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強
秋作物害蟲種類眾多,在舞陽縣為害嚴重的主要有粘蟲、甜菜夜蛾、玉米螟、二點委夜蛾、草地貪夜蛾等害蟲,主要為害玉米、大豆等秋作物,每年都會造成秋作物不同程度的產量損失。群眾對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認識不清楚,容易混淆,不能準確識別,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一、秋作物主要害蟲種類
1、粘蟲。粘蟲又稱行軍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幼蟲咬食葉片,發(fā)生嚴重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粘蟲具有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是秋作物重要的農業(yè)害蟲。
(1)幼蟲特征。幼蟲共分6齡,黃褐色或灰褐色,頭蓋有網紋,兩側有褐色縱紋,5條白色縱線,體色因食料和環(huán)境不同,變化大,體表光滑,無黑色黑點(毛瘤),頭部有“八”字形蛻裂線。
(2)為害癥狀。玉米粘蟲主要為幼蟲咬食玉米葉片,嚴重發(fā)生時,短期內可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1~2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后呈現不規(guī)則的缺刻,發(fā)生嚴重時,可吃光葉片,只剩作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一塊玉米田被吃光,幼蟲常常成群列縱隊遷到另一塊為害,所以又叫“行軍蟲”。一般地勢低洼、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2、甜菜夜蛾。甜菜夜蛾。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多科頑固形害蟲,主要為害花生、大豆、玉米、蔬菜等作物,以蔥類作物危害損失最重。
(1)幼蟲特征。幼蟲的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暗綠色、黃褐色、褐色至黑褐色。其明顯的特征是:幼蟲腹部氣門的下線呈明顯的黃白色相間縱帶,這條帶直達腹部末端。氣門后上方各具有一個明顯的白點。
(2)為害癥狀。初孵幼蟲常常聚集在作物的心葉為害,取食葉肉,留下白色表皮,四齡以后食量增大,葉片被咬成不規(guī)則的孔洞或缺刻,嚴重時葉肉被吃光。
3、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主要蟲害。春、夏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其以夏播玉米危害最重,受害部分喪失功能,影響籽粒產量。
(1)幼蟲特征。幼蟲分5個齡期,頭殼呈黑色,頭部和胸部連接,有縱線三條,背線較明顯。
(2)為害癥狀。玉米螟幼蟲主要危害玉米心葉期,初孵幼蟲潛入心葉蛀食,造成針孔或花葉,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展開可出現橫排的“槍眼”形狀。
4、二點委夜蛾。二點委夜蛾,屬鱗翅目的夜蛾科。該蟲在形態(tài)學上與地老虎有明顯區(qū)別。二點委夜蛾是近幾年開始為害玉米的主要害蟲,由于其侵害部位和形態(tài)上的相近,農民朋友常常把二點委夜蛾誤認為“地老虎”。
(1)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0 ~12mm,翅展20mm。雌蟲體略大于雄蟲。前翅褐色,具暗褐色細點;內線、外線褐色,環(huán)紋有一黑點;腎紋較小。腹部灰褐色。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半部寬,背緣凹,中部有一鉤狀突起。
(2)為害癥狀。二點委夜蛾主要在土壤表層處危害玉米根部,咬斷玉米地上莖或淺層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輕者玉米植株東倒西歪,重者可造成缺苗斷壟,玉米田出現大面積空白地,甚至毀種。二點委夜蛾喜陰暗潮濕,畏懼強光,在玉米根部或者濕潤的土縫中存活,遇到聲音或震動呈“C形”假死狀。厚麥糠高麥茬為二點委夜蛾發(fā)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環(huán)境,麥糠麥秸覆蓋面積大的、播種時間晚、田間濕度大的田塊受害嚴重。
5、草地貪夜蛾。草地貪夜蛾是去年遷入我國的一種農業(yè)害蟲,同樣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遷飛性害蟲。該蟲具有適生范圍廣、遷飛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發(fā)生危害重等特點,主要為害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可造成嚴重減產。
(1)幼蟲特征。幼蟲生長發(fā)育階段共6個齡期,由淺綠色變成棕褐色,腹部第八節(jié)的背面有4個明顯的黑色斑點,似麻將牌的“四餅”。頭殼上有一個倒“Y”形的蛻裂線。在取食最后的2~3天內,取食量約占整個階段的80%左右。
(2)為害癥狀 ?為害玉米時,1~3齡幼蟲常隱藏在心葉、葉鞘等部位,為害造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會吐絲,借助風力可擴散到周邊的植株上為害。4~6幼蟲對玉米的為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后形成不規(guī)則的“長條形”孔洞,可將玉米的葉片取食光。
二、綜合防治技術
根據秋作物主要害蟲的發(fā)生為害規(guī)律, 結合預測預報,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誘控、生物生態(tài)控制、應急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強化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
1、理化誘控。在成蟲發(fā)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fā)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
2、生物防治。采用白僵菌、綠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NPV)、 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制劑早期預防幼蟲,充分保護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黃赤眼蜂等天敵,因地制宜采取結構調整等生態(tài)調控措施,減輕發(fā)生程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促進可持續(xù)治理。
3、科學用藥。對蟲口密度高和集中連片發(fā)生區(qū)域,抓住幼蟲低齡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fā)生區(qū)實施重點挑治和 點殺點治。推廣應用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甲維鹽、虱螨脲、 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 輪換使用和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識別掌握不同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及為害癥狀,對照癥狀開展防治工作。應大力推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真正實現綠色防控,確保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少環(huán)境污染。
(作者單位:462400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