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產科,山東 濟寧 272501)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手術類型,能夠有效解決產科難產和其他合并癥,是挽救產婦和圍生兒生命的有效手段[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導致剖宮產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逐漸上升[2]。術中出血是剖宮產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危及產婦生命安全,術后出血通常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是引發(fā)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3]。晚期產后出血也是剖宮產的常見并發(fā)癥,和術中出血存在一定差異。本文將對我院剖宮產術中出血產婦進行研究,分析出血相關危險因素,并總結對應防治措施,詳細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剖宮產術中出血的49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年齡最小21歲,最大42歲,平均年齡(31.26±3.48)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8±0.57)周。其中19例為初產婦,30例為經產婦。選取同期未出血的150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最小22歲,最大40歲,平均年齡(30.94±3.54)歲。孕周39~40周,平均孕周(39.69±0.54)周。其中58例為初產婦,92例為經產婦。本次研究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全部產婦知情研究并自愿參與。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進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通過容積法和稱重法測定出血量,手術前每位受術者臀下墊入帶稱計血墊,術中經陰道流出的血液及術后清理宮腔時的血液全部計入計血墊,術中負壓吸引瓶的出血量為負壓瓶總量-瓶內羊水量,瓶內羊水量=術中刺破胎膜至胎盤娩出前吸入負壓瓶內的液體量,由巡回護士專人記錄,術中所用敷料出血量按稱重法計算,術后出血量以帶稱計血墊計量。胎兒娩出24 h總出血量=術中計血墊血量+吸引瓶內血量+術中所用敷料出血量+術后所用計血墊出血量,血量大于1000 mL及以上為產后出血,病例追蹤并記錄全部出血原因,并進行分析和診斷。針對出血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1 剖宮產術中出血單因素分析:由單因素分析結果看出,產婦體質量指數、飲酒史和術中出血無關(P>0.05);和子宮收縮乏力、子宮瘢痕、胎盤因素、子宮下段切口撕裂、子宮肌瘤、流產史有關(P<0.05)。見表1。
2.2 剖宮產術中出血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存在差異的6個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子宮收縮乏力、子宮瘢痕、胎盤因素、子宮下段切口撕裂是造成術中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剖宮產術中出血單因素分析[n(%)]
表2 剖宮產術中出血多因素分析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剖宮產成功率得到較好的保證,手術風險逐漸降低。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剖宮產相關并發(fā)癥仍然較多,術中出血給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加強剖宮產術后出血的預防和治療,對保障產婦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次剖宮產術中出血多因素分析結果看出,子宮收縮乏力、子宮瘢痕、胎盤因素、子宮下段切口撕裂是造成術中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術中出血的重要因素,由于子宮平滑肌纖維細胞失去正常收縮能力,引發(fā)子宮血竇關閉不良,從而引發(fā)產后出血。造成子宮收縮乏力的因素較多,包括全身因素,產科因素以及子宮因素等。全身因素主要指產婦分娩中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狀態(tài)過于緊張,存在的恐懼心態(tài);臨產后過多使用鎮(zhèn)靜劑、麻醉藥物、子宮收縮抑制劑等[4]。產科因素主要指產程時間較長,過度消耗體力;妊高征、宮腔感染、子宮肌水腫、盆腔炎等產科并發(fā)癥[5]。子宮因素包括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子宮肌壁損傷、子宮肌肉發(fā)育不良等[6]。對于合并妊高征、血小板減少等情況的高危產婦,術后可在直腸置入1 mg卡前列甲酯栓[7]。而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產婦應在開腹后、胎兒娩出前這一階段用藥。在胎盤自然剝離之前,應避免人工干預對胎盤進行剝離,若5 min后胎盤未剝離再采取人工干預。當胎盤娩出后,將子宮托出腹腔外,并迅速對子宮切口邊緣進行縫合,良好恢復子宮肌層解剖結構,有利于加快恢復子宮收縮力[8]。
同時本次研究看出胎盤因素也是造成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胎盤因素包括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盤粘連、胎盤植入等。前置胎盤主要是人工流產、引產所致,胎盤植入和胎盤粘連主要是刮宮所致。前置胎盤常見的妊娠期并發(fā)癥,胎兒體質量在逐漸增大,子宮纖維被動拉長,剖宮產時子宮纖維收縮能力減弱,子宮收縮乏力,無法快速的對血竇進行止血,最終導致術中出血。胎盤植入和胎盤粘連增加剝離胎盤的難度,剝離面血竇閉合不良,進而引發(fā)術中出血。子宮瘢痕是術中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子宮瘢痕易導致妊娠子宮破裂,剖宮產手術時子宮瘢痕處結締組織破壞,增加出血風險。若產婦存在既往剖宮產史、宮腔手術史,或者本次妊娠屬于前置胎盤時,應考慮為胎盤粘連或植入[9]。術前應積極糾正貧血癥狀,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能水平高的醫(yī)師進行手術。術前做好相關準備,提前備好宮腔填塞紗布和卡前列氨丁三醇[10]。若胎盤未自動剝離,在進行人工剝離的過程中,感受到剝離困難或胎盤與子宮之間未存在分界面時,應考慮為胎盤粘連或植入,立即停止剝離處理[11]。若產婦屬于前置胎盤,剝離胎盤后避免過早的對子宮實施縫合,應密切注意胎盤剝離表面滲血狀況[12]。若剝離表面出現活動性出血情況,可采取“8”字縫荷包進行縫合處理[13]。同時評估產婦情況實施子宮動脈結扎,必要時進行子宮切除。子宮下段切口撕裂是引發(fā)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危險因素之一。在手術過程中,由于產婦子宮切口過小或巨大兒,胎兒無法順利分娩[14]。此時需要進行人工助產,部分醫(yī)師用力過度,手法不嫻熟或過于粗暴,從而導致子宮切口撕裂,引發(fā)術中出血。
綜上所述,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子宮瘢痕、子宮下段切口撕裂等因素是造成剖宮產術中出血的主要原因,臨床醫(yī)務人員應針對此類因素做好預防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策略,將術后出血的風險和危害降至最低,從而確保母嬰安全,保證良好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