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000貴州航天醫(yī)院,貴州遵義
布氏菌屬于一種常見的小球桿狀菌,其主要通過家畜傳播的方式進行常規(guī)傳染,但是母性家畜一旦感染到該種病菌將會出現流產的現象,當人們食用通過感染布氏菌家畜的肉制品之后將會受到同樣傳染[1]。人類經過布氏菌感染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出現頭痛、發(fā)熱以及部分關節(jié)疼痛的癥狀,同時還會損害到患者的內部組織器官,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甚至不及時接受治療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對于布氏菌的感染及時有效地進行檢驗和治療屬于重點研究問題[4]。本研究將對布氏菌感染患者分別使用血清檢驗以及細菌檢驗,將其檢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2017年1月-2019年7月收治布氏菌感染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30~50 歲,平均(41.5±6.5)歲;病程11~30 d;獸醫(yī)10例,屠夫8例,毛皮加工者12例,家畜專業(yè)戶10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標準:①患流感、過敏性炎癥以及其他血液性疾病的患者;②病歷資料不全且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③患有精神類疾病以及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④對于此次研究分析拒絕簽字同意的患者。
方法:對所有布氏菌感染患者按照先進行細菌檢驗再進行血清檢驗的方式進行檢驗。對所有患者進行統(tǒng)一靜脈采血。①細菌檢驗:將所有被感染布氏菌的患者進行血液采集后注入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進行細菌分離出布氏菌。②血清檢驗:通常來說,常見的血清檢驗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即試管凝集試驗法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法,主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合適的血清檢驗方法,其中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法主要指將患者的血樣進行血清分離后,將相對量的血清與抗原進行混合,在一定的時間對觀察其檢驗結果,如果最終凝集現象變現為“+”,則表示該種檢驗結果呈陽性;另一種試管凝集試驗法則指,在提前準備的6 支試管里加入約為0.5 mL 的生理鹽水后,將所有試管進行標記,在第1 支試管里加入同等量的抗體;將溶液混合后抽取0.5 mL 的液體放入到第2支試管里之后進行再次混合,以此類推,選用同樣的方法將混合液體抽取0.5 mL 放入到第3 支、第4 支、第5 支試管中;之后將第5 支試管中的混合液棄除0.5 mL。在前5支試管中均加入0.5 mL的布氏菌抗體,以第6 支試管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經過12 h 的37℃環(huán)境下培育后,觀察每支試管中的抗原凝集現象,通過“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對檢驗結果進行判定,其中如果抗原凝集表現為“+”,則表示檢驗結果呈陽性。
療效判定標準:以“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為檢驗標準,對40例布氏菌感染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比較。兩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呈陽性例數/總例數×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布氏菌感染患者的陽性檢出率比較:細菌檢驗組陽性檢出率顯著低于血清檢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陽性檢出率比較(n)
相關醫(yī)學研究資料表明,布氏菌屬于一種生命力較頑強的細菌,其可以在動物的排泄物中持續(xù)生存3~5 個月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在已經死亡的動物臟器中生存較長時間,并且其還可以在各種環(huán)境下進行不斷的變異,從而產生新的存活菌類。王靖然等人[4]在2017年的中國醫(yī)藥指南中曾提出,當人們食用含有布氏菌感染的動物肉體的時候以及長期接觸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時,均將會受到相同感染。因此,希望廣大農牧業(yè)生產區(qū),對于非屠宰死亡的牲畜應該及時做好消毒和滅菌處理,同時還應該禁止販賣和食用非屠宰死亡的牲畜肉制品,禁止出現隨意掩埋事件,以免布氏菌對于水資源以及環(huán)境造成污染。當然,與此同時還應該著力于盡快對布氏菌感染的患者進行診斷以及治療。
綜上所述,相較于細菌檢驗方法,血清檢驗的方法可以更加準確,并且該種檢驗方法可以更好地避免漏診以及誤診情況的發(fā)生,具有臨床診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