(jié)試題上傳,并在進行成績評定時給予線上學習任務(預習、測試)一定權重。每次上課之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相應單元內容并完成測試,教師通過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調整授課重點;針對自學內容進行在線學習并完成相應的測試,可以有效緩解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通過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為學生答疑解惑上,從而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四)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強調立德樹人
水處理生物學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都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講述這些知識點時,可從微生物學發(fā)展史、時事熱點、科學家事跡、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工程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從而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培育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7]
三、結束語
水處理生物學課程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基礎課程,隨著時代發(fā)展,應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本文介紹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該課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并從確定課程目標、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四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具備科學思維與工程素養(yǎng)、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曉平,董麗麗,楊曉凡,et al.地方工科院?!端幚砩飳W》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學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8,20(03):133-137.
[2]吳松,夏建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課程體系構建研究綜述[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6,(8):10-14.
[3]郭華,王軍林,劉俊良.工程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水處理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55):20-22.
[4]馮國虎,李興瑋.工科“計算方法”課程面臨的困境及應對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8,(2):99-103.
[5]音建華,余志良,裘娟萍.在“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J].微生物學通報,2018,(3):661-664.
[6]閻欲曉,粟桂嬌,莫柏立,等.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微生物工程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 2020, 47(04):1011-1018.
[7]王春燕,張好強,李培琴.淺談《微生物學》課程思政[J].高教學刊,2019,(1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