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昭麟
順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躺在御榻之上的順治帝奄奄一息。這位年輕的皇帝患有一種可怕的烈性傳染病——天花。彌留之際,順治帝召見孝莊皇太后和備受信賴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向他們征求關于太子之位的意見。
明清鼎革之際,是天花的大暴發(fā)期。順治帝一生共有八個皇子,其中有四個都死于天花,還有一個曾經感染過天花卻最終幸免于死。這個大難不死的皇子就是后來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病入膏肓的順治帝偏愛福全,孝莊皇太后則堅持立玄燁為太子。立嗣之事一時陷入僵局。關鍵時刻,湯若望理智地向皇帝指出,比起沒有得過天花的福全,已經患過天花的玄燁具有抵抗這一惡疾的永久免疫力,立其為太子對剛定鼎中原的清王朝來說,顯然更有保障。順治帝最終決定,立玄燁為太子。
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傳染病再次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改寫了人類的歷史。不過,天花病毒,這一曾奪走上億人生命的“劊子手”,如今卻銷聲匿跡。最后的天花病毒被“囚禁”在實驗室里,并接受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嚴格監(jiān)督。而人類與天花病毒之間的斗爭,將注定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花病毒屬于病毒界體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的痘病毒科,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傳播。天花分為大天花、中天花和小天花,最兇險的大天花致死率高達25%。人類感染天花病毒后,會經過7~17天的潛伏期,之后出現高燒、疲乏、頭痛、背痛等初期癥狀。2~3天后,病人的臉部和四肢會出現典型的天花紅疹。幾天后,紅疹開始化膿,2周后開始結痂,3~4周后發(fā)展為疥癬并脫落。如果病人僥幸未死,臉上將會留下永久的標記——麻子,也有患者會因此被毀容,甚或失聰、失明。
歷史上已知最早的天花病人也是一位帝王,他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當考古人員找到他的木乃伊時,驚奇地發(fā)現他的尸體上有天花留下的疤痕。
公元前164年,天花從非洲傳入歐洲。有人認為,天花的傳播是古羅馬文明衰落的幫兇之一。15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天花傳入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征服新大陸的過程中,天花病毒起到了遠比槍炮更可怕的作用——屠殺了上千萬印第安人。
天花最早傳入我國是在東漢光武帝年間。從那以后,天花便一直在我國流行,直至清代達到頂峰。天花成為大清王朝揮之不去的陰影。順治和同治都死于天花,康熙和咸豐均感染過天花,死于天花的皇子皇孫更是不計其數?;适疑星胰绱?,遑論尋常百姓之家。清末湘潭人黎光曙在《堅信洋痘說》中說:“人誰不愛兒女,愛兒女誰不慮及出痘一事,必要過了這個關頭方算得是自己兒女?!?/p>
寥寥數語,卻看得人心驚肉跳。天花竟成為天下父母養(yǎng)育兒女過程中必過的一關——小孩子一定要出過一次痘,才能獲得終生免疫力。否則,這個孩子連算作兒女的資格都沒有。
不過,自從天花出現之后,人類與它的斗爭便從沒停止過。最早對天花展開反擊的是我國的中醫(yī)。古人發(fā)現,盡管天花致死率高,但得過天花而又免于死亡的人卻能夠終生平安無事。這是因為,感染過天花的患者體內會產生天花抗體,并且持續(xù)一生都不會消失??贵w可以保證患者以后不再感染天花病毒。因此,天花在我國又被稱為“百歲瘡”——得過未死便可“長命百歲”。
基于這一認識,古人便產生了“以毒攻毒”的思想。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最早提出了人痘接種術,即取天花患者口瘡中的膿液,敷在未患此疾的人的皮膚上,用以預防天花。清末種痘專家,廣東南海人邱熺的《引痘略》中記載:
“及至宋仁宗時,丞相王旦,初生諸子俱死于痘,后老年生一子,名素,欲為出痘,招集天下諸醫(yī)有能深明治痘之法及著書立說者,重金酬謝。諸醫(yī)皆言不敢深明于痘。川人聞其求醫(yī)甚慇,取痘苗絮于鼻孔,旬日之外,告厥成功……痘癥日漸通行?!?/p>
這段話描述的便是痘漿人痘接種法,即用棉絮蘸取痘瘡漿液,將其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里。另外,中醫(yī)發(fā)明的人痘接種術還包括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等。
然而,人痘接種并不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免疫方法。人痘接種使用的是流行的“時苗”。這種病毒的毒力較強,造成了很多接種者感染并死亡?,F代意義上的首支安全疫苗,是18世紀末由英國鄉(xiāng)村醫(yī)生琴納發(fā)明的。
當時,天花疫情正在英格蘭寧靜的鄉(xiāng)村中肆虐。琴納醫(yī)生注意到,當地的擠奶女工中無人感染天花病毒。好奇的琴納醫(yī)生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奶牛的乳房上經常會長一種青藍色的小痘,接觸過這種牛痘的人都不會再得天花。
琴納經過深入研究發(fā)現,原來,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屬于痘病毒科的不同種,但卻具有交叉免疫原性。也就是說,人感染牛痘病毒,并不會引起感染天花般的強烈癥狀,但卻可以刺激機體產生天花病毒抗體,從而對此癥免疫。
1796年5月14日,堅信牛痘可以預防天花的琴納醫(yī)生進行了一次公開實驗:他將從一位擠奶女工身上取下的牛痘皰液,注射到了一個志愿者的手臂上。48天后,琴納醫(yī)生對志愿者進行了天花病毒接種,結果他并未產生任何天花癥狀。這表明實驗成功了!
1798年,琴納醫(yī)生將自己的發(fā)現整理發(fā)表成論文《牛痘來源及其效果研究》,并成為現代免疫學的奠基人。1803年,西班牙國王下令在所有海外殖民地推廣牛痘接種。兩支牛痘接種小分隊歷盡千辛萬苦,經歷了隊長殉職、船只失事等種種磨難,終于用十年的時間將牛痘疫苗通過接力的方式傳遍了所有大洲。
1805年,牛痘接種法經澳門傳入我國。上文提到的《引痘略》的作者廣東商人邱熺,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試種。成功之后,他棄商從醫(yī),四處奔走,為牛痘法在中國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邱熺介紹進行牛痘接種的達官貴人眾多,如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以及力主禁煙的兩廣總督阮元。阮元曾寫詩表達自己對牛痘法的支持:“阿芙蓉毒流中國,力禁猶愁禁未全。若把此丹傳各省,稍將兒壽補人年。”在各界的努力下,牛痘法挽救了很多百姓的生命。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展消滅天花運動,實施天花疫苗免疫接種計劃。到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流行了兩千年之久的天花病毒被成功消滅。1980年5月8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天花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被消滅。全世界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生活在天花病毒的陰影之下,父母也不必再為孩子出痘而提心吊膽。
在琴納醫(yī)生的墓志銘上刻著這樣幾行字:
碑后是偉大的名醫(yī)、不朽的琴納長眠之地。
他以自己的睿智帶給全世界半數以上人類以生命和健康。
被拯救的孩童來歌頌他的偉業(yè),
將他的名字永留在心間。
這段墓志銘,既是對琴納醫(yī)生,也是對邱熺,以及所有為消滅天花病毒而努力過的人們的最好紀念。在人類對科學與真理的不懈追求下,天花病毒是首個,但決不會是最后一種被征服的病毒。人類終將憑借自己的智慧找到解決辦法,將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病毒鎖進“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