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衛(wèi)根 樊 艷 包水明 李靖嫄
(東華理工大學生物系,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省的丘陵山地眾多,森林覆蓋率高且垂直結構復雜,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無霜期長,具備了大型野生真菌生長繁殖的絕佳條件。由于野生珍稀真菌的營養(yǎng)價值高、經濟效益大,導致附近居民亂采亂挖,致使野生珍稀真菌的生境遭受嚴重破壞,野生珍稀真菌資源日益枯竭甚至瀕臨滅絕。為此,必須重視大型野生珍稀真菌資源的保護和科學利用,加快大型野生真菌資源原位保護機制與方案的研究。本文以正紅菇為例,對江西省山地大型野生真菌原位保護進行探究。
1.1 制定并落實野生珍稀真菌原位保護的政策和法規(guī) 自2000 年開始,我國菌物學者在野生真菌資源調研的基礎上,探索編制大型真菌紅色名錄,為制定野生真菌資源保護的政策和法規(guī)奠定了基礎。江西省應盡快建立江西山地野生大型真菌普查的省級團隊,盡早摸清省境內的野生大型真菌資源狀況,編制江西省大型真菌紅色名錄,科學地制定野生大型真菌保護的政策和法規(guī),并通過嚴明政策、嚴格執(zhí)法來切實保護野生大型真菌資源。
1.2 嚴格執(zhí)行封山育林育菇措施 江西省作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先行示范區(qū)之一,在封山育林和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卓有成效。但封山育林與育菇并未做到有效的結合,很多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只知道保護花草樹木,并不知曉保護野生真菌的重要性。故此,要科學地制定并嚴格執(zhí)行封山育林與育菇的措施。
1.3 嚴禁濫采 江西省的山地野生真菌資源豐富,但在當地人“一窩端”“連根拔” 等滅絕性采集下,許多野生珍稀真菌資源面臨枯竭,地方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禁止濫采亂挖,科學地制訂育菇與限采等強制性方案,保護好珍稀野生真菌資源。
正紅菇(Russula vinosa Lindle)又稱酒色紅菇、葡酒紅菇等(見圖1),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同擔子菌亞綱、傘菌目、紅菇科、紅菇屬,是一種野生大型珍稀食藥用真菌[1]。出菇時間一般為每年的7-8 月,菇位或菇場相對固定。江西省的山地正紅菇分布比較廣泛,如贛州山區(qū)、官山自然保護區(qū)、廬山風景區(qū)、九嶺山、巖泉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都有分布。由于正紅菇目前還未實現人工栽培,故此對其實施原位保護顯得十分重要。正紅菇的外觀如圖1 所示。
圖1 正紅菇
正紅菇主要與櫧、栲等殼斗科林木結合成共生關系,屬于外生菌根菌。一般單生、群生、散生在以共生林木為主的闊葉林中,出菇的必要條件為林下有1 ~3 cm 厚的枯枝落葉層[2]。正紅菇屬于好氣菌,空氣充足時生長良好,空氣稀薄時影響生長,適宜正紅菇生長的最適林木郁閉度在0.7 以上,林木下層灌木較多或雜草茂密的山底少見正紅菇的生長[3]。
正紅菇屬于高溫高濕型真菌,溫度是正紅菇生長的關鍵因素,其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25℃~27℃,林間濕度需要保持在80% 及以上,有學者[3]發(fā)現正紅菇出菇之前的氣候為多日晴空后晴雨交替,待溫度和濕度達到一定程度后才出菇,雷雨刺激是優(yōu)先條件,在夏秋季潮濕,悶熱的雷雨天氣多發(fā)。光照會影響正紅菇子實體的菌蓋顏色,如果遮光則表現為白色或淡黃色,如果有光照則表現為紅色,而同一個子實體可以因為有無光照表現為兩種顏色。正紅菇的發(fā)生和分布還與坡向和坡位有關,跟坡度關系不大,多發(fā)生在山體的中下坡,在過干的山頂和過濕的山底發(fā)生少,坡向為陰坡較多,陽坡少。此外,在垂直結構方面,正紅菇主要分布于海拔200 ~700 m處,海拔超過700 m 的山地則少見。如果山地的植被砍伐過量,對林木郁閉度、光照、溫濕度等都會產生影響,所以重中之重是要保護共生林木。
3.1 用政策和法律手段保護菇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正紅菇的生長繁殖需要特殊的生境條件,一旦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就會遭受嚴重影響。例如,九嶺山區(qū)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包括濫伐樹木、亂采野生真菌、亂翻枯枝落葉層等,改變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種群結構、林木郁閉度等環(huán)境因子,導致正紅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對其生長和繁殖產生了嚴重影響。
地方政府應當擔負起保護大型野生真菌資源的責任,采取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對正紅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保護,同時對正紅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應制訂科學的長遠計劃??梢越Y合天然林保護工程,將共生林木列為珍貴物種進行保護,嚴禁濫伐菇場內林木和私自占用土地種植具有經濟效益的林木;嚴禁在菇場及周邊地區(qū)采石、開荒和種果等行為;嚴禁帶火種進入區(qū)域及嚴禁放火焚燒植物等行為;在正紅菇發(fā)生期間,嚴禁人員進入菇場以免對生境造成踩踏和破壞等。
3.2 對菇場進行組織化管理 由于沒有組織化管理和采菇人員缺乏對正紅菇的保護意識,過度和盲目采摘現象嚴重,無論孢子是否飛散只要見到子實體就全部摘取的掠奪式行為,應該嚴加控制,對菇場進行組織化管理,正確合理采摘很重要。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專門人員對當地的正紅菇主要產區(qū)進行管理、保護,由專門人員進行合理采集和收購。也可以參照福建地區(qū)的方法,建立正紅菇的采收承包制度,村民小組輪流以3 a 或5 a 或自愿更長時間為一周期進行采收管理[4]。采取“誰管理誰負責” 的方式,對采摘人員進行采摘培訓和注意事項的告知,根據菇潮發(fā)生情況以及菇的大小和成熟程度,實施分批適時的采集方式,以保證正紅菇的質量和產量。
3.3 促進正紅菇增產
3.3.1 改善林分郁閉度和林分結構 正紅菇較少出現在混交林中,主要出現在以單種或數種共生樹為主的闊葉林中。例如:在贛州山區(qū),由于無人管理,植被過分茂密,且含有較多的非共生樹種,中層灌木和地上雜草繁多,導致林分郁閉度過大,光照條件不佳,空氣流動較差,導致正紅菇的分布范圍狹窄且稀疏。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適度人為砍去雜草或灌木,再根據林分郁閉度適度減少松、杉等非共生樹,減少其與共生林木的競爭,在調節(jié)林分結構的同時也有利于空氣流通。有研究表明,清除馬尾松等針葉樹種,可以促進正紅菇產地的林分自然更新,提高正紅菇產量[5]。在共生樹衰老的林分地段適度逐年間伐一部分樹木,種植健壯的年輕樹木,這些措施也能有效地改善林間的光照條件和空氣流通情況,從而促進正紅菇增產。
3.3.2 改善土壤含水量和林間濕度 江西省境內的丘陵眾多,往往可見連片的正紅菇。但由于丘陵地區(qū)的土壤含水量較低、土壤較板結、不通氣和林間濕度過低等原因,對正紅菇的生長繁殖影響較大。為此,可以在這些地方人工配備灑水設施,如安裝蓄水池和噴霧設備,也可以在不遠處挖井,抽水進行灌溉。在正紅菇發(fā)生前期及生長繁殖期通過人工灑水能夠保證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林間濕度。
3.3.3 擴大菇場面積 福建省的巖山鄉(xiāng)曾有人在環(huán)境條件與正紅菇林相似的地方“移植” 正紅菇,即把地上子實體和地下菌絲連帶生長的一部分土壤包括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一并移植到新的地方,填平壓緊土壤后澆水,培養(yǎng)出了新的“菇位”[6]。因此,在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一些地方,可以學習并試驗這個方法以擴大正紅菇的菇場面積,使正紅菇資源的保護措施落到實處。
3.4 建立正紅菇自然保護區(qū) 目前,江西省已有各級保護區(qū)190 余個,盡管其中沒有一個保護區(qū)是為保護正紅菇資源而建立的,但仍然對保護正紅菇資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寧都、靖安和貴溪的一些低山、丘陵,往往發(fā)現有大片的正紅菇,可以選擇幾處建立正紅菇自然保護區(qū),實施正紅菇資源的原位保護。
3.5 開展正紅菇人工馴化栽培的科研攻關 江西省應組織科技人員對正紅菇生境進行研究,探索人工馴化栽培條件,早日實現正紅菇人工栽培,以減少野生正紅菇的市場需求。
由于正紅菇為外生菌根菌,所以必須了解正紅菇與櫧、栲等殼斗科林木形成共生關系的機理,掌握正紅菇生長繁殖的生理機制,在此基礎上探索正紅菇生長繁殖的適宜條件,攻克正紅菇人工馴化栽培的培養(yǎng)基,最終實現正紅菇的人工種植。
面對當前大型野生真菌資源保護不力的現狀,亟待從政策、法律法規(guī)、具體措施和科技手段等方面,采取科學有效的原位保護機制,切實保護好大型野生真菌資源,為豐富人們的菜籃子、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美麗江西”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