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圖“倚美抗陸”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又開啟瘋狂購買美國武器的模式。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站27日援引臺軍方消息人士的話稱,臺當局向美國采購的“岸基魚叉反艦導彈”項目,“美方可望于總統(tǒng)大選前宣布”。報道還稱,依據(jù)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要求,采購總價值猛增到800億元新臺幣(下同)。
臺灣“副防長”張哲平6月曾在“立法院”證實,臺軍規(guī)劃以“殲敵50%”為目標,擬花費510億元采購美制岸基“魚叉”反艦導彈,預計最早可在2023年開始服役。即便臺軍隨后將目標改為“殲敵70%”,蔡英文仍表示非常不滿:“為什么只有70%?”在她的要求下,該軍購案被列為臺海軍“最優(yōu)先軍事投資項目”,臺軍決定大幅擴充岸基反艦艇導彈實力,大舉加購反艦導彈數(shù)量,使總價達到約800億元。
臺當局瘋狂采購美國武器的做法立即引起島內(nèi)網(wǎng)民的怒斥,稱“民進黨當局是拼命掏空臺灣”,呼吁“別浪費民脂民膏,兩岸和平才是良方”。同時臺軍內(nèi)部也傳出不同聲音:臺灣自行研制的“雄風-2”“雄風-3”反艦導彈已服役多年且性能穩(wěn)定,還曾被臺當局夸為“國造武器之光”,為何要再花費重金從美國購買射程、速度、殺傷力都與“雄風-2”類似的“魚叉”導彈?報道稱,以往臺灣自行研制出武器后,一旦美方也同意出售類似裝備,就很可能就停止研發(fā),批評者擔心“雄風-2”也遭遇類似命運。
臺軍官員對此解釋稱,目前“雄風-2”導彈生產(chǎn)能力有限,無法達到臺軍“短時間內(nèi)大舉擴充”的目標;同時“如果臺海軍具有更多種反艦導彈,因為接戰(zhàn)模式、雷達頻率等各不相同,敵方反制的難度會增加”。還有人辯解稱,“魚叉”導彈對復雜背景的分辨能力較佳,具有攻擊港口設施或港內(nèi)艦艇的能力,是“雄風-2”不具備的性能。但更多批評者認為,臺當局根本就是屈從美方的政治壓力,出錢替陷于困境的“魚叉”導彈制造商波音公司紓困?!?/p>
(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