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江城子》
紅色城墻、黃色琉璃瓦,提到故宮,這往往是人們最直觀的“第一印象”。不過,故宮里的建筑有8000余間,徜徉在其中之時,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那些數(shù)不清的窗戶?
也許,它們曾是你美美自拍時最佳的背景;你也曾通過它們努力地向室內(nèi)張望,因為那是一個讓你倍感神秘和好奇的世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故宮的窗沐浴過數(shù)不清的朝陽和余暉,如今它們存在的意義已悄然發(fā)生了改變——從為人們構(gòu)筑居住容身的空間,演變?yōu)橹档眉毱返臍v史文化瑰寶,一種不可取代的符號象征。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對應(yīng)本期策劃的主題,日前,《中國收藏》雜志記者走進了這座皇城,并且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莊立新作為采訪嘉賓。跟著她的腳步邊走邊看,這種特別的體驗成為了我們打開時光之窗的有利契機。
關(guān)鍵詞:最隆重
地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賞窗:菱花窗
什么叫作皇家威儀?從午門邁入紫禁城,沿著中軸線一路前行,你就能從建筑空間中深刻體會。
走近聳立在這條線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難發(fā)現(xiàn),窗欞上全都有序排列著一朵朵狀似梅花的窗格紋樣。它們是最高級別的菱花窗,被稱作“三交六椀”,次一級的便是“雙交四椀”。
紫禁城內(nèi)最重要的建筑通常都采用這樣的窗欞紋樣,它們與六抹隔扇門一同構(gòu)成了大殿高聳的立面,隨著建筑整體建造工程一起誕生。按照清代工部刊行的《工程做法》記載,每條欞都有相應(yīng)的尺寸,每個部分都有嚴(yán)格的比例,做工務(wù)求精細,從而讓每個節(jié)點都能嚴(yán)絲合縫地扣在一起。
一扇扇整齊的紅色油飾菱花窗,讓巨大、宏偉的宮殿建筑群散發(fā)出富麗堂皇的氣息。而其標(biāo)準(zhǔn)的比例、大面積的鋪陳、統(tǒng)一的樣式,又賦予了建筑群秩序井然、等級分明的威嚴(yán)氣勢。
當(dāng)陽光穿過故宮的窗,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止,忍不住將腳步放得慢些、再慢些。
坤寧宮的直欞吊搭窗
圖為太和殿正面的窗。上面的三交六椀菱花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銅釘固定菱花帽裝飾成花心。
關(guān)鍵詞:最特別
地點:坤寧宮
賞窗:直欞吊搭窗
作為中軸線上的“后三宮”之一,坤寧宮有著自己獨特的風(fēng)景。與三大殿不同,坤寧宮的明間并非開門,而是三扇碩大的窗。它們不是三交六椀的菱花窗,而是外糊窗紙的直欞吊搭窗。而這里也是目前惟一一處專門被吊起來進行展示的窗。此種窗上部邊框出頭構(gòu)成兩側(cè)軸,由下部開啟,再用掛鉤支吊,故稱吊搭窗。
明代以來,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到了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被重新改建,原本的菱花窗也變?yōu)槿缃袼姷牡醮畲埃瑯O具滿族生活習(xí)俗特色。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四年(16 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而后來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還有“末代皇帝”溥儀的婚禮,也都在坤寧宮舉行。如今,碩大的窗欞被吊起,我們可透過內(nèi)層的玻璃向里張望,宮內(nèi)的陳設(shè)一覽無余,當(dāng)時的皇家氣象可想而知。可以說,這幾扇窗長久地向南開著,也靜默地見證了這些歷史上重要的儀式與一個王朝的興衰。
翊坤宮的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
在縱列的直欞的上、下部位各置3根橫條的支窗,這種樣式被稱為“一碼三箭”。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只要有天地人這三種的存在就會造就出萬事萬物。因此這個名稱象征著力量,也有避除邪惡侵?jǐn)_和獲取財富的意味。
關(guān)鍵詞:最多樣
地點:東西六宮
賞窗:支摘窗
離開中軸線,來到后妃們生活的東西六宮,在大大小小的殿宇間穿行,似乎可以想像到她們幽居深宮、倚窗凝望的景象。
這里常見的支摘窗,在開啟方式上有許多門道。窗為內(nèi)外兩層,分為上下段。外層上段可以向上支開,下段可以摘下。為了室內(nèi)良好的采光和通風(fēng),宮女太監(jiān)們每天都會支起上窗、摘下下窗,可以想見耗費的人力之重。另外,在宮內(nèi)的次要房屋,如庫、廚等建筑上,常常能見到在縱列的直欞上下部位各置3根橫條的支窗,這種樣式被稱為“一碼三箭”,名稱十分有趣。
再細看各宮嬪妃居所的窗格,往往有不同的圖案,如步步錦、燈籠框、冰裂紋、萬壽無疆和福壽錦團等,多種多樣,這與使用者的審美喜好緊密相關(guān)。比如慈禧太后曾居住過的翊坤宮,外窗為步步錦支摘窗,內(nèi)屜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亦稱“步步緊”,窗上欞條上下左右對稱排列,愈向心則欞條愈短,頗有步步緊逼之感。仔細想想,其名稱真是十分生動,且寓意吉祥。
御花園西南的養(yǎng)性齋雙層樓閣上,能見到晚清、民國時期西洋風(fēng)格的玻璃窗樣式。
關(guān)鍵詞:最浪漫
地點:慈寧宮、御花園
賞窗:各種紋飾菱花窗、玻璃窗
紫禁城內(nèi)最愜意的去處,一定是幾處花園。感受花園中窗戶的浪漫,是我們此行的“壓軸”。
其中,慈寧宮花園為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游憩、禮佛之處。這里的建筑雖仍依照對稱而規(guī)整的布局安排,但細看寶相樓等雙層樓閣的花窗,會發(fā)現(xiàn)同樣是三交六椀樣式,卻不同于中軸線所見,而是組成了球紋菱花。這種變化在御花園各處建筑中更為活潑,可見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龜背錦菱花,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
有意思的是,位于御花園西南的養(yǎng)性齋雙層樓閣上,還能見到晚清、民國時期西洋風(fēng)格的玻璃窗樣式。清嘉慶、道光皇帝時常來此,遜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也曾在此居住,因此這兒的窗格充滿了西洋風(fēng)情。
坐落在御花園內(nèi)西北處的延暉閣,窗則設(shè)計為燈籠框樣式。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常登閣賞景,從二層的小窗向北望,可見景山峻挺蔥郁,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還能看到西山的積雪。不難想像,這樣的窗外美景有多令人心神舒暢。
陜西民居
根據(jù)建筑學(xué)專家楊乃濟《玻璃窗引進清宮的小史》一文可知,玻璃窗用于宮廷建筑雖至元代始,但大量地使用并逐漸推廣至民間卻是清代的事。
據(jù)莊立新介紹,從清宮《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可知,玻璃窗的使用始于雍正元年。在這一年的十月初一日,即記有在養(yǎng)心殿后寢宮“穿堂北邊東西窗安玻璃二塊”的諭旨。此后,雍、乾二朝的活計檔中記載,大內(nèi)、圓明園等處殿宇的門窗上已越來越多地安裝上了玻璃。
據(jù)悉,雍正朝及乾隆朝早期使用的窗玻璃尺寸都較小,大概由于當(dāng)時舶來的平板玻璃為數(shù)尚不多,大塊的更少,十分珍稀。當(dāng)時玻璃窗的做法,多在一扇窗中心部位的一兩個窗格上安裝玻璃,其余窗格仍舊糊紙,檔案中稱這種做法為“安玻璃窗戶眼”。當(dāng)時西歐舶來的平板玻璃價格十分昂貴,每平方米高達紋銀十五兩三錢九分,如果一間房屋兩個下扇窗滿安玻璃,則其價格已接近于房屋本身的價格。除了皇家宮苑和極少數(shù)皇親貴戚的府第能用得起這種西洋奇貨外,一般小官吏和尋常百姓家對于玻璃窗是難以問津的。
到清代晚期,宮廷建筑便普遍地使用玻璃窗了。平板玻璃逐漸取代了圍護、采光性能都較之遜色的糊窗紙,并逐漸排擠掉密集的窗格,大面積整塊明亮的玻璃窗更新了傳統(tǒng)建筑的立面外觀。
安徽黃山民居
廣東潮州具有南洋風(fēng)格的老式民居
就像方言的“十里不同音”,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的差異,中國的建筑也是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風(fēng)格特色。
窗戶的樣式因各地建筑的不同而各異,但總歸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功能性。所以除了窗欞,還有個部分不能不說,那就是窗紙。尤其是在玻璃被廣泛運用之前,從性價比上來看,紙自然是遮光、保護隱私的最佳選擇,是窗戶的好伴侶。
但是紙是否從被東漢蔡倫發(fā)明之后就被立即用于窗上了呢?從相關(guān)記載來看,應(yīng)該沒有那么快。而可以確定的是北宋王安石在《紙暖閣》中寫道:“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闭f的就是他用已經(jīng)寫過字的楚地谷皮紙和吳越藤紙糊窗子的事情。
除了比較厚實的文書廢紙,防水紙也很適合做窗戶紙。《唐宋白孔六帖》里就曾記載:“糊窗用桃花紙涂以水油,取其甚明”,形容的也就是油紙。選用油紙不但可以防雨雪濕破,而且還能增加透光度。
到了明清,還有一種用繭和桑皮制作的白色綿紙,透光性較好還耐用。但因為成本高昂,唯有宮廷這樣的比較神圣、高大上的殿堂方才使用。普通人家多用的還是麻紙。但此時大戶人家也有以絹為材質(zhì)的。比如《紅樓夢》中提到的“茜紗窗下”,說的就是絹。
宋代以來,江南地區(qū)還有以明瓦為“窗紙”的。但明瓦并不是瓦,而是以蚌殼或貝類磨成的,薄薄一片用在窗上,具備一定的透光性,還會隨著光照的變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