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新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導演的電影《鋼琴課》1993年獲得46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被評論界譽為“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影片女主人公艾達是個啞巴,因此男女主人公之間沒有一句對白,所有的交流都在眼神和動作之間,整部影片以細膩的鏡頭語言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欲沖動,那種沉默的激情既優(yōu)雅浪漫,又充滿原始野性。可以說,《鋼琴課》是一部描寫男女之間情愛力量超過理性力量的電影。
同樣,勞倫斯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表達的也是類似的主題,出身望族的查泰萊夫人愛上了園丁麥洛斯,并與之偷情,勞倫斯以這樣的筆墨描述男女主人公的性:“她完全沉浸在一種溫柔的喜悅中,像春天森林中的颯颯清風,迷蒙地、歡快地從含苞待放的花蕾中飄出……在她千絲萬縷互相交匯的身體里,欲望的小鳥正做著美好的夢?!?/p>
無論是從故事的主題,還是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美學角度來看,兩者異曲同工,但是他們問世后在社會上獲得的評價卻大不相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年問世,被當時社會罵為“誨淫”“放蕩”,屬于被禁作品之列。然而,即使是推崇和理解勞倫斯的文學評論,也總是強調(diào)它反對工業(yè)文明對人性的異化,以及反抗社會等級觀念對生命和情感的禁錮,認為它是反對假道學和假紳士等等。
道學就是道學,紳士就是紳士,并不存在真假之分。道學和紳士是婚姻制度、社會等級制度等一系列社會世俗規(guī)則下產(chǎn)生的價值觀念。而情感和欲望,屬于人類的自然本能。
如果說勞倫斯筆下的查泰萊夫人還可以把她的出軌勉強歸咎于婚姻的不幸,那么簡·坎皮恩鏡頭下描繪的情欲或者說性愛,則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痛苦,即本能的情感、欲望與社會倫理之間普遍意義上的沖突,人性與社會世俗規(guī)則之間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
這樣的作品能夠被主流社會所接納,是當今社會主流文化對人類自身的本能欲望越來越寬容的一種征象。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闡述這類問題的經(jīng)典著作當數(shù)林語堂的小說——《紅牡丹》。
一個出身望族的女子梁牡丹,“不愛貞節(jié)只愛美”,不受禮教約束,恣意妄為,和初戀情人、堂兄、詩人、拳師等各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性格的男子發(fā)生了一系列糾纏不清的情感故事,像朵怒放的紅牡丹,活在肆無忌憚的本能和天性中。
林語堂對人性的看法和勞倫斯有相似之處。比較落入俗套的是,他最終給梁牡丹安排的結(jié)局是嫁給情投意合的傅南濤,叛逆的情感終于和婚姻這個世俗的規(guī)則媾和,演繹成似是而非的所謂喜劇。影片《鋼琴課》也是如此,貝恩斯與艾達在最后一幕結(jié)成秦晉之好,遠走高飛,“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純粹的愛本身是非倫理的,是一種難以解釋的情感本能。而婚姻是世俗規(guī)則下的一種生存方式,對于純粹的情愛而言,它既不是出路,也不是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