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季正聚
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歷史的聯系是不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奔向明天。因此,新時代黨員干部加強“四史”的學習,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意義重大。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史使人明智,因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明來往。恩格斯指出,歷史是我們的一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無論是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都十分注意研究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撰寫了許多總結歷史的不朽篇章,從而指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不斷前進。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歷史的學習、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這也是我們黨近百年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取得勝利、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1945年4月、1981年6月,在重大歷史轉折時刻,我們黨通過了著名的兩個重要歷史決議,即《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的歷史經驗作出了科學系統(tǒng)的總結。我們黨也一貫倡導黨員干部要讀點歷史,善于運用歷史知識,重視歷史經驗。毛澤東曾經指出,讀史,是智慧的事。馬克思主義者是善于學習歷史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鄧小平把了解和懂得歷史看作“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指出“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強調“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員干部對歷史特別是對黨史的學習和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就有7次是歷史方面的學習。經黨中央批準,中國歷史研究院于2019年3月成立。善于用歷史眼光、歷史思維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尊重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顯著特點。僅僅從《習近平用典》一書,我們就能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歷史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
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大史學。馬克思主義是在科學認識和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馬克思通過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guī)律,即馬克思一生中兩個偉大的發(fā)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同時也使歷史研究在歷史觀的變革中成為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重要觀點也都是通過對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考察而得出的。他們甚至強調,“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意在強調,歷史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的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實踐經驗、理論認識、知識智慧、思想方法等的百科全書。
學習“四史”,可以使我們更加堅持唯物史觀,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歷史研究的方法也會更加科學,從而用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去分析和研究歷史。這樣,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支流、歷史趨勢和規(guī)律、探索和曲折、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歷史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歷史經驗和教訓、歷史的動機與效果、歷史人物評價的主要維度和標準。一些人之所以理想迷茫、信仰動搖,根本原因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
曾經一個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有所泛濫,社會心理浮躁,榮辱、是非、美丑、善惡不分現象抬頭,顛覆歷史、歪曲歷史、戲說歷史、嘲笑英雄、解構主流等現象不時出現。例如,一些人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的名義下,替反面人物做翻案文章,標榜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理性思考,提出所謂的“范式轉換”“研究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系列的“戲說”“惡搞”和主觀臆斷。有人主張用所謂的“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把革命同現代化對立起來,否定和歪曲中國革命的歷史。有人鼓吹所謂“告別革命論”,否定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有人對歷史或取其一點,或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隨意丑化、調侃、譏笑、貶損革命領袖和革命烈士,甚至鼓吹“帝國主義侵略有功論”。有人打著所謂的“價值中立”和“純客觀”的幌子,不去深入挖掘事實的性質,不去關注戰(zhàn)爭的人心向背和正義與否,不講為正義而犧牲的價值意義,把中國人民為社會進步而戰(zhàn)、為自我解放而戰(zhàn)的正義性和崇高性虛無化。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反對、抵制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歷史要沉潛下心,積極思考,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努力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努力提高歷史文化素養(yǎng),提高領導水平。
學習“四史”,要認真學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學習歷史的系列重要講話,認真學習有關權威教材、權威讀本。
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革命理想高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學習“四史”,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通過學習“四史”特別是從世界社會主義的源頭講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fā)展講起,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黨是怎樣經過反復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樣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明白了世界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曲折歷史,我們會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只有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才能無愧今天的歷史擔當,也才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重溫和學習革命史、斗爭史、創(chuàng)業(yè)史、開拓史,重溫革命精神、斗志、品格、壯舉、傳統(tǒng)、事跡、場景,可以激發(fā)我們斗爭的勇氣、豪氣、志氣和底氣。英烈功勛彪炳史冊,烈士精神燭照未來。只有緬懷先烈,心存敬意,感受崇高,才能獲取精神的支撐和前進的動力,從先烈精神中汲取奮斗力量。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通過學習“四史”,我們會更加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無窮魅力和價值。通過學習“四史”,我們會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風范、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馬克思主義的道義力量、馬克思主義的強大邏輯力量所折服。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使命精神、擔當精神和政治智慧,勇于回答和破解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和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新氣象。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集中體現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五大理論成果。五大理論成果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觀點、新論斷,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探索上都作出了各自獨特的、獨到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系統(tǒng)而深刻地回答了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如何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基本和重大時代問題。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權辱國、內憂外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解放和幸福,是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近代歷史上,中國曾經產生了大大小小幾百個政黨,爭相登上歷史舞臺,但大都是過眼煙云、灰飛煙滅,無力承擔歷史的重任和人民的期待。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感天動地的成就,創(chuàng)造了驚天動地的人間奇跡。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自豪和艱辛。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工人農民奮起革命和斗爭,革命先烈和勇士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挨打和受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民富起來了”的榮光和不易。解決溫飽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我們。黨領導人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勵精圖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fā)展經濟和改善民生,脫貧攻堅,走共同富裕之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古老的愿景正變?yōu)槊篮玫默F實。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強起來了”的偉大飛躍和光榮。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是一條國富民強之路,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奧妙和原因。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如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和魚水之情;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何造就一批批忠誠黨的事業(yè)為人民謀幸福的黨員干部,從而為偉大事業(yè)接續(xù)奮斗、薪火相傳;如何攻堅克難、跋山涉水、激濁揚清,經受住各種磨煉、鍛煉和淬煉,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如何協同縱深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戰(zhàn)勝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從而永葆生機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奮斗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風雨兼程、櫛風沐雨,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偉力和歷史淵源、歷史底蘊、歷史邏輯。因此,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明晰和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近代以來,為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為改變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屈辱的命運,廣大先進分子、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探索和嘗試,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君主立憲、改良維新、資產階級革命,都失敗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成為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革命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覺醒,凝聚了全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通過學習“四史”,我們可以更加明晰和堅定“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真理。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照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國強民富。歷史和實踐證明,封閉僵化的老路走不通,改旗易幟的邪路是死路一條,“中國之治”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康莊大道。
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通過學習“四史”,我們會在更加深刻地把握歷史演進趨勢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世界發(fā)展大勢、時代變化態(tài)勢、中國自身優(yōu)勢,從而贏得優(yōu)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