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后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記載"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后有關隆中歸屬及諸葛亮躬耕地爭論不休。筆者從隆中的戰(zhàn)略位置出發(fā),論證其不可能歸屬南陽郡鄧縣,并提出亮的故居地不能等同于“躬耕地”,最后得出結(jié)論,亮曾經(jīng)在“隆中”居住,并在當時的荊州治襄陽縣學習生活,但在江北的南陽盆地平原管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并在新野附近被劉備“三顧草廬”而出山,當比較接近歷史事實的。
一、“隆中“與周邊的區(qū)位關決定其不可能屬于南陽郡鄧縣管轄
從隆中在當時的南陽郡和南郡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分析其究竟是否屬于南陽郡,筆者認為這是關鍵的一環(huán),而不能僅憑不確切的史料來猜測。從歷史地理形勢來看,東漢時期的鄧縣治和襄陽縣治在鄧城和鄒家灣,中間隔著漢江和峴山,而“隆中”就是偏西的一塊山地而已,明顯峴山才是南陽郡向南突破漢水控制的戰(zhàn)略要地,不控制峴山而去控制“隆中”本身就是悖論,就像現(xiàn)在襄城和樊城一樣對立防控,而不是鄧城和偏西的“隆中”來對立防控,故不存在南陽郡通過控制“隆中”來達到制衡南郡襄陽的目的。自秦以來南陽郡南郡的分界線在茨河到東津段就是漢江,就是劉表后來將襄陽縣治遷移到北津戊,漢江南北都是劉表的地盤,沒有任何必要將“隆中”劃入江北的鄧縣管轄,所以兩漢及三國前期的南陽郡鄧縣絕無可能越過漢水去管“隆中”這塊飛地。否定了所謂的“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后,依據(jù)亮的自述“躬耕與南陽”,也就否定了亮是簡單的“隆中”隱居耕讀生活,那他就一定是在南陽管理土地了,曾經(jīng)住在“隆中”并在當時的荊州治襄陽學習生活,但在漢水北南陽這個大舞臺實現(xiàn)人生抱負當為真實的歷史。漢水以北平原廣闊、土地肥沃,而以南則山多地少,故江北南陽盆地平原必定是劉表的糧草基地,亮和劉表又是親戚,年輕的諸葛亮在“出山”前很有可能已經(jīng)在劉表手下做事或者他本身就是地主,在江北的南陽管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所以諸葛亮才自稱“躬耕于南陽”,這個“南陽”必然是在江北沃野千里的南陽大平原,至于“宛”當時到底在誰手里,這個也必須嚴謹考證再下結(jié)論,不一定屬于曹操掌控。
二、諸葛亮在江北的南陽管理土地,而非單純的“隆中”隱居耕讀
亮的故居地和”躬耕地“絕非同一地方,必須用系統(tǒng)思維考慮問題,綜合亮的社會關系以及否定“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后,可以肯定亮絕不是單純的十年隱居生活,而應以在江北的南陽管理土體為主,“躬耕地”是一個比較寬泛的面,所以不像“故居地”是一個點易于確認,臥龍崗可能是其中一處“躬耕地”,可以作為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代表和縮影,諸葛亮文化也是我們南陽人理所應當繼承并弘揚的。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這個“南陽”指漢水以北的當今南陽最接近與歷史事實,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早期避難之“故居”也應是事實,但自習鑿齒到譚其驤有些專家簡單認為諸葛亮就是隱居耕讀,所以將“故居地”等同于“躬耕地”,又為了迎合亮自稱“躬耕于南陽”,就得出“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的錯誤結(jié)論。
亮自稱“躬耕于南陽”首先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事實,亮在當時的南陽有地,種地有兩種情況,親自勞作或者管理土地,如果按“隆中”為亮的住宅,這也有兩種可能,一是亮在“隆中”有地,而“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二是亮在江北的南陽有地,可能分布于南陽包括臥龍崗在內(nèi)的多個地方,但隆中不論從歷史還是地理形勢來看屬于南陽郡鄧縣管轄沒有任何合理性,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可以解釋;為什么諸葛亮曾居“隆中”,還自稱“躬耕與南陽“,那就是亮后來已在劉表手下做事或者本身就是地主在江北的南陽管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諸葛亮也并非親自勞作,而是管理指導土地種植。
至于亮自稱“躬耕”“布衣”,筆者認為很可能是謙辭,也必須要在《出師表》的整個語境中來解讀,亮寫此文的目的就是北伐前勸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亮通過貶低自己來凸顯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高尚品質(zhì),實際上更多是向劉禪勸賢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烘托氣氛。
三、“三顧草廬”“草廬對”當就發(fā)生在劉備屯軍的新野附近
“三顧草廬”“草廬對”發(fā)生地,筆者認為必定就發(fā)生在漢水以北的當今南陽,很有可能就在新野附近,“草廬”只是臨時性搭建的的住宅,也反映亮當時肯定不在家,估計是稻谷成熟的夏秋季節(jié),諸葛亮來南陽指導糧食收獲時,在新野與老朋友徐庶會面后,由徐庶舉薦給劉備,在徐庶舉薦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而應是每次都見到了,并多次交談,而多次交談也說明兩者交流很方便,應該距離并不遠,經(jīng)過多次談論天下大勢,劉備才認定亮是有潛力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才。實際上我國偉大的領袖、戰(zhàn)略家、軍事家毛澤東同志也是這么認為的,“避難隆中 躬耕在宛”,毛主席辯證、宏大的戰(zhàn)略思維觀是一般史學家所不可比擬的。
四、從教育觀念上看,“躬耕地”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好機會
亮曾居于“隆中“而“躬耕”與江北的南陽能夠比較合理的解釋一些史學矛盾——“隆中”不可能屬于南陽郡鄧縣,為什么諸葛亮還自稱“躬耕與南陽”,亮早期在“隆中”居住,并在劉表時期的荊州治襄陽完成青年時期的成長、學習,但在漢水北南陽這個大舞臺實現(xiàn)人生抱負當更接近真實的歷史。
學習《出師表》課文目的不僅在于傳承諸葛亮大智大慧、鞠躬盡瘁的精神,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一種考慮問題的系統(tǒng)思維方式,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好時機,不確定的東西如果下了定論,也不利于學生們辯證、系統(tǒng)思維觀念的形成,在教育觀念上來看,我認為這一點相對于在哪躬耕更為重要。正是在南陽這塊沃土上,諸葛亮和劉備完成了相互對接,正是在南陽這片熱土上,亮“忠誠擔當”的奉獻精神才薪火相傳,不斷涌現(xiàn)了樸實求真的南陽好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激勵一代代南陽人民勇于擔當、無私奉獻!
諸葛亮也已經(jīng)成為人才的代名詞,當今世界飛速發(fā)展,人才是關鍵,希望南襄兩地更加重視人才,做好“劉備”,搭建平臺讓現(xiàn)實中更多“諸葛亮”式的人才脫穎而出,助推兩地經(jīng)濟社會大發(fā)展!
作者簡介
胡新建,南陽幼兒師范學校講師/河南厚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