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婷,王 琳,杜 平
(畢節(jié)市中醫(yī)院,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等功效[1]。其含有的化合物種類豐富,主要活性成分為以苦參堿、槐果堿及其各自氧化物為代表的生物堿類,以三葉豆紫檀苷、苦參酮等為代表的黃酮類以及脂肪酸成分[2-3]??鄥⒆鳛閭鹘y(tǒng)中藥材已有幾千年的藥用歷史,臨床應用廣泛?,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具有殺蟲、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抑菌等作用[4-8],近年來又被用于治療非典和腫瘤[9]??鄥⒅锌偵飰A及其主要生物堿成分存在明顯的抑菌作用,各單體抑菌活性及作用也不甚相同,可為苦參開發(fā)為殺菌消毒劑的可行性奠定基礎[10]。近年來,中藥材趁鮮切制在藥材初加工應用上越來越受到重視[11]。因此,本研究以苦參中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為指標,探討不同干燥方法對苦參趁鮮切制品中指標成分的影響。
LC-20AT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T二元梯度泵、SPD-20A檢測器,日本島津);JT5003型全自動天平(余姚金諾);HH-2數顯恒溫水浴鍋(常州澳華);101-2AB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HS10260D超聲波清洗器(天津恒奧);WP-UP-WF-20實驗室超純水機(四川沃特爾)。
甲醇、乙腈為色譜純,磷酸、三氯甲烷、濃氨水、無水乙醇為分析純;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對照品(批號分別為VJOY-9B2S、BVFN-43CD)均購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性氧化鋁柱(100~200目,5 g,內徑1 cm)等。
苦參藥材購自貴州省大方縣羊場鎮(zhèn),經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生藥教研室魏升華教授鑒定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flavescensAit.的干燥根。
2.1.1 色譜適用性條件 色譜柱:BP-NH2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乙腈-無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檢測波長:220 nm,體積流量:1.0 mL/min,柱溫:30 ℃,進樣量:10 μL,理論塔板數按氧化苦參堿峰計算應不低于2 000。
2.1.2 對照品溶液制備 取苦參堿對照品、氧化苦參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乙腈-無水乙醇(80∶20)混合溶液分別制成每1 mL含苦參堿0.02 mg、氧化苦參堿0.2 mg的溶液,即得。
2.1.3 供試品溶液制備 取苦參飲片粉末 0.3 g(過三號篩),精密稱定,置于具塞錐形瓶中,加濃氨試液0.5 mL,精密加入三氯甲烷20 mL,密塞,稱定質量,超聲處理(功率250 W,頻率33 kHz)30 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5 mL,加在中性氧化鋁柱上,依次以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7∶3)各20 mL洗脫,合并收集洗脫液,回收溶劑至干,殘渣加無水乙醇適量使溶解,轉移至10 mL量瓶中,加無水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2.1.4 線性關系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照品0.5、1.0、5.0、9.0、13.0、17.0、20.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中,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以對照品質量(X)為橫坐標,峰面積(Y)為縱坐標,分別得苦參堿的回歸方程為Y=283002X-780.54,r=0.999 8;哈巴俄苷的回歸方程為Y=516574X-1468.8,r=0.999 7。結果表明,苦參堿在0.010~0.400 μg、氧化苦參堿在0.10~4.00 μg進樣量范圍內與峰面積積分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2.1.5 精密度試驗 取苦參飲片粉末 0.3 g,精密稱定,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6次,結果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的RSD分別為1.37%、0.73%,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1.6 重復性實驗 取苦參飲片粉末6份,每份0.3 g,精密稱定,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結果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的RSD分別為2.75%、2.07%,表明該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1.7 穩(wěn)定性試驗 取苦參飲片粉末 0.3 g,精密稱定,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分別在0、2、4、6、8、10 h進行測定,結果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的RSD分別為2.27%、1.90%,表明供試品溶液于室溫下10 h內穩(wěn)定。
2.1.8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同一批苦參藥材粉末6份,每份約0.15 g,分別精密加入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照品適量,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測定。結果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的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8.6%、100.71%,RSD分別為2.83%、2.46%。結果見表1、表2。
表1 苦參堿加樣回收率試驗結果
表2 氧化苦參堿加樣回收率試驗結果
參照2015版《中國藥典》四部通則2201中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中的冷浸法測定,結果見表3。
取同一批苦參新鮮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切厚片,分別采用陰干、曬干、50 ℃、60 ℃、70 ℃、80 ℃、90 ℃、100 ℃熱風干燥。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1.1”項下方法取樣測定,結果見表3、圖1、圖2。
表3 不同干燥方法的苦參各指標含量測定結果 (%)
圖1 不同干燥方法對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總量測定結果
圖2 不同干燥方法對水溶性浸出物測定結果
結果表明,對不同干燥方法(陰干、曬干、70 ℃烘干)進行方差分析,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總量(P=0.002)及水溶性浸出物(P=0.001)均有顯著性差異,且陰干耗時較長,曬干易受氣候影響;熱風烘干方法中,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含量最高的是70 ℃,50 ℃最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的是100 ℃,80 ℃最低,90 ℃與100 ℃干燥的苦參飲片色澤變深,與其他不同干燥方法相比較稍有黒糊現象。綜合各因素考慮,苦參趁鮮切制后以70 ℃熱風烘干為宜。
取同一批苦參新鮮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切厚片,70 ℃熱風干燥即得。按照“2.1.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2.1.1”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4。結果表明,分別測定3個指標含量,3次結果差異較小,表明70 ℃熱風干燥方法穩(wěn)定、合理、可行。
表4 驗證實驗結果 (%)
趁鮮切制工藝使得傳統(tǒng)飲片加工由“鮮藥材-干藥材-飲片”的模式向“鮮藥材-飲片”轉變,實現趁鮮加工與炮制的一體化融合,有利于大幅提高生產效能,實現鮮藥材到飲片的一步成型[12]。根據研究結果,不同干燥方式對苦參趁鮮切制品中的指標成分有一定影響,70 ℃干燥時苦參中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含量最高,100 ℃干燥雖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但在此溫度下易導致藥材表皮皺縮、開裂,顏色加深,木質部與韌皮部分離,影響飲片外觀性狀及色澤?;诖?,苦參趁鮮切制后以70 ℃干燥為宜,既保證其內在質量,又兼顧藥材外觀性狀,方便后續(xù)飲片加工和工業(yè)投料生產。后期還需對苦參趁鮮切制的片型、規(guī)格、貯藏保管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從而進一步規(guī)范苦參藥材趁鮮切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