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瑤
(廣東省肇慶市皮膚病醫(yī)院,廣東 肇慶 526040)
痤瘡又稱“青春痘”,是一種毛囊皮脂腺單位的炎性皮膚病,主要由毛囊皮脂導管堵塞、皮脂過多分泌、炎癥反應以及細菌感染造成,臨床表現(xiàn)為結(jié)節(jié)、粉刺、膿皰、丘疹[1]。青少年是多發(fā)人群,好發(fā)于顏面、胸背部及頸部,如不及時治療,容易形成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給患者心理和社交造成較大影響[2]。目前,臨床治療痤瘡主要以口服抗生素或異維A 酸類藥物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抗生素容易存在耐藥問題,異維A 酸存在副作用,臨床應用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迫在眉睫。本研究觀察中藥消痤湯配合維A 酸治療對痤瘡患者皮膚生理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3月皮膚科門診收治的877 例痤瘡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438 例)和觀察組(439 例)。對照組男231 例,女207 例,年齡(18 ~35)歲,平均(26.38±5.76)歲,病程(1 ~30)個月,平均(16.35±4.21)個月;觀察組男228 例,女211 例,年齡(17 ~36)歲,平均(27.14±5.58)歲,病程(1 ~32)個月,平均(17.14±4.25)個月。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主癥:炎性丘疹、少量膿皰、結(jié)節(jié);皮膚油膩、皮損腫痛。次癥:便秘、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4],皮損為囊腫、膿皰、粉刺、結(jié)節(jié),伴皮脂溢出,發(fā)于面部、胸背部,呈對稱分布。入選標準:①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 近一個月之內(nèi)未接受過本病治療。排除標準:① 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 職業(yè)性痤瘡或藥物性痤瘡樣皮疹者;③ 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維A 酸乳膏(廣州白云山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濟公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4464)治療,均勻涂抹于患處,2 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chǔ)上聯(lián)合中藥消痤湯治療,藥方:鹽知母10g、黃柏6g、女貞子10g、墨旱蓮10g、魚腥草15g、蒲公英10g、連翹10g、地黃10g、丹參10g、甘草3g。清水浸泡諸藥30min 后,置入砂鍋加水500ml,煎 煮30min,取 汁300ml,150ml/次,2 次/劑,1劑/d,于午晚飯后溫服。1 周為1 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 個療程。
1.4 評價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4 個療程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皮膚生理指標。潔面后,用紙巾將水沾干,在溫度22℃左右、濕度40%左右的房間里靜待0.5h,采用皮膚檢測儀(CBS 皮膚檢測儀)測定兩組患者面部pH 值、皮膚油脂、皮膚水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pH 值、皮膚油脂均降低,皮膚水分升高,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皮膚生理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皮膚生理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n pH 值 皮膚油脂 皮膚水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8 4.82±0.73 4.72±0.54* 26.58±11.35 23.41±10.85* 49.37±12.13 51.24±10.47*觀察組 439 4.89±0.84 4.63±0.38* 26.67±11.29 18.56±10.12* 49.16±12.01 54.68±9.55*t 1.317 2.533 0.118 6.845 0.258 5.099 P 0.188 0.012 0.906 0.000 0.797 0.000
痤瘡是青少年常見的皮膚疾病,屬于累及毛囊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癥。由于機體皮脂分泌過于旺盛,毛囊皮脂腺管角質(zhì)化,從而導致機體毛囊被堵塞,局部皮膚出現(xiàn)炎性反應或細菌感染。不僅影響患者面部美觀,而且會給患者心理健康帶來損害。西藥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禁忌癥較多,不良反應也屢見不鮮,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祖國醫(yī)學認為,痤瘡屬于“酒刺”“肺風粉刺”范疇,源于血瘀、痰結(jié)、濕熱、腎虛。機體腎陰不足、陽亢陰虛,加之飲食不規(guī)律損傷脾胃,化濕為痰,痰濕熱邪下泄不暢,郁于體內(nèi)。因此治療原則應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補腎養(yǎng)脾為主。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H 值、皮膚油脂較對照組低,皮膚水分較對照組高。表明中藥消痤湯能有效降低痤瘡患者皮膚pH 值,減少油脂分泌,提高皮膚水分含量。中藥消痤湯中主藥魚腥草歸肺經(jīng),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用于肺胃積熱、熱毒瘡瘍;鹽知母為知母的鹽制品,歸肺、胃、腎經(jīng),清腎虛熱、滋陰潤燥,用于腎陰虛火旺之癥;墨旱蓮歸肝、腎經(jīng),補肝腎陰,涼血止血,用于肝腎陰虛、血熱諸癥;輔藥蒲公英、連翹、黃柏、丹參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女貞子、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補肝腎陰虛之效?,F(xiàn)代藥理表明,中藥消痤湯能夠激活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促進皮質(zhì)激素的釋放,抗菌消炎,增強機體免疫力,對痤瘡丙酸桿菌以及其他細菌均能起到抑制作用[5]。
綜上所述,中藥消痤湯能有效降低痤瘡患者皮膚pH 值,減少皮膚油脂分泌,提高皮膚水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