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朱元璋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登基后,嚴重自卑的他花了很大力氣招攬各國進貢,營造“萬邦來朝”的氛圍,以彰顯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性。
他向各國派出使節(jié),詔書所至,各國帶著貢品紛紛來朝。按字面理解,所謂朝貢就是向“天朝”進獻特產?!靶U夷之國”大抵物產貧瘠,獻三兩樣特產就可以了。
但各屬國并不滿足于此,他們送來的東西往往有很多不是本國所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琉球。據《明會典》載,琉球的貢物包括:馬、刀、金銀酒海、胡椒、磨刀石……其中馬、牛皮、磨刀石及螺殼確系琉球所產,但其他大部分物品顯然不是。
看起來小國琉球對“事大”一事似乎過于懇切,以至于費盡氣力去買“洋貨”來巴巴地獻給天朝。然而事實呢?
按理說,向天朝進獻是屬國的義務,以此表達臣服,不該要求回報,但“天朝上國”歷來“講究”,一直采取“厚往薄來”的外交政策,對朝貢國的賞賜往往比他們進獻的東西要多,以表明天朝只是欣賞他們的恭順,并不想占他們的便宜。
朱元璋以苛刻著稱,他制定的官員俸祿標準堪稱史上最低,大部分官員都吃不飽飯,但對待朝貢國,他比歷代君主都要大方。他曾對禮部官員說:朝貢國進獻的東西我們絕不白要,不但會給錢,而且會給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據相關史料記載,一斤龍涎香本來也就值9貫錢,可對外邦進獻的龍涎香,明朝的收購價競高達48貫錢一斤。由此可見,向天朝進獻實在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除了可以數倍溢價,向大明進獻還有更多好處,比如得到“回賜”,回賜之物通常都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朝貢國接到這些在海外市場最受歡迎的物品后,一般都會販賣給他國,這樣的中轉貿易可謂“無本萬利”。
另一個好處的名目叫“賞”,明朝對朝貢國的國王、官員和使臣“有貢則賞”,以表彰他們的恭順,所賞之物都價值不菲。
除了能在回程時帶走大量精美物品,使臣在中國受到的接待也非常細致周到。
中國皇帝歷來認為“外交無小事”,前來進獻的人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們吃喝花用都不用出一文錢,全由“天朝上國”包了。
每當琉球國使臣抵達福建海岸,福建官員都要按例備辦“籮桶杠索”等物,將貢物搬到岸上送進倉庫,還要組建一支龐大的巡邏隊,專門保護這些貢物。
福建省還要專門派官員和兵丁全程護送琉球使臣進京,所經各省、府、縣,當地官員均需迎送,安置住宿、供應膳食,并將接待情況奏報給朝廷,不得有半點閃失。
除了好吃、好喝、好招待,朝廷通常還會專門組織旅游,讓使臣開開眼界,見識一下天朝的風光。因此,有生之年能來中國一趟,對外國使臣來說實在太幸福了。
“厚往薄來”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數倍、數十倍暴利驅使周邊國家爭先恐后地前來進貢。更有甚者,常有海外商人湊到一起,花錢找個懂中文的人寫一道表文,冒充使臣跑來進獻,騙走無數錢財。洪武年間,一個暹羅商人謊稱該國國王委派他同使臣一起來進獻,因為裝得不像而被朝廷識破。
雖然極好面子,但朱元璋畢竟不傻。朝貢國的熱情燒得他屁股發(fā)燙,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首先是限制朝貢次數,他按遠近親疏給朝貢國定下規(guī)矩,或十年一次,或三年一次,或兩年一次;其次是限制朝貢使團的規(guī)模、進獻船只的數量,防止他們攜帶太多貢物;還給使臣發(fā)執(zhí)照,只有手持執(zhí)照、驗明正身才能上岸。
但這些限制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各國大都不遵守貢期,比如朱元璋規(guī)定朝鮮三年一貢,朝鮮卻仍每年都跑來一次。所定朝貢規(guī)模也形同虛設,一般各國帶來的貢物總是大大超出規(guī)定。
朱元璋生性強悍,他的命令在國內是絕不容許臣下有任何挑釁的,但對這些死皮賴臉的使臣,他怎么也拉不下臉來。因為中國有句古訓——“舉手不打笑臉人”。
明朝財政收入不高,卻通過朝貢體系大把花錢。到明朝后期,宮內的海外土產堆積如山,國庫卻沒現金,只好把胡椒和香料發(fā)給百官充抵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