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玲
摘 要: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教學改革的新路子,已成為教學談論的焦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并教給學生一些容易接受的學習方法。在教學設計上,突破傳統(tǒng)教學框架,多樣化地設計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并注重課后延伸,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滲透意識;方法引路;設計多樣;課后延伸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所當然要從小學習些自能讀書的本領。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教學改革的新路子,已成為教學談論的焦點。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滲透意識,培養(yǎng)能力
要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先要有目的地向學生滲透自主學習的意識。
1、自定目標意識的培養(yǎng)――“這節(jié)課我想學到些什么?”。在教學中,將老師備課中的“今天要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改成“這節(jié)課我想學到些什么?”例如,在教第一冊課文《比尾巴》時,揭示課題后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學到些什么?”短暫思考后,有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動物的尾巴呀?”、“他們比尾巴誰贏了?”、“這節(jié)課我又能學哪些生字呢?”等問題。其實這些就是本課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簡單小結,強調“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知道它們”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自信心。
2、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我會自己看書學習啦!”。指導學生自己閱讀語文課本,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前提。但有人認為,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達不到自學課本的要求。其實,低年級語文課本圖文并茂,文字不多,自學難度并不大,只要指導得法,讓他們自學課本還是行的。在實踐中,我堅持“分期要求,堂堂訓練,層層推進”的原則,由扶到放指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一年級上學期,讓學生借著拼音自讀課文,然后老師范讀、學生仿讀;一年級下學期,由學生跟著老師一起閱讀課文,邊讀邊引導學生找出難讀、難懂的地方。
3、自動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我能講給別人聽!”。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接受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學生在自學課文時,有的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新知,但也有學生似懂非懂。這時我就要充分發(fā)揮班級小組的優(yōu)勢,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學習,每個小朋友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見解,相互啟迪。
4、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自主學習非常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的學習,也就是非常強調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這一要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難處。為此,教師要放低起點,找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這一切入口,要求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以后,問一問自己:“還有不同的意見或想法嗎?”與此同時,抓住各種機會教給學生初步的獨創(chuàng)思維的方法。
二、方法引路,發(fā)展能力
表面看來,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小,自覺性差,似乎不適宜進行課文預習。但我認為,針對低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可對他們提出相應預習要求。課文預習可安排在學完漢語拼音后,從字、詞、句的預習慢慢過渡到課文預習。具體內容如下:
1、課前預習內容。預習步驟:⑴初讀課文,圈畫生字。⑵讀記生字??稍谳^難記住的生字下適當做一些記號,以加深記憶。⑶給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再多讀幾遍課文,努力做到正確、流利。
在第一課時學生初步了解掌握內容后,再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的作業(yè)布置。
2、第一課時后作業(yè)。⑴讀熟課文,試著讀出自已的感受。⑵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如在教學第四冊《神州謠》時,在學生輕松的掌握了生字,初讀了課文后,我引導學生自讀質疑,再匯總出學生問題:我們的祖國為什么又稱為“神州、華夏、中華”?“黃河、長江、長城、珠峰”在哪兒?是什么樣的?臺灣在哪兒?為什么說臺灣和大陸是一家?“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們自己是什么民族?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引導學生選出最感興趣的問題,并說說打算怎樣解決?再將自已所選的問題作為作業(yè)帶回家利用多種途徑找答案。在第二課時課堂上,學生表現非?;钴S,收獲了很多。學完這節(jié)課,我做了認真地反思,為什么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個個表現得積極主動,思維活躍?以前不愛發(fā)言的卻多次發(fā)言?以前表達層次不清的卻說得有條有理?其原因是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立足于學生的解放,讓學生在自主、實踐、探究的活動中,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設計多樣,鞏固能力
在完成自主學習模式的同時,還要注意多種教學手段的巧妙運用。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更要注意運用情境法、直觀教學法、演演練練等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第三冊《坐井觀天》時,我先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動物的成語,并要求學生做好交流的準備。課堂上,學生踴躍快樂地發(fā)言,在學生了解了每個成語故事,都會說明一個小小的道理后,就帶著課本的疑問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在孩子讀完課文后,我改變以往的學生提問——大家解答——指導朗讀的教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有一張紙,有疑難的先在小組內互相幫助,能在小組里解決的問題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寫在紙上,讓全體同學一起解決。經過幾分鐘的小組學習,很快整篇課文的難點全部集中在“無邊無際、說大話、井沿”這三個詞上。教師再爭對這幾個詞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很快使學生在爭論中明白了意思。在學生學完課文后,我創(chuàng)設了“招聘小小配音員”的情境,讓學生在熱情高漲中學會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問學生:“這個成語批評了生活中哪一種人呢?”學生給出了精彩了回答:“這個故事批評了像井底之蛙一樣,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人。”課后,我布置學生續(xù)寫課文。學生大都寫得不錯。在這節(jié)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在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情緒的同時,在學生需要時多扶,多引導,在學生有能力時,大膽地放,給孩子心靈放飛的權力。
四、課后延伸,提升能力
課堂教學完成后,并不能說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就完成了,它還得延伸到課外。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優(yōu)勢和興趣指向,我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課后作業(yè)類型,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使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畫家》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①對爸爸、媽媽或鄰居小朋友講講課文中小動物的畫了什么;②學習課文,進行簡單仿說;③朗讀課文。這些作業(yè)學生自主選擇兩項,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yè)中將會獲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的時候,要認識到學生還需要老師多扶,要做好學生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還要充分利用班級QQ群或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一些簡單的的自主學習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掌握它們。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應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總之,只要我們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多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持之以恒,那么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強,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曹玉婷.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7).
[2] 劉云霞.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陜西教育: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