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稱面人,主要以面粉和糯米粉為原料,蒸熟后揉搓成面團,加入各種顏料,捏塑成鮮活小巧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形象。
面塑是做“加法”,先在竹簽上做出主體軀干,再逐一制作五官形象和服裝配飾貼上去。作品一般比較小,制作時講究下手穩(wěn)、準、快:一團團彩色面團,用撥子一挑,人物的鼻子和嘴巴立刻成型;用撥子一壓一劃,衣袖便隨風迎擺;把面搓成一條細線,用小梳子細密的齒一滾,一條珠串項鏈就做好了。較難制作的是貼上去的部分,不僅要比例恰當、整體協(xié)調,還不能貼上去后再做修補,否則表面就不平整。
北京面人郎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面塑藝術,這一技藝系由郎紹安所創(chuàng),他曾跟從“面人大王”趙闊明學藝,后形成自己的面塑藝術風格。面人郎藝術題材面廣,注重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對三百六十行的情形和各種老北京民俗都有生動的反映。面人郎集美術、雕塑、服飾、造型等藝術為一體,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性和收藏價值。面人郎技藝傳承以家族和師徒形式結合,至今已有三代,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fā)展,面塑藝術不僅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精華,還與時代特征、審美需求等相結合,深受人們的喜愛。郎佳子彧5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面塑。作為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傳人,他決心把這門家族手藝當成自己的事業(yè)。目前,郎佳子彧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讀研究生,大家習慣性地稱他為“‘95后非遺傳承人”。面人這種指尖上的魔術在他手中變得很酷:除了小娃娃、戲曲人物,還有復仇者聯(lián)盟、櫻木花道、喬丹球鞋、旅行青蛙等。在短視頻平臺上推廣自己的面人作品,成為了一名非遺項目的“網紅”。他說:“當代年輕人對國潮很感興趣,希望有更多的新人涌現(xiàn)出來?!?p>
(責編 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