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修齊
每年8月,正值北京最熱的三伏天。熱浪夾雜著從腳底涌起的蒸汽,把暑期的熱情消磨大半。北京人一邊戰(zhàn)天斗地練三伏,一邊高調(diào)地“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白塔園林
這就是北京最典型的氣候。太平洋上刮起了東南季風,從東海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它沿著渤海灣登陸,在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分別被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無情地攔截下來,把從太平洋上帶來的濕熱留在了北京人頭頂上。這是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典型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到了冬季,沒有了暖濕氣流,來自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又夾帶著西伯利亞的寒冷,由北向南向北京沖殺過來——冬季寒冷干燥。真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分明使北京擁有了四季不同的景色。
北京的四季
從地理層面來看,北京是永定河沖積平原,景山則是這片沖積平原的高點。站在景山,可以從西、北、東三面看到群山重疊環(huán)抱著北京城,使國都呈現(xiàn)著固若金湯的雄偉氣勢;南面可以遙望千里沃野,江河襟帶,呈現(xiàn)出一望無際的大好河山之景象。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既符合中國古人選擇萬古帝王之都的最佳條件,又符合中國古代風水學選擇最佳人居環(huán)境的基本要求。
景山望山
天時、地利皆宜,合理利用就越發(fā)能夠顯現(xiàn)出人的智慧。從遼代開始,北京逐漸成為全國性首都,城市的規(guī)模從一個戍邊的軍鎮(zhèn)逐漸改變職能,增加了軍鎮(zhèn)絕不可能擁有的宮殿群、親貴宅邸、繁華的商業(yè)街、衣著華麗的達官顯貴,最重要的是還有供貴人們休閑游樂的園林。
從遼至清,北京城城市界線逐漸擴大,園林的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北京的地勢、自西北流向東南的河流,都成了城市規(guī)劃師們的“素材”。
火神廟香火繁盛
仔細翻閱歷朝歷代留下來的古籍,關于北京城風光的描繪還真不少。最有意思的就要數(shù)“燕京八景”了。從元世祖忽必烈在1272年將北京定為大都開始,北京周邊的野趣也被加上了留名青史的桂冠。作為北京的名片,“燕京八景”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完美利用自然河山的宇宙觀思維,為尋常的自然風光注入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燕京八景
有趣的是,從元代開始出現(xiàn)的“燕京八景”,隨著朝代的更迭,這八景的稱謂都會有所變動,一字之差,生出無限意趣,令人不禁想去探尋究竟。時至當世,“燕京八景”最重要的標志就是題字狂魔乾隆皇帝留下來的一方方御筆題字碑。
在這八景中,變化最大的就是金臺夕照。史料上說,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了招攬名士,中興燕國,采納了賢士郭隗的建議,在都城中心建起一座堆滿黃金的高臺,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有志之士,其中就包括戰(zhàn)國名將樂毅。“黃金臺”也因此得名。據(jù)說,這座黃金臺的大致位置就在現(xiàn)今北京城的團結湖附近。
元代和明代,金臺路這一片地方,一馬平川,實在沒有什么景致可言。反倒是位于北京城區(qū)西南方向的金朝帝王陵寢道陵,歷經(jīng)幾百年滄桑,破敗傾頹,夕陽之下,更顯悲辛與凄涼,意境迭生。
到了清朝,“史上最高產(chǎn)詩人”愛新覺羅·弘歷一想到“道陵夕照”的破敗與凄涼就覺得不舒服,不管怎么說,大清入關前使用的國號是后金,多少也跟金朝借來一點兒“親戚”關系,于是乾隆皇帝便搜腸刮肚地想到了燕昭王那座黃金臺。乾隆十六年(1751年),“道陵夕照”換成了現(xiàn)在的“金臺夕照”。
乾隆皇帝的愛折騰,史上有名,咱們不遑多論。但燕京八景卻肇啟了北京城市園林營造的漫漫長路。元明清三朝的皇帝們,從城中心開始,一直把園林修到了城市周邊,終于形成了周邊拱衛(wèi)、中心開花的北京城市規(guī)劃大局。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造園最多的時期。園林類型最為豐富,包括紫禁城的宮廷園林、皇家御苑、祭壇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王府花園、會館園林等。這也是因為市民階層的興起和市民文化的繁榮,使得清代北京除了皇家園林的修繕外,還興建起了大量的公共園林。寺廟園林則變?yōu)橐再p某種花極一時之盛景者,如高廟之白海棠與凌霄、廣濟寺之蠟梅、崇效寺之牡丹、法源寺之丁香、龍華寺之文冠果、極樂寺之西府海棠、白云觀之紫綿海棠等。
瓊華島上綠蔭掩映,白塔巍巍
除了依托寺廟的園林景觀,更多的是依托山水的園林景觀,如什剎海地區(qū),幾百年來,這一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心中共同的樂園。周邊大量的府邸、園林、寺廟豐富了什剎海一帶的沿湖風景,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的結合,使什剎海成為京城最具文化的代表性地區(qū)。地安門外的什剎海,分前海、后海。前海周長約1.5千米,荷花極盛,西北兩面多為第宅。中有長堤,自北而東,沿堤植柳,高入云際。自夏至秋,堤上遍設茶肆,間陳百戲以供娛樂。后海較幽靜,水勢亦寬,樹木叢雜,兩岸多古寺,多騷人墨客遺跡,李東陽西涯、法梧門故居均在此。自隋朝至清代的粗略統(tǒng)計,什剎海周邊包括寺、廟、觀、宮、庵、塔、禪林、堂、祠等建筑共計有165處,其中基本保持原建筑格局的有29處,部分建筑尚存的有43處,今已無存的有93處;有王公府邸超過十座,其中多數(shù)已不復存在;另有橋梁6座、門樓4座。
基于豐富的園林景觀,清代的北京人也形成了可供全年游玩的攻略,有正月游琉璃廠、白云觀,初春游滿井,二三月游豐臺,三四月游高梁河,四月游妙峰山,五月游金魚池,五月至七月游慶豐閘,六月游什剎海,秋游泡子河等。
北京中軸線上的重點建筑千變?nèi)f化,而在中軸線的兩側,分布著作為皇家御苑的北海和中南海,除皇家園林外,還分布著眾多王府花園、私家宅院等。如果說,北京城中軸線是記述北京城市文明歷史的重要依據(jù),那么分布在中軸線兩側的歷史名園承載更多的是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生活史,是更貼近百姓生活的精彩畫卷!
燕京八景名稱變動一覽
元代:太液秋波、瓊島春陰、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明代:太液睛波、瓊島春云、道陵夕照、薊門煙樹、西山霽雪、
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清代: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