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兒童產生負面情緒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撫慰和疏導,會對其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父母如果能用溫柔的方法來疏導孩子,比如說用輕柔的手法來慢慢撫摸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清除體內的“情緒垃圾”,為其心靈減負。
當個體遭遇危險、受到驚嚇,或出現意外的刺激情境時,身體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巨大的、無法應對的壓力所擊倒,出現一種遲鈍到麻木的狀態(tài)——整個身體僵硬緊繃,肌肉收縮而變得發(fā)緊,眼睛圓睜,雙唇緊閉,拳頭緊握。同時,人的精神也處在一種蓄勢待發(fā)的被動防御姿態(tài),心理視野變得狹窄。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情志與人的臟腑、經脈相通。負面情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能量,產生過多會導致身體機能受阻,進而導致身體重要部位的功能失調,即所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悲傷心、恐傷腎、驚傷膽。兒童的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疏解,會啼哭、做噩夢、夜驚、發(fā)燒、拉肚子或回避特定的場景。父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親密感和信賴感,幫助他們去對抗環(huán)境中的不利因素。孩子可以通過父母關切的眼神,溫柔的語音語調,帶著情感的肢體動作,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保護和照顧。
嬰兒出生后,父母通過為其換尿布、洗澡、抹爽身粉和穿衣等活動,讓嬰兒的身心保持良好狀態(tài),健康成長。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步提高,家長和孩子的肢體觸碰會漸漸減少,并因此導致一些兒童出現“皮膚饑渴”,比如特別渴望父母能夠擁抱自己,能慈愛地摸摸自己的頭,拍拍肩膀,拉拉手。尤其是當孩子面臨挫折和障礙時,更渴望家長能主動地把自己拉進懷里,抱一抱。哪怕家長什么也不說,只是愛憐地揉揉自己的頭發(fā),摸摸臉蛋,孩子也能安靜下來,內心變得平穩(wěn)。
家長的撫摸是有魔力的——哪怕只有幾分鐘,就能讓一個孩子感受到心靈的放松,感受到父母是在支持和幫助他。家長也無需什么專業(yè)的手法,只要帶著愛意,像對待小嬰兒一樣,慢慢對其摩挲一會兒即可。比如摸摸孩子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增強親子感情聯結,促進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捏捏孩子的胳膊、小腿內側、手、腳心,可以幫孩子打通情緒通道,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
適當的肢體接觸和愛撫,能讓兒童將負面情緒排出身體,避免積壓過多負面情緒而導致身心崩潰。愛撫孩子還可使其感受到家長的愛、接納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