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林
淄博的一位趙大叔搬瓦20年,將倆女兒供上了大學。趙大叔今年58歲,在瓦廠干裝卸工,每天工作12小時,一片瓦大約3斤半重,雙手一抱10多片就是近40斤,一天下來,要這樣搬瓦15000片,超過3萬多斤。雖然工作異常辛苦,但只要提到兩個上大學的女兒,趙大叔就覺得非常欣慰。網(wǎng)友留言:“手上是生活,眼里是希望”“懂得回報,善待父親”……總有一些事情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給人信心滿懷!
記得2017年的夏天,甘肅身患重度殘疾的考生魏祥,以648分的優(yōu)異成績報考清華大學,希望學校能提供一間宿舍讓自己和母親“濟身”完成學業(yè)。之后清華招辦為此專門致信魏祥,以“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為標題致信魏祥,曾在社交媒體收獲眾多共鳴,令人溫暖。
2018年的高招發(fā)榜之際,因為小兒子范澤宇考上了清華大學,臨汾的范玉華一家突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20年來,這個普通的家庭沒有攢錢買房,一家5口租住在一間6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掙點錢全花在孩子身上了”,最終3個孩子,一個讀博,一個讀軍校,小兒子則被清華土木工程系錄取。靠租房培養(yǎng)3個學霸,更是引起媒體的關注,特別是范玉華“教育確實是最好的投資”的話,更是點燃了很多貧困家庭的希望。
而今,這樣的故事又有了恰當?shù)淖⒛_,趙大叔說:“這個工作實際上很累,但兩個女兒很爭氣,都考上了大學,只要孩子們過得好就行了?!边@話讓很多人淚眼婆娑,讀懂了一個父親對教育的執(zhí)著和對女兒的愛。
“只要有一個上學的,這個家里就有希望?!毙≌f《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安這樣對弟弟孫少平說。自古以來,教育就一直是影響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堅硬的現(xiàn)實生活圖景中,教育除了學子之間的競爭,更是不同家庭之間的比拼。
社會學家孫立平說,激烈的競爭、匱乏的資源,會從根本上扭曲人們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由于階層固化的板結、社會流動渠道狹窄,不同社會階層在生存生態(tài)上自然有了鮮明反差,一時間“寒門難出貴子”“上學不如打工”等理念左右了許多普通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對教育的看法。一些農(nóng)家子弟過早地放棄讀書這一改變命運的渠道,陷入“輟學—打工—結婚生子—打工”,這出路單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困境,是真實而冰冷的寫照。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范玉華一家20年來沒有攢錢買房,一家5口租住出租屋,一門心思對3個孩子在教育上進行投入;還是現(xiàn)在的趙大叔為供養(yǎng)兩個女兒上大學每天搬瓦15000片……都是對“手上的生活”和“眼里的希望”有了客觀辯證的看待,更是對教育的傾情和對“讀書改變命運”的深度認同,相信一定能給許多家庭以思考。
或許來路不易,或許命運不公,或許人生悲苦,但只要自強不息,就能在這個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找到人生理想實現(xiàn)的通道?!爸斡蕖焙汀胺鲋恰保揪褪前l(fā)展教育,更是喚起更多群眾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價值認同。改革開放的深入,脫貧攻堅的開展,眾多貧困家庭的生存狀態(tài)有了顯著的改善,而進一步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讓孩子的人生實現(xiàn)多元化,唯一依靠的還是家庭對教育、對讀書的熱忱和執(zhí)著。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