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利 娟
(鄭州市第一按摩醫(yī)院 鄭州 45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病,發(fā)病率較高,為退行性病變、外力作用等因素引發(fā),臨床常見癥狀包括坐骨神經痛、腰背痛等[1]。對本病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雙下肢不完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將中醫(yī)骨傷手法結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用于肝腎不足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旨在評價其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數(shù)據(jù)收集時間在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間我院共收治肝腎不足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6例,隨機分成甲組與乙組各38例。甲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8~62歲,平均(50.17±2.84)歲,病程1~4年,平均(2.63±0.57)年。乙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9~63歲,平均(50.21±2.86)歲,病程1~5年,平均(2.66±0.62)年。兩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
納入:均經X線、CT等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符合《實用中醫(yī)診斷學》肝腎不足辨證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合并側彎畸形者;臨床資料丟失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有治療禁忌癥者。
乙組行中醫(yī)骨傷手法治療:囑患者平坐,雙腿盡量并攏,囑其上體前屈45°隨后向左前旋轉,若患者病椎無轉動,可對其行滾揉手法,于患者骶椎、腰椎旁行推拿按摩。根據(jù)患者耐受均進行適當調整,側身扳腰,囑患者取側臥位,下腿伸直、上體稍后仰,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肘對患者臀部進行按摩。取仰臥位,醫(yī)師雙手重疊于患者腰部病椎上,對其震按處理,由胸椎段至下按到患者骶椎,重復上述手法。
甲組在乙組基礎上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配方:獨活、川芎、杜仲、牛膝各15g,桑寄生、當歸、肉桂、茯苓、黨參各10g,便秘者可加大黃10g,血淤者可加入桃仁、紅花各10g,劇烈疼痛者可加入延胡索15g。將諸藥以清水煎熬成藥液,1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持續(xù)治療2周。
以腰椎JOA評分量表[2]對兩組進行測評,總分29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以視覺模擬法(VAS)[3]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測評,總分10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輕。對兩組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療效評價標準[4]:痊愈:療程結束后患者各項癥狀均徹底消失,抬腿>70°時無明顯疼痛感,可正常運動;有效:療程結束后患者各項癥狀均有所改善,抬腿>70°時有輕微疼痛;無效:療程結束后患者各項癥狀均無明顯變化,病情甚至加重。
從表1可知,兩組治療前JOA、VA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甲組治療后JOA評分與乙組相比,相對更高,VAS評分與乙組相比,相對更低(P<0.05)。
表1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JOA、VAS評分差異
從表2可知,甲組總有效率為92.11%,與乙組65.79%相比,相對更高(P<0.05)。
表2 比較兩組療效差異[n(%)]
中醫(yī)理論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腰痛”、“痹癥”等范疇,病本為腎虛,為外邪侵襲導致腎氣虧虛,兩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而引發(fā)腰腿疼痛。對本病治療原則應為標本同治、強筋骨、補肝腎。中醫(yī)正骨手法為臨床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其作用機制為降低椎間盤壓力,增加盤外壓力,改變神經根與突出物位置,松動上下關節(ji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緩解疼痛程度。但單用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不佳,本次研究中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后取得較好療效。方中獨活有祛風除濕、止痛之效;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杜仲、桑寄生可強筋健骨、滋補肝腎;牛膝有壯腰膝、活血通經、散瘀之效;當歸有和血活血、止痛之效;肉桂有改善血循環(huán)、止痛、補陽等功效;茯苓可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可共奏祛風除濕、止痛消腫、活血散瘀之效,與中醫(yī)正骨手法聯(lián)合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可起到內外兼治的作用,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進盡快恢復。本次研究中,甲組治療后JOA、VAS評分、總有效率與乙組相比均更好,提示中醫(yī)正骨手法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對肝腎不足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而言,應用中醫(yī)骨傷手法結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效果理想,可改善腰椎功能,減輕疼痛,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