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凌云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在我們農村小學階段,學生們幾乎每天只想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萬事大吉了,從來不愿自主地去學習,特別一些農村家長受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問題等影響,再加之思想觀念落后,不重視小孩讀書(認為讀書沒有用處),更別提督促小孩學習,形成”無論黑貓、白貓,只要能賺錢就是好貓”,條件較的家庭認為只要小孩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不違反紀律就行了,對學習沒有任何要求。因此,要在學校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那么,在小學階段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的自覺性最大限度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手、口、腦并用,知、情、意并行,使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二、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
教師應不斷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表現(xiàn)機會,真正讓學生擁有主動權、自主權。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并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實踐,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敢于質疑的習慣。
三、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目前的課堂教學仍是“教”的成份多,“學”的成份少;機械性操作多,自主性實踐少。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與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氛圍,使其養(yǎng)成一定的好習慣。
1.良好的識字習慣
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俗話說:字如其人。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識字方法、識字規(guī)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fā)現(xiàn)積累起來,逐步養(yǎng)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么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么向別人求助,養(yǎng)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發(fā)展。因此讀書要養(yǎng)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3.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后不知所言,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 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yǎng)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fā)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4.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闭f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創(chuàng)造的過程更是從發(fā)現(xiàn)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chuàng)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于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
5.讀書看報的習慣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
6.勤于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哪怕是只言片語,要像茅盾先生說的那樣,“身邊應當時時刻刻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里,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錄下來?!蓖瑫r要教育學生從小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
四、促進自主學習的個性發(fā)展
自主學習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優(yōu)化自己的學習過程,使他們的學習更加自主、有效。
1.注重情感,鼓勵自主
積極的情感,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學、敢說,從而樹立了自主學習的信心,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合作學習,學會自主
教師積極倡導學生合作學習方式,可針對學生心理和學習上的差異,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好、中、差搭配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自主學習。
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教師要根據本班的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使評價成為學生自己的事,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主人翁的精神,以促進自學能力的發(fā)展。
五、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在實踐中注意的事項
一是尊重學生人格,進行平等、民主教學,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二是注重引導,啟發(fā)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三是重點與全面相結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娛樂中產生學習的興趣,開發(fā)智力。
教學改革的根本在于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經常端正他們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以保證其自主學習貫徹始終。另外,語文學習設備、手段、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對于提高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影響。所以,自主學習語文必須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通過課內自主學習,將課堂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反復實踐,并在適當場合應于交際實踐,才能真正提高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