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軍,金翔月,黃 茜,孫曉奕,田翠芳,吳 霞
(南通大學附屬建湖醫(yī)院腫瘤科,江蘇224700)
宮頸癌作為女性最容易發(fā)生的常見惡性腫瘤[1],近年來發(fā)生率不斷上升,并呈年輕化傾向。早期患者通常以宮頸癌根治性切除術為主,中晚期患者多采取放化療,但腫瘤容易復發(fā)[2-3]。熱療利用熱效應殺滅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損傷,有利于提高殺滅腫瘤細胞效果,安全性較高[4]。本研究選擇我院2016 年6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宮頸癌患者50 例,觀察放化療聯(lián)合熱療對宮頸癌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宮頸癌患者5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 例。觀察組年齡33~67 歲,平均51.37±5.80 歲;FIGO 分期:Ⅱa 期 7 例,Ⅱb 期 9 例,Ⅲa 期 5 例,Ⅲb 期 4 例;病理類型:腺癌 1 例,鱗癌24 例。對照組年齡 31~68 歲,平均 51.34±5.76 歲;FIGO 分期:Ⅱa 期 6 例,Ⅱb 期 10 例,Ⅲa 期 5 例,Ⅲb 期 4 例;病理類型:腺癌 1 例,鱗癌 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jīng)影像學、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無遠處轉(zhuǎn)移;(2)能耐受放化療及熱療;(3)卡氏評分>70 分。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妊娠、哺乳期女性;(3)肝、腎功能不全者;(4)曾有放化療及手術史。本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放化療治療,采用體外照射聯(lián)合腔內(nèi)后裝照射。(1)盆腔外照射:應用三維適形調(diào)強放療技術,利用網(wǎng)模將患者俯臥位固定于放療定位體架后,行CT 薄層(層厚4.0 mm)增強掃描定位,圖像傳至放療計劃系統(tǒng)。根據(jù)圖像勾畫腫瘤靶體積(ross target volume,GTV)、臨床靶體積(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CTV 外放 7 mm 為 PTV,同時勾畫膀胱、直腸、小腸、股骨頭等危及器官。設計7 個共面等中心照射野,使95%以上等劑量曲線包括PTV。2.0 Gy/次,每周 5 次,計劃 46~50 Gy/23~25 次,宮旁受侵犯明顯者全盆照射結(jié)束后縮野局部加量6~8 Gy。(2)腔內(nèi)后裝放療:采用192Ir 腔內(nèi)后裝治療,A 點量為 25~35 Gy/4~6 次,每周 1 次,每次 5~7 Gy,陰道中下段受侵者加用陰道模給足劑量。腔內(nèi)照射于外照射第3 周后開始實施,后裝治療當天不實施體外照射?;煼桨福鹤仙即?75 mg/m2,d l,用前行抗過敏預處理;卡鉑 AUC=5,d l;于放療第 1 天開始,3 周為1 個周期,共2 個周期。放療后繼續(xù)用該方案輔助化療2 個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放化療基礎上同步實施熱療。于放療前或后1 小時內(nèi)進行體外射頻熱療,每周 2 次,每次 60 min,共 10 次。
1.3 評價指標 (1)臨床近期療效:放療結(jié)束后1個月、3 個月行婦科檢查,復查MR 或CT 評價近期療效。依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疾病控制率=(CR 例數(shù)+PR 例數(shù)+穩(wěn)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治療12 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通過流式細胞儀(美國BD 公司) 測定 CD3+、CD4+、CD8+、CD4+/CD8+細胞水平。(3)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前、治療12 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VEGF 水平,按照試劑盒(美國R&D 公司)說明書操作。(4)不良反應和生存率:急性不良反應根據(jù)WHO 標準和放射治療腫瘤協(xié)會標準(RTOG)分為0~4 度。治療后隨訪1 年,統(tǒng)計兩組患者生存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疾病控制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2=4.878)。見表 1。
表1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治療前兩組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觀察組 CD8+低于對照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2.3 血清VEGF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兩組VEGF 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 VEGF 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VEGF 水平比較 pg/mL
2.4 不良反應和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及生存率 例(%)
中晚期宮頸癌治療目的以控制腫瘤局部發(fā)展、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及生存率為主,根治性放療為首選治療方法,但少數(shù)患者腫瘤無法完全控制,若提高放療劑量,將加重放射性損傷[5]。放化療治療中化療藥物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腫瘤組織缺氧狀態(tài),使腫瘤細胞同步于放療敏感期,發(fā)揮放療增敏作用,抑制腫瘤細胞自身修復,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紫杉醇具有廣譜抗腫瘤活性,通過促進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抑制細胞有絲分裂,誘導癌細胞死亡,同時可促使癌細胞停留于M 期及G2 期,增強放射線殺滅癌細胞效果??ㄣK屬于第二代鉑類化合物,抑制腫瘤細胞DNA 合成,增加腫瘤細胞凋亡[6]。
熱療也稱為“綠色療法”,在高溫作用下改變細胞膜功能、結(jié)構及通透性,有利于化療藥物進入癌細胞;同時熱療能增加藥物與DNA 交聯(lián),增強對癌細胞殺傷能力,增加癌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并可抑制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合成、分泌,阻礙腫瘤血管再生,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7]。實體瘤周邊部分有氧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但腫瘤中心存在大量對放射線不敏感的乏氧癌細胞,即使給予足夠射線劑量仍無法有效控制。熱療特點為乏氧的中心敏感,能直接殺滅腫瘤細胞,且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同時高熱可抑制化療后癌細胞DNA 雙鏈修復,熱療與放療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互補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與免疫系統(tǒng)失衡密切有關,T 淋巴細胞為抗腫瘤效應的主要細胞,其水平異常將降低對腫瘤細胞的抑制作用。CD3+細胞為成熟 T 細胞,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CD4+、CD8+分別為具有殺傷功能、抑制能力的T 細胞,CD4+/CD8+為評估免疫功能重要指標,而CD4+/CD8+平衡是抗腫瘤作用的基本前提[8]。惡性腫瘤生長、轉(zhuǎn)移依賴于血管生成,VEGF 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分裂增殖,是腫瘤血管生成中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9]。在同步放化療基礎上輔以熱療有助于降低VEGF 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不良反應[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疾病控制率、生存率及治療后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VEGF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近。提示宮頸癌患者采用放化療聯(lián)合熱療有助于糾正機體免疫功能紊亂,下調(diào)VEGF 水平,有助于提高腫瘤控制率,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