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必宏,張超男,方芳,劉海飛,葛佳伊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yī)院,溫州 325000)
產后肥胖癥是女性在經歷了孕產這一特殊生理時期后,體內激素變化和外界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產后身體發(fā)胖為主要癥狀,一般不合并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1-2]。有研究表明,接近80%的產婦可診斷為產后肥胖[3],其中腹型肥胖更是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脂肪肝、心腦血管病等密切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4]。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以及對形體、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科學合理的產后減肥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尤為重要,對于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需求也越來越高。筆者采用電熱針療法治療產后腹型肥胖癥40例,并與常規(guī)營養(yǎng)咨詢指導40例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80例產后腹型肥胖癥患者均為 2017年 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溫州中醫(yī)院門診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組別 例數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月)治療組 40 31±5 10.50±3.10對照組 40 32±6 9.50±2.70
參照2003年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用)》,女性成人標準體質量(kg)=[身高(cm)-100]×0.85;肥胖度=[(實測體質量-標準體質量)/標準體質量]×100%的標準。
超重:超過標準體質量10%~20%。
1度肥胖:超過標準體質量21%~30%。
2度肥胖:超過標準體質量31%~40%。
3度肥胖:超過標準體質量41%~50%。
4度肥胖:超過標準體質量50%以上。
腹型肥胖根據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代謝綜合征中定義的標準(中國人群)[3],女性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80 或腰圍/臀圍>0.9。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產后腹型肥胖女性,斷乳1個月以上;③近1個月內沒有采用相關醫(yī)療手段治療肥胖癥;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其他疾病等因素導致的病理性肥胖;③合并有嚴重的、難以控制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④治療過程中采用其他影響體質量的療法或停止治療者;⑤其他不適宜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患者。
進行常規(guī)營養(yǎng)咨詢指導,通過回顧法對患者進行膳食調查和評價。根據年齡、體質量和活動量情況,按照20 kcal/kg標準體重計算患者每日所需攝入的總能量,總能量攝入控制在每日 1000~1500 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50%、蛋白質20%、脂肪30%。營養(yǎng)師根據食物成分表設計個體化低能膳食食譜,并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健康教育幫助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堅持按照低能膳食食譜進行飲食控制,共進行6周。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電熱針治療。取中脘、氣海及雙側關元、天樞、大橫、滑肉門、帶脈?;颊呷⊙雠P位,穴區(qū)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毫針快速透皮刺入穴位,直刺 1~1.5寸,得氣后接電熱針治療儀(DRZ-1型,北京華針圣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電流強度為60 mA,以患者感覺有舒適溫熱感及酸麻重脹感為度,共治療30 min。隔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月經期間停止治療,共治療6周。
3.1.1 體質量
以“kg”為單位,受試者晨起空腹,站在體質量秤中部,身體保持平衡,讀取體質量數值。
3.1.2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BMI=體質量(kg)/[身高(m)]2,該指標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是預示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因素。BMI越高表示越肥胖。
3.1.3 體脂比率(percent body fat, PBF)
PBF=(脂肪含量總重量/總體質量)×100%。受試者晨起空腹,站在體質量秤中部,身體保持平衡,讀取PBF數值。應用清華同方牌人體成分分析儀(型號BCA-2A)。
3.1.4 腰圍(WC)
以“cm”為單位,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布的綜合指標。受試者直立,雙手下垂,雙腳分開25~30 cm,測量部位為肚臍上1 cm,沿水平方向圍繞1周,準確范圍在0.1 cm以內。
3.1.5 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
腰圍及臀圍均以“cm”為單位,受試者直立,雙手下垂,兩腳靠攏,分別測量腰圍及臀圍,其中臀圍的測量方法以軟尺沿臀部的最大臀圍,準確范圍在 0.1 cm以內。
3.1.6 血清瘦素(leptin, LEP)
LEP主要取決于皮下脂肪總量和分布,與肥胖程度呈正相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對上述觀察指標進行檢測,其中LEP檢測需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結束當天上午空腹采集肘靜脈血。
參照1997年第5屆全國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發(fā)布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5]。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實際體質量、BMI接近正常。
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體質量下降數值占實際體質量與標準之差的百分值為 30%~70%或BMI下降≥4 kg/m2。
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質量下降數值占實際體質量與標準體質量之差的百分值為 25%~29.9%或BMI 下降≥2 kg/m2但<4 kg/m2。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體質量下降數值占實際體質量與標準體質量之差的百分值<25%或 BMI下降<2 kg/m2。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體質量、BMI、PBF、WC、WHR及LEP)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觀察指標 治療組(例數=40) 對照組(例數=4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體質量(kg) 65.01±7.96 58.84±8.521)2) 63.35±7.59 60.93±7.951)BMI(kg/m2) 25.36±1.56 22.03±2.981)2) 24.96±1.59 23.45±2.151)PBF(%) 29.23±4.77 25.44±4.391)2) 29.96±2.75 26.52±3.621)WC(cm) 82.61±7.42 77.03±8.041)2) 82.48±7.16 80.54±7.591)WHR 0.83±0.05 0.83±0.051)2) 0.83±0.05 0.83±0.051)LEP(μg/L) 6.14±0.35 5.31±0.251)2) 6.10±0.23 5.79±0.381)
產后肥胖癥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開正逐漸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就目前我國現狀而言,產后肥胖癥不僅與妊娠過程引起下丘腦-性腺功能暫時紊亂密切相關,同時也與中國傳統(tǒng)的“坐月子”文化息息相關,進補較多高熱量食物以及坐臥休息多而活動少的生活狀態(tài),容易造成腹部肌肉松弛,脂肪過多沉積的腹型肥胖癥[6-7]。
中醫(yī)學認為,肥胖的主要病因為胃腸失調、氣機不運和濕熱互結3個方面,與脾、胃、大腸、肝等密切相關,治療上主要從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陰經、帶脈等進行論治。足之三陰、三陽以及陰陽二蹺脈皆受帶脈之約束,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8]?!鹅`樞·衛(wèi)氣失?!?“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產后婦女大多營養(yǎng)過剩,同時缺乏相應的活動。本虛標實導致“皮縱緩”,肥胖的體形由此而生。從帶脈論治肥胖之法,最善消除諸經在此處積存的膏脂郁熱,主要以“通調”和“化濕熱”二法。滑肉門,取意胃經中的脾土微粒像滑肉一樣在氣的運化下輸布人體各部;中脘屬任脈,胃之募穴,促進胃腸蠕動;天樞屬足陽明經,大橫屬足太陰脾經,兩穴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在胃腸蠕動減弱時起到加強的作用,在蠕動過強時可以起到減弱的功效;氣海、關元培補沖任,溫養(yǎng)氣血。諸穴配合,水濕脂凝得化,痰濕濁物得排,從而使產后機體的運化及氣化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消除產后滯留體質量的目標[9-11]。
現代針刺機理研究顯示,針刺能夠抑制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加強食物的推進作用,促進排泄;同時針刺可興奮飽中樞,調節(jié)血清瘦素水平,抑制食欲,調整能量代謝,增加脂肪的動員和分解[12-14]。電熱針是根據《黃帝內經》中的燔針刺理論,與現代科技結合研制的新型治療針具,具有針刺、溫針、火針、灸療的綜合作用[15]。電熱針通過對腹部中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滑肉門、帶脈等穴位刺激,可使熱輻射能量深入體內直達病所,使熱效應更加集中、持久和深透,從而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相比溫針、火針、艾灸等療法,電熱針極大降低了燒燙傷風險及艾煙對呼吸道的刺激,滿足產后肥胖癥患者的差異化治療需求[16-17]。
LEP由脂肪組織合成,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并透過血腦屏障后作用于下丘腦內的瘦素受體,從而將外周攝食相關信號反饋至中樞,以調整機體的攝食和能量代謝。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肥胖者表現為高瘦素血癥,血清中LEP水平與肥胖程度呈正相關,對LEP的反應減弱或無反應而呈現明顯的LEP抵抗現象是目前公認的肥胖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體質量、BMI、PBF、WC、WHR及 LEP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并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電熱針治療產后腹型肥胖癥能改善LEP抵抗,調節(jié)LEP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體質量、BMI、PBF、WC、WHR,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