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繼《百年孤獨》之后的又一力作。面對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人性中的貪欲、信任危機的爆發(fā)、階級壓迫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作者通過法律道德的懲戒、信任體系的重建以及權力體系的消解等方式對人性進行救贖,希望推動法律道德體系的進步,人際信任關系的重塑和平等社會制度的建立。
關鍵詞:《霍亂時期的愛情》 人性 “救贖”
加西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其中,《霍亂時期的愛情》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馬爾克斯以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和費爾明娜·達薩之間坎坷幾十年的愛情故事為載體,表達了人性的救贖這一主題思想。
一.救贖的原因
19世紀80年代中期,保守黨控制政權后,仍與自由黨爭端不斷,多次爆發(fā)內戰(zhàn)。其中,1899年爆發(fā)的千日戰(zhàn)爭作為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內戰(zhàn),嚴重破壞了哥倫比亞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國家分裂的局面。面對這樣的社會黑暗現實,馬爾克斯看到了人性中的貪欲、人際信任危機以及種姓制度帶來的階級壓迫等問題。作者以人性的救贖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小說,希望通過自己筆下的文字來喚醒世人,拯救當時黑暗的拉丁美洲,給生活在黑暗中的民眾一些希望。
1.貪欲驅使人們大肆斂財。貪婪作為人性中的原罪,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中被不斷放大,趨使人們大肆斂財。以費爾明娜的父親洛倫索·達薩為例,他通過制造假鈔、倒賣軍火等不法行為大量斂財,靠著戰(zhàn)爭大發(fā)橫財。例如,他用化學手段抹掉一美元紙幣的票面,印成一百美元的面值并藏在女兒的衣柜里;在內戰(zhàn)中,他周旋在自由黨人和保守黨人中間,以雙倍的價格把用自由黨政府的錢購買的武器賣給了保守黨人;在進口煙中摻雜碎紙屑并以高價賣出;幫助地下國際公司從巴拿馬非法引渡中國移民并從賺取大量利益等。洛倫索·達薩這種不擇手段大肆斂財的行為,完全無視了法律的束縛和道德的界限,體現了貪欲在人性中的不斷放大。
2.兩性關系后隱藏著的人際信任危機。在小說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來展現兩性關系,其中互相猜忌、虛情假意等問題,暴露出了隱藏在兩性關系背后的人際信任危機。比如小說中阿里薩的六百二十二段艷遇史,烏爾比諾醫(yī)生的婚內出軌,以及小旅館中不可告人的情色交易等等,都表現出當時人性中肉欲的放大和情感交流的消失。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人際信任危機的出現。在倫理學概念中,信任危機的出現意味著人對道德和道德主體的這種肯定性關系被打破,產生了人際間的道德關系緊張。在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中,人際信任危機的爆發(fā),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被割裂。在這樣的背景下,真摯的情感就成為了最珍貴的東西,對他人的猜忌、懷疑使得人們不再將大量的情感投入到兩性關系中。
3.來自種姓制度的階級壓迫。種姓制度在社會階級分布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印度社會歷史學家G.S.古里在《印度的種姓和階級》中說:“種姓是一些自我發(fā)展的團體,因此,其成員權,不像那些自愿團結成為一個團體或是所形成的一個階級,不是由選擇決定而是由出生決定的?!庇纱丝梢?,社會階級的分工在人的出生時刻就已經完成,這種階級由血統(tǒng)決定,財富無法起到主導地位。
烏爾比諾醫(yī)生與費爾明娜的婚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展現出來自種姓制度的階級壓迫。在小說中,烏爾比諾醫(yī)生作為傳統(tǒng)貴族出身,是站在權力的金字塔頂端的人。在與費爾明娜的婚姻中,費爾明娜始終是處于弱勢地位的。這種弱勢一部分來源于她“暴發(fā)戶的女兒”的出身,一部分來源于她身為女性的無奈。費爾明娜所擁有的生活都來自于烏爾比諾的施舍,烏爾比諾是這一段婚姻中的絕對領導者,所以她必須時刻忍受丈夫的性別剝削和壓迫。小說中作者設置了三次“吃茄子”的情節(jié),前兩次都是費爾明娜被迫吃,最后一次是費爾明娜的主動吃,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也體現了階級差距在家庭關系之中的壓迫。問題從來都不吃什么,而是誰決定吃什么,誰要你吃什么。只有掌握了這種絕對地位的控制權,才能夠維護封建宗教意義下的人倫綱常。
二.救贖的方式
人性中的貪欲、猜忌、壓迫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正?;\作以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迫切的需要對人性進行救贖。因此,作者通過法律道德的懲戒、信任體系的重建以及權力體系的消解等方式,對人性展開救贖,以希望健康、積極社會的回歸。
1.法律道德的懲戒。法律和道德都對人的行為能力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內化的法律,二者互相結合,共同作用。法律作為一種理性公平的存在,制定出符合普世價值觀的社會公共規(guī)則,以維持社會的平穩(wěn)發(fā)展;道德作為一種感性公平的存在,作為法律的最高標準,內化于人,對人的行為方式進行調整,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
再以洛倫索·達薩和萊昂十二為例。洛倫索·達薩在事情敗露之后,被終生流放,最終客死他鄉(xiāng),生前所做的事情也都被《正義報》報道出來。洛倫索·達薩的行為挑戰(zhàn)了法律的權威,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因此也受到了法律的懲戒。萊昂十二所經營的河運公司依靠的是國會給予的壟斷特權,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從道德方面看是不合德的。這種合法不合德的行為由于法律的滯后性或其他因素的干擾,只能夠通過道德的約束來規(guī)范。萊昂十二在最后做出同意放棄壟斷特權的妥協(xié),是因為他自己意識到了壟斷特權在這個時代必然是被淘汰的,于貨運行業(yè)的長期發(fā)展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不利,出于這樣的考量才在退休前做出了這樣的決策。洛倫索·達薩的貪婪受到了法律的懲戒,萊昂十二的貪婪受到了道德的批判,由此可見,法律和道德都能夠在不同的方面救贖人性中的貪婪。
2.信任體系的重建。在社會科學中,信任被認為是一種依賴關系。盧曼給信任定義為:“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蹦敲葱湃误w系就是社會中所有信任關系的集合體。心理學家約翰·雷梅爾等人(1985)對親密關系中的信任進行了總結:親密關系中的信任其實是一種對伴侶的主觀信心感受。親密關系中的信任基礎包含三個要素——可預測、可依賴、信念。其中信念意味著,人在沒有充分事實依據的情況下,依舊能夠無條件的相信對方。研究者提出,我們在親密關系中體會到的信念感,與人們在宗教中對神的信念感,是類似的。信念這一要素在一段理想的親密關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現實中往往是缺失的。
阿里薩與費爾明娜在老年的親密關系符合約翰·雷梅爾所提出的親密關系理論。他們對雙方的過去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對伴侶的想法做出準確的預判,相信對方有被依賴的能力和意愿,最重要的是雙方是無條件的信任關系。信任體系的重建通過阿里薩與費爾明娜晚年的愛情圓滿完成,也暗喻著社會信任體系的重建和民眾道德感的回歸。
3.權力體系的消解。權力是人類社會正常運作的必然手段,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之中,階級壓迫和歧視也就隨之產生。烏爾比諾醫(yī)生在小說中代表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老貴族,是權力的集中表現。烏爾比諾醫(yī)生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代表著西方先進資本主義與落后宗教封建統(tǒng)治的對抗。他在城內實行的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革和思想啟蒙活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底層蒙昧民眾的救贖,以及公權力在民眾思想解放中的積極作用。然而他本人所接受的資本主義教育與種姓制度之間的矛盾又是難以調和的,所以他的改革并不徹底,在婚姻中依舊將女性作為自己的附庸和社交工具。烏爾比諾醫(yī)生的去世,實際上代表著這種不平等權力體系的消解,費爾明娜的重獲自由也暗含著作者對拉丁美洲的光明必將到來的決心。
三.救贖的意義
作者在文中通過多種方式對人性進行救贖,讓人性從貪欲、猜忌、階級壓迫中獲得解脫,推動了法律道德體系的進步,重建了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建立了平等的社會制度。
1.推動法律道德體系的進步。道德是法律的最高限度,這意味著在一個擁有健康道德體系的社會中,法律成為了人的行為標準的最低準則。法律道德對洛倫索·達薩和萊昂十二的救贖,也是對整個拉丁美洲的救贖,作者通過展現人物的命運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勾畫出健康社會的藍圖,以此來救贖貧窮、落后、愚昧的拉丁美洲,推動法律道德體系的進步。
2.重建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換關系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社會運作才能夠平穩(wěn)的進行。阿里薩與費爾明娜愛情的圓滿結局標志著社會信任危機的解除,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被再次建立。兩性關系作為人際關系中較為親密的一種,能夠展現當時社會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普遍樣式,而信任作為兩性關系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也以小見大的展現了當時社會的普遍狀態(tài)。從不信任到信任的心理狀態(tài)的轉變,也是社會中人際信任關系再次建立的過程。
3.建立平等的社會制度。種姓制度是明確規(guī)定了人分貴賤高低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中蘊含的不平等與思想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思想相違背,不利于社會的長期發(fā)展。種姓制度作為危害社會進步的根源,作者在文中也用了大量的筆墨來隱喻種姓制度給社會進步帶來的阻力。只有消除種姓制度,才能夠實現人人平等,建立平等的社會制度。文中烏爾比諾醫(yī)生的離世隱喻著這種落后的階級制度必將死亡,自由平等的新社會必將到來。
四.結語
《霍亂時期的愛情》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不僅影響了后來許多作者的創(chuàng)作,更引起了許多讀者對生命、愛情、人性的重新思考。這部小說不僅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哥倫比亞以及拉丁美洲的歷史現實,暗含著馬爾克斯本人對于政治、經濟所持的觀點和看法。文學與現實必然是相通的,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歷史現實有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現實的反映,值得我們反思。
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課題論文。項目名稱:《加西亞·馬爾克斯小說的“救贖”主題研究》;編號:XJDC2019179;參加人:馬泯懿,何千禧;指導老師:唐扣蘭,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