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健瑜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是臨床常見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類型[1],具有病情反復、難以完全治愈等特點[2]。目前針對B淋巴細胞的靶向治療可成為治療ITP的良好前景方向[3]。既往已有報道小劑量利妥昔單抗運用方案的文獻報道[4],但關(guān)于其臨床療效還需進一步驗證,因此試驗以80例成人ITP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兩種利妥昔單抗用藥方案針對IT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血液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成人ITP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ITP診斷標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PLT<30×109/L;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無效或依賴,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禁忌證;未接受脾切除治療;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排除標準:有乙、丙型肝炎病毒攜帶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急性、活動性等嚴重感染患者;近3個月內(nèi)接受過化療、抗凝或其它影響血小板計數(shù)等治療;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下限10%;心肺功能不全;肝腎等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A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5.12±4.83)歲;平均病程 (9.45±2.35)個月 ;持續(xù)性 ITP 15 例,慢性ITP 25例。B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6.05±5.02)歲;平均病程 (9.20±2.48)個月;持續(xù)性 ITP 16 例,慢性ITP 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于靜脈注射利妥昔單抗前半小時予以鹽酸異丙嗪(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033,規(guī)格 :2 ml:50 mg)25 mg/次與地塞米松 (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748,規(guī)格:5 mg)10 mg/次,靜脈滴注以預防過敏。A 組予以利妥昔單抗[瑞士 Roche Pharma (Schweiz) Ltd.,批準文號J20170005,規(guī)格:50 ml:500 mg]100 mg/周,連用 4 周;B組予以利妥昔單抗375 mg/m2,僅用1次。治療期間停用糖皮質(zhì)激素。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PLT、CD19+/CD20+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隨訪3個月的復發(fā)情況。①根據(jù)PLT及臨床出血情況制定療效判定標準為:完全反應(CR):未見臨床出血癥狀,PLT≥100×109/L;部分有效(PR):無臨床出血癥狀,PLT≥30×109/L,較治療前升高 2倍以上 ;無效(NR):存在臨床出血癥狀,PLT<30×109/L,較治療前升高不到2倍??傆行?(CR+PR)/總例數(shù)×100%。②兩組均于治療前后行空腹靜脈采血3~5 ml,常規(guī)檢測兩組患者的PLT水平,采用用單克隆抗體特異性俘獲血小板抗原法檢測CD19+、CD20+細胞數(shù),計算CD19+/CD2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治療總有效率75.00%與B組的7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A組患 者 PLT(22.35±5.88)×109/L、CD19+/CD20+(252.36±45.21)×106/L,B組患者PLT(21.88±6.01)×109/L、CD19+/CD20+(249.88±68.95)×106/L;治療后,A 組患者 PLT(95.33±14.59)×109/L、CD19+/CD20+(143.26±40.22)×106/L,B 組患者 PLT(94.18±16.22)×109/L、CD19+/CD20+(139.68±37.49)×106/L。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PLT、CD19+/CD20+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50%與B組的17.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注 :兩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PLT(×109/L) CD19+/CD20+(×106/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0 22.35±5.88 95.33±14.59 252.36±45.21 143.26±40.22 B 組 40 21.88±6.01 94.18±16.22 249.88±68.95 139.68±37.49 t 0.354 0.333 0.190 0.412 P 0.725 0.740 0.850 0.682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n(%)]
2.4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A組隨訪時間為(2.88±1.02)個月,治療總有效患者中有2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6.67%(2/30);B組隨訪時間為(2.79±1.11)個月,治療總有效患者中有3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10.71%(3/28)。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01,P=0.583>0.05)。
免疫失去耐受性被認為是ITP發(fā)病的根本原因,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是治療ITP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5,6]。利妥昔單抗與B細胞表面CD20結(jié)合能夠直接誘導B細胞的凋亡。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有效率及血小板、CD19+/CD20+變化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利妥昔單抗用藥方案均對成人ITP具有顯著臨床效果,且兩種方案的療效相當,無明顯優(yōu)劣之分;而在不良反應方面,兩組患者雖均出現(xiàn)發(fā)熱、胃腸道等不良反應,但予以對癥處理后均有所好轉(zhuǎn),既往文獻報道,運用利妥昔單抗后產(chǎn)生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腦部病變等嚴重不良反應,說明利妥昔單抗具有導致嚴重病變及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因此臨床運用應予以重視,規(guī)范配置及滴注,警惕不良反應,一旦發(fā)生應予以及時處理;截止至隨訪終點,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利妥昔單抗用藥方案對于患者的預后改善無明顯優(yōu)劣區(qū)別。
綜上所述,試驗中的成人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采用兩種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后的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復發(fā)率較低,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因此臨床針對傳統(tǒng)治療藥物無效時,可考慮盡早使用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方案,避免昂貴醫(y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