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
摘 要:華夏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對于城市和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主要是從兩個層面進行保護。其一是用技術手段保存和修繕歷史建筑遺產,其二就是通過傳承文化精神來對歷史建筑的文化與現代生活進行融合,重新融入現代社會。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和城市發(fā)展的關系,然后介紹了重視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工作的原因。接著介紹了我國現在保護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方法,最后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保護
引 言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歷史積累而形成的,城市不僅僅是由標志性建筑組成的,而是融合了歷史文化?,F代化城市的建設使得新舊建筑更迭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如何使得新建筑能盡顯其用,又能夠在城市內再生歷史建筑文化是人們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歷史建筑遺產會出現在每個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既有具有標注性的古建筑,也有蘊含著極高藝術價值,展現城市風貌、特色和習俗的建筑或歷史街區(qū)。
一、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
(一)延續(xù)城市歷史文化
城市的記憶是由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的,對于一些歷史性城鎮(zhèn),這些古城的風貌不應該隨著現代化建設隨意改變,例如羅馬、佛羅倫薩等這樣的標志性古城。中國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所以中國生生不息的文明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人們跋山涉水的真正原因也是為了欣賞文明在城市和山水之間留下的足跡。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是能夠給人帶來最直觀的文化特色的事物,并且能夠很好的展現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和延續(xù)的過程[1]。
(二)促進城市發(fā)展
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具有增強城市凝聚力、加強地方居民自豪感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推動城市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提升社會的道德素質。從西北窯洞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弄堂,所有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建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欣賞體驗,在工業(yè)文明發(fā)達的今天,這種濃厚的歷史氛圍將人們帶離緊張快速的信息化社會,通過這些平民式的歷史建筑遺產,讓各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鮮明的地域歷史文化。通過這樣的文化傳播,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開發(fā)旅游業(yè)等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因此,保護好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是城市發(fā)展的必要內容。
二、保護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原因
建國后的幾十年,對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重視程度一直不高,城市建設也一味追求大、高,并且盲目模仿西方建筑特色,摩天大樓不斷拔地而起。進入了21世紀,人們對城市建設有了一定的思考,各個方面都不斷重視起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并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進入新世紀,為滿足工業(yè)化城市的建設需求,大量的歷史建筑物被拆除,加上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地域特色不斷減少,人們的歸屬感也降低,所以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和民俗風貌的地域性文化。從專業(yè)的城市建筑角度而言,面對這種現代化建設模式,不少建筑師做出了反思,逐漸意識到歷史建筑遺產對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國外也越來越重視歷史建筑遺產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例如巴黎、羅馬等地都出臺了關于保護歷史建筑遺產的法律法規(guī),在一定程度上啟發(fā)了我國在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方面的意識[2]。
三、現今保護方法
我國的大多數古建筑都是木質結構,所以經過長期的研究,我國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木質結構建筑物保護方法,但這些方法對中國近代出現的磚石建筑物不是完全適用的,所以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此外,我國現在的歷史建筑遺產保護主要停留在保護層面,就是讓這些建筑物能夠留存于世,然而重要的不僅是保存歷史建筑遺產的面貌,更要對地域性歷史建筑進行再利用,將建筑重新融入生產生活中去,實現真正意義的保護。
四、我國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引用現代科學技術
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不應該忽視現代科技的作用。當歷史建筑不可拆除,而建筑本身又不能滿足利用條件時,就可以運用現代技術,在不破壞建筑本體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修繕改造。例如上海世博會未來館的前身上海南市電廠,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百年建筑,見證了整個上海的工業(yè)變遷,所以作為上海世博會城市實踐的主場館,上海世博會運用眾多現代化設備將南市電廠的舊廠房改造利用,保留了原有的面貌,既節(jié)約了資源,又保護了歷史建筑遺產,是現代技術和歷史建筑的融合[3]。
(二)缺乏合理利用
現階段我國對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采取的保護措施較為片面,不符合建筑的功能性保護方法。想要充分體現歷史建筑的功能性,就需要使歷史建筑獲得重新使用??梢酝ㄟ^加固技術對歷史建筑進行加固,并將建筑重新投入使用,這一方面體現了建筑物本身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促進建筑與城市居民的交流融合。例如南京的中山門,作為南京古城墻的重要城門,歷史悠久,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壞,建筑師將其進行補全修繕后,仍然將這座古城門投入使用。
(三)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被孤立
城市作為文化發(fā)展的載體,是歷史延續(xù)發(fā)展的產物,我們不能因為現代化城市的發(fā)展,就孤立忽略歷史建筑,在進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位現代化建設就拆除歷史建筑,也不能因為保護歷史建筑就放棄現代化發(fā)展建設[4]。
五、結束語
地域性歷史建筑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展現城市個性的載體。長期以來,我們都過于關注現代化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市的建設,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也主要集中于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古建筑上,忽略了很多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導致對地域性歷史建筑的保護從理念到實踐都不夠深入。如今,地域性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了被世界所關注的熱門話題,我國也重視了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和保護條例。對于地域性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方法,將現代技術和歷史建筑融合,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靖樓. 淺析城市更新中對地域建筑的保護[J]. 城市建筑, 2019(17).
[2] 李靖. 淺析地域性建筑[J]. 山西建筑, 2018, 044(014):19-21.
[3] 譚文輝, 王龍飛, 楊陽,等. 淺談地域性鄉(xiāng)土建筑 ——以北京四合院為例[J]. 信息周刊, 2019, 000(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