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出版實踐中,因作者的水平以及對書稿態(tài)度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書稿質量的參差不齊。但是不管怎樣的書稿,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差錯。于是,在這個圖書出版的過程中,就需要編輯秉著對出版的認真、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書稿進行斟酌、甄別、修改,即精雕細琢、去偽存真,讓書稿終達到出版要求得以出版。
關鍵詞:圖書;知識性差錯;例析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02
一、前言
眾所周知,書稿演變成圖書,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要經過出版社,尤其要經過圖書編輯的精雕細琢、去偽存真。在出版實踐中,因作者的寫作水平、寫作態(tài)度以及知識面的不同,也直接導致了書稿質量的參差不齊,也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知識性差錯。于是,在這個圖書出版的過程中,就需要編輯秉著對出版的認真、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書稿進行斟酌、甄別、修改,即精雕細琢、去偽存真,讓書稿終達到出版要求得以出版。本人從事圖書編輯工作多年,在這么多年的編輯工作中,難免會發(fā)現各種各樣的差錯,現本人且選取一些比較典型的知識性差錯進行淺析,以期舉一反三,提高糾錯意識和敏感性,也供編輯同仁參考借鑒。
二、例析
在書稿中,知識性差錯通常隱蔽性很強,總是“悄悄”地潛在字里行間,讓你難以發(fā)現。它們往往是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無所不涉及。因此,要發(fā)現這類問題,編輯首先除了要細心外,也必須要博學,要多方吸取各種知識補自己不足,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自己的知識含量。以下為本人在出版實踐遇到的知識性差錯,在此不進行分類,僅逐一列舉并解析。
例1:筆者認為,三亞的疍家人不但是中國最南邊的海洋民族,也很可能是最后上岸的民族。
簡析:此處的概念使用不當。疍家人是對中國沿海地區(qū)水上居民的一個統(tǒng)稱,主要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份。疍家人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應只是一個群體。
例2:他是一個外籍中國人。
簡析:“中國人”一般是指現擁有中國國籍的人,而根據我國《國籍法》的規(guī)定,中國是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如果中國人加入了外國國籍,將自動喪失中國國籍。因此,在中國,并不存在“外籍中國人”。鑒于“華人”的含義更廣,除了指中國人外,也指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tǒng)的外國公民,該句話改為“他是一個外籍華人”較為準確。
例3:玄鳥者,燕子也。
簡析:據查,玄鳥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出自《山海經》,玄鳥的初始形象類似燕子。由此可見,玄鳥并不是燕子,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因此,例句中的表述是不當的。
例4:豆蔻,是一種野花,春夏開花。用它借指春春少女。
簡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豆蔻”的注解,“豆蔻”是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指“這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而該句話中說豆蔻是“一種野花”,在概念上應該是不夠準確的。另外,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豆蔻”和“豆蔻年年”的解釋,一般情況下是以“豆蔻年華”來借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而不是用“豆蔻”來借指“青春少女”。由此可見,該例句中的概念表述是不夠恰當和準確的。
例5:道教是我國(中國)的國教。
簡析: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教,因此這個表述是犯了常識性錯誤。
例6:(詩集)《風來了》……2006年11月2日18:06于上海;《思念》……2006年11月2日17:58于長沙”。
簡析:這是一位作者在自己的詩歌作品集中為自己所寫的兩首詩歌在末尾標注的寫作時間和地點。然而,“2006年11月2日18:06”與“2006年11月2日17:58”之間只相差8分鐘的時間,但是上海與長沙兩個城市之間卻有上千公里的距離,用8分鐘的時間從其中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按目前所能搭乘的交通工具而論,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兩個標注的時間或地點中必然有一個是錯誤的,要核實修改。
例7:高速路上,或許是因為高速行駛,她的車突然爆胎。她趕快把車開到匝道,把車停下來。
簡析:該句話出現在小說中,應該是作者缺乏常識而導致表述不恰當。因為根據交通管理規(guī)定,在高速路的匝道上是不可以停車、超車、掉頭和倒車的。而且,高速公路的匝道是高速公路出口或入口靠右側的一條道路,一般150米~200米。根據該句話的情境,車已經開在高速路上了,如果車輪爆胎,應該不存在“趕快把車開到匝道”的情況,而應該是“開到應急車道”比較符合常理。
例8:1978年3月25日,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趙紫陽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簡析:在這個例句中,主要是存在國家領導人——國務院總理的職務和時間沒有對應上,或者說是大會召開的時間出現了錯誤。本人遇到這個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查核在1978年時的國務院總理是否為趙紫陽。經查核,在1978年時,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是華國鋒。但是既然寫成趙紫陽,是不是時間出現了錯誤呢?于是又查核了“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的召開時間,卻是1987年3月25日。1987年和1978年,一看就大概明白了這句話出錯的原因可能是在時間的錄入上出現了疏忽,但是這樣一個小疏忽,造成的差錯和影響卻是不小的。因此,作為編輯,一定要對歷史上重要會議的召開時間和時間背景下國家領導人的名字或職務進行查核,以免出現問題。
例9:抗日戰(zhàn)爭到了1944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
簡析:過去,我們習慣于將抗日戰(zhàn)爭稱為“八年抗戰(zhàn)”,時間起始于1937年七七事變,結束于1945年日本投降。但是,在2017年年初,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的函》,要求用“十四年抗戰(zhàn)”取代過去“八年抗戰(zhàn)”的概念,并對相應內容進行調整,確保突出“十四年抗戰(zhàn)”這一概念。八年抗戰(zhàn)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zhàn),十四年抗戰(zhàn)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zhàn)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這一改變實質上是肯定了1931年到1937年這六年間,東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力抵抗外敵入侵的偉大功績。因此,該例句中關于抗日時間的表述是不當的,應將“抗日戰(zhàn)爭”改為“全面抗日戰(zhàn)爭”,或將“第七個年頭”改為“第十三個年頭”。
例10:蘇東坡先生青年時已名滿天下,他遇見朝云時,朝云還只是豆蔻年紀的小女孩。后來發(fā)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先生開始了他一生的漂泊,最遠也最危險的一次是被貶謫到儋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去的時候先生只有朝云依舊陪伴著先生。
簡析:這段話中有兩個點,本人覺得是要核查的:一是朝云在遇見蘇東坡時年紀是否為“豆蔻年紀”,而且是否隨蘇東坡去了儋州?二是“儋州”和“就是現在的海南”的表述是否恰當?據查,蘇東坡遇見朝云時,朝云12歲。雖然“豆蔻年紀”是指“十三四歲”的年紀,但此處表述也還算比較接近,為了更恰當,可以改為“差不多豆蔻年紀”。但是,朝云是在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在蘇東坡被貶惠州時逝世的,而蘇東坡被貶儋州則是紹圣四年(1097年)的事,因此,說朝云追隨蘇東坡去了儋州,應該是有問題的。另外,該段話中的“……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的表述存在地名概念錯用的問題。因為“儋州”不是“現在的海南”,而只是海南的一個地方——前者跟后者不是同一關系,而是包含或從屬關系。因此,此處改為“……儋州,也就是在現在的海南”比較恰當。
例11:此次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3千米/秒,相當于22860千米/小時的速度。
簡析:在該例句中,涉及兩個數據,前一個數據是每秒的傳播速度,后一個數據是每小時的傳播數據。但是根據“6.3千米/秒”的數據,經測算:6.3千米/秒×60秒×60分鐘=22680千米/小時,而非22860千米/小時。兩個數據有點相似,雖有可能是作者筆誤或排版錄入造成,但是,在稿件編輯工作中,如果遇到這種根據一個數據而得出的另一個數據的情況,作為編輯還是應該注意核算。否則,就像這個例句,如果編輯不進行核算,又怎么發(fā)現數據有誤呢?
例12:聽聞王兄有新書要出版,還請我為他的新書作序,對此,我是定會賞臉的。
簡析:“賞臉”指給面子,用于請對方接受請求或饋贈,為敬辭,一般對他人。但是根據本例句的意思,例句中的“我”想表達的應該是自己接受邀請時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因此,此處用“賞臉”反而有不敬之意,屬于敬辭或謙辭使用不當,即該用謙辭而誤用了敬辭。對此,本人認為可以將“我是定會賞臉的”改為“我不勝榮幸”。
例13: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涉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
簡析:在書稿中,將其他省級行政區(qū)域都稱為“省”或羅列名稱之后均歸類到“省”的情況是比較常見、典型的錯誤。在這句話中提及的這12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中,重慶為直轄市,西藏、寧夏、新疆、內蒙古和廣西則為自治區(qū),而本例句中卻全部稱為“省”是不準確的。因此,“12個省”改為“12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或“省份”比較恰當。另外,在書稿中,有些作者在寫地名時,往往僅憑著自己一時的印象或感覺,從而導致將一些自治區(qū)的名稱寫錯,例如將“西藏自治區(qū)”錯寫為“西藏藏族自治區(qū)”,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錯寫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這都是很常見的錯誤,因此作為編輯,必須要對這類問題形成一種反射性的意識,一遇到就要注意核實。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書稿中,因為各種原因,總是潛伏著各種知識性差錯,只要稍不留意,則會給圖書留下“地雷”。因此,作為編輯,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勤于動手,并且要敢于質疑、勤于質疑。除了了解政治時事、國家政策法規(guī)外,還要了解科技動態(tài)、學術研究、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讓自己成為一個了解百科知識從而“面面俱到”并能“與時俱進”的雜家。也只有這樣,編輯人員才能在編稿時,做好“排雷”工作,發(fā)現并解決好各種知識性差錯。
參考文獻:
[1]郭愛民.書報刊中常見知識性差錯舉隅與簡析[J].編輯之友,2006 (6).
[2]王璐.書、報、刊中常見知識性差錯舉例與簡析[C].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年會,2011.
作者簡介:莊秀顏,女,漢族,海南瓊海人。研究方向:圖書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