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權
每到傍晚,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xiāng)星巖坪村“民族文化大舞臺”,燈光璀璨,音樂縹緲,人群簇擁,一曲曲現(xiàn)代的廣場舞臺曲、一首首粗獷的土家山歌,一支支優(yōu)雅的花鼓舞蹈,伴隨著山村村民的歡聲笑語,正火熱上演。
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xiāng)的星巖坪村,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行政區(qū)劃星巖坪公社(后為星巖坪鄉(xiāng))的高一、高二、高三、高五和高六大隊在2005年改革合并星巖坪村而成。該村素有“楚天茶葉第一鄉(xiāng)”和“山歌之鄉(xiāng)”及“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獲得數(shù)屆農博覽會金獎和中國馳名產品的“采花毛尖”茶,其開發(fā)的原產地就在該村。星巖坪村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點、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
星巖坪村是“明清古茶道”的必經之地,聞名中外的“宜紅茶”的故鄉(xiāng)。在浩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喊山歌就是其中一束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奇葩。星巖坪村的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類目繁多。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占三項《撒葉兒荷》、《南曲》、《薅草鑼鼓》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唐祭儀式》、《土家花鼓子》《星巖坪山歌》《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藝》等。還有民間故事、踩堂戲,等等。
“不唱山歌喉嚨癢,嘴巴一張象河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以其獨有的特色及內容,靈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熱烈奔放的演唱、舞蹈、口頭演講等風格,小小山村有“浩瀚”并不為過。真正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僅歌種就有山歌、田歌、采茶歌、風俗歌和燈調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有南曲、吹鑼鼓、滿堂音、皮影、堂戲、多種吹打樂等等。全鄉(xiāng)有白溢坪村“山吆子嗬”農民藝術團和采花茶業(yè)老年藝術團等藝術團體。成功錄制五峰第一首村歌《我愛家鄉(xiāng)星巖坪》的MTV。采花鄉(xiāng)境內有豐富的水能、畜牧、煙葉、茶葉、林果、魔芋等自然資源,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型鄉(xiāng)。獨具田園風光的白溢寨旅游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
這么好的底蘊,必須要助推一把。時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的彭天華,三次到現(xiàn)場調研,了解村民的需求,調查民族文化資料。2019年11月,五峰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傾情解囊,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5萬元,購買了鑼鼓、彩蓮船、彩扇、民族服裝、獅皮,腰鼓等樂器和道具,以及供村民跳廣場舞和民族舞蹈的音響、電腦,還有有線電視、網(wǎng)絡等設備、道具,讓村民在農閑時間能傳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民間文化,同時陶冶情操,用健康先進的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我愛我的家鄉(xiāng)(伙計伙計)星巖坪(伙計伙計喂),楚天(那個)茶鄉(xiāng)(伙計伙計)好風景(啦好伙計)……”歌聲婉轉嘹亮,曲調粗獷豪放,“金嗓子”在峽谷山巔間蕩氣回腸。這首由著名作家唐聰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xiāng)星巖坪村計劃生育協(xié)會,依據(jù)采茶歌謠組織創(chuàng)作的村歌《我愛家鄉(xiāng)星巖坪》MTV于2006年制作完成,這是湖北首支正式問世的村歌MTV,敘寫了星巖坪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的一段佳話,如今已在村民中廣為傳唱。
沒有華麗的演出設備和燈光,沒有明星大腕,只有簡易的舞臺,但院壩旁的觀眾依舊擠得水泄不通.夜晚,隨著歡快的伴奏和鄉(xiāng)親們的掌聲,鄰近的30多名農村婦女或肩掛腰鼓、踩著鼓點邊跳邊唱;或教唱山歌、或跳花鼓子,累了也互相講“古”,說說笑話,然后相約來一曲廣場舞。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村民在民族文化大舞臺表演自己精心排練的節(jié)目《我的祖國》
由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民宗局援助建成的開放式“民族文化大舞臺”
這里,就是星巖坪村的民族文化大舞臺,土家鄉(xiāng)親們的閑來好去處。
這里的鄉(xiāng)鄰從以前閑扯打牌到現(xiàn)在的唱土家山歌、跳土家歌舞,村民文化生活來了個前所未有的大升級,村里的風氣也隨之煥然一新。
星巖坪村有2330多口人,跟不少山區(qū)農村地區(qū)一樣,村民大半外出務工,留下的老的老,小的小?!斑^去村民平日沒地兒去,要么聚眾打牌賭博,要么就沒事兒閑扯、吵架。有次,一個青年聚眾賭博,輸了兩口子打架,后來把婚離了,家庭搞散了?!眲倓偟桥_唱完的村民張代艷說道。
現(xiàn)在,文化大舞臺不僅僅吸引了村里的老少鄉(xiāng)鄰,今年1月1日,附近黃家臺村的村民們都“聞聲而來”,大家唱歌跳舞整一天?!榜R上就到春節(jié)了,再搞一場!”村民活動的發(fā)起人唐會軍謀劃著,“這次搞個大賽,我來買獎品,估計能來4、500人吧?!?/p>
但計劃沒趕到變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村民們準備的10多個節(jié)目,至今未能在舞臺上大顯身手。
“文化大舞臺不僅成了留守老人和兒童的好去處,而且成為宣傳政策、破除農村不良習氣的陣地。效果可能比咱們送戲下鄉(xiāng)還要好?!辨?zhèn)黨委書記譚敦峰說。
對于這句話,龍橋村主任向啟強感觸頗深。
村民李寬英的丈夫和兒子外出打工,她一個人在家種近10畝地的茶葉,還喂了2頭肥豬,農閑、雨天和夜晚就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和演唱民間傳統(tǒng)的山歌和舞蹈上,慢慢地,名氣越傳越遠,慕名來聽和學唱山歌、學跳舞的人多了起來。58歲的婦女朱家星是“祖?zhèn)鳌钡拿耖g藝人,父親是聞名一方的吹打樂民間藝人,是市級非遺傳承人,也許是受其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能歌善舞,還會吹打樂等樂器,因此朱家星就成了大舞臺的另一個引領人,文化大舞臺就此開張。
大院紅紅火火,外邊卻風言風語?!拔幕笪枧_”一開始受到了一些老人的強烈反對?!坝惺聼o事唱啊跳的,還這么多男男女女在一起,吃飽了撐的?”
面對質問,成員文學有不服氣,“難道不讓大家打牌賭博輸錢,讓大家追求美好生活也有錯嗎?”她不僅自己帶頭參與活動,還勸導那些膽小害羞的村民去村里文化大舞臺學習表演,宣傳政策,倡導科學種田。
漸漸地,村里人的評價也變了。從去年12月初起,村里準備搞2020年春節(jié)文藝活動,她們要準備一臺節(jié)目,朱家星、唐會軍、李寬英、劉以平等村民編排了12個唱歌、跳舞、三句半等多種表演形式的節(jié)目,將過去反對聲最強烈的幾個人請了過來,唱了一首自己寫的“歌詞”:“美麗富饒的星巖坪,燦爛文化悠久歷史,勤勞樸實的村民……”博得來觀看排練的村民掌聲一片?!斑^去我們星巖坪的文化就是個零,民宗局幫我們搞了這個文化大舞臺,大家生活更豐富了,我們贊成這個?!狈磳φ咿D變了態(tài)度。
一路采訪,文化大舞臺帶給村里人的歡笑聲,一直回響在筆者耳邊。這種農村人發(fā)自內心的文化需求,呈現(xiàn)出的是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