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群
劉荒田是旅美華人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于1948年出生于“中國第一僑鄉(xiāng)”——廣東臺山,早年當過知青,在鄉(xiāng)村教過書,在縣城做過行政人員,1980年移居美國。創(chuàng)作生涯始于新詩,近20多年來鐘情散文隨筆。曾任舊金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xié)會”會長、美國《美華文學》雜志執(zhí)行主編。在中國出版的散文集隨筆集子有30多種,在美國被譽為“有中文刊物的地方就有劉荒田”。他的散文也先后在國內(nèi)獲得多次華文作品大獎,并被《讀者》《散文選刊》(海外版)等刊多次轉(zhuǎn)載,有的還被選入大學語文教材,已經(jīng)在國內(nèi)文壇產(chǎn)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并受到評論界的關注??v觀其散文隨筆的創(chuàng)作,劉荒田作品大致分為三方面內(nèi)容:其一,作者作為新移民對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底層生活的紀實,集中表現(xiàn)在前期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其二,作者后來選擇回國定居,候鳥般往返于美國舊金山與廣東佛山之間,通過國際視野對此岸與彼岸文化差異進行比較與詮釋。其三,近期作品則更多地從哲學或美學層面,對他所經(jīng)歷的國際社會與人生進行形而上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這三類作品中,影響最大并奠定劉荒田北美文學地位的,無疑是前期的表現(xiàn)美國唐人街新移民生活的作品,在一定的意義上,填補了北美華文文學的空白。
劉荒田前期散文隨筆對文學最大的貢獻,是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了美國唐人街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奮斗史,也是唐人街底層社會華人新移民真實的生存紀錄。如果說,以前的華僑文學給我們展現(xiàn)的都是一部部華人血淚史,那么,劉荒田散文隨筆中的新移民卻是另一種狀態(tài),他并沒有著力表現(xiàn)華僑與當?shù)厣鐣萘Φ目範帯_^去一提及華僑文學,就容易聯(lián)想原始積累時期華人勞工北美闖金山,被剝削與被奴役的過程,以及白人奴隸主與華工矛盾抗爭的歷史。至于新移民生活,我們只有通過一些當代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與電視劇去了解。代表作有20世紀90年代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還有查建英的“美國留學生”系列小說及近期王瑞蕓的《美國浮世繪》,但這些表現(xiàn)當代華人新移民生活的作品,除《北京人在紐約》外,大都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寫中國的白領及知識階層到美國后的遭遇,對于唐人街底層社會的華人新移民生活涉及并不多,而且這類作品虛構的成分較多,紀實的較少。同時這類作品的新移民主人公大都受過一定的高等教育。作家大都是居高臨下地對新移民生活做了一些淺嘗輒止的反映,缺少一定的疼痛感,與劉荒田真切地表現(xiàn)底層華人移民生活的艱辛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長期以來,在北美文學中,這些眾多生活在唐人街社會底層的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態(tài),往往被遮蔽、被遺忘。他們在美國底層社會的命運掙扎與文化差異,也一直沒有得到真實的表現(xiàn),有的甚至被曲解與丑化。因為,上述的中國新移民作家不可能涉及這個領域,即使涉及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之所以說劉荒田填補了這方面的文學空白,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他作品呈現(xiàn)的美國唐人街底層社會的多元圖景,給予讀者全新的認知感受,并從中讀出人性的溫情冷漠與殘酷,為華文文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也是劉荒田作品一直受到眾多讀者歡迎與喜愛的根本原因。
當然,這可能與劉荒田曾經(jīng)長期生活在唐人街底層社會經(jīng)歷有關。他的唐人街故事絕大多數(shù)是親身經(jīng)歷,也有的是聽同一階層朋友的講述所記。這些刻骨銘心的紀實故事,在劉荒田的筆下,并沒有激憤與哀怨,呼號與吶喊,而是以特別冷靜而不失睿智的文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些底層新移民的生存困境與人性變異。作者沒有刻意美化美國社會,而是形象地表現(xiàn)底層社會的分化與不安。如《聽雨密西西比》中的詩人正及其弟妹,在美國南方小鎮(zhèn)綠樹鎮(zhèn)開雜貨店的遭遇,不僅要預防小偷,還要與匪徒周旋,正的弟弟約翰在做生意時還遭到突然襲擊差點喪命,連正這樣的詩人也不得不拿起武器捍衛(wèi)自己,這不僅讓我們對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持懷疑態(tài)度的同時,也深感底層華人生存的艱辛。美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若斯,那么在大都市舊金山開店的華人又是如何呢?雖然沒有小偷盜匪的滋擾,但也同樣充滿坎坷。《“黃金夢”三部曲》中王斌與張泉買店、開店到賣店的遭遇,同樣告訴讀者,在美國生存的居大不易?!缎孪匆赂琛分械陌①F,在美國為節(jié)省家庭開支,當起了“洗衣夫”,一個當年會吹笛子的瀟灑青年,最后來美國洗掉了自己的青春,“洗掉了共了多年患難的婚姻,洗掉了兒女,洗出了沉痛的嘆息”。令人嘆息不已的還有這些底層華人的精神生活的貧乏,《又見“蕓娘”》《四嫂子的臉》中的陳伯母和四嫂子,在維持艱辛生活的同時,還要容忍丈夫的感情出軌。為了維護家的完整,這些女性幾十年忍辱負重,最后終于換來破鏡重圓。在劉荒田的散文中著墨最多也最為生動的是這些底層華人女性。她們勤勞、她們堅韌,她們樂觀、她們豁達,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們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精神上卻非常守舊,與北美文化格格不入,還停留在昔日的華夏故土,傳統(tǒng)觀念依然十分濃重。《“李太夫人金英生平事略”》中阿榮的母親最具代表性,她的命運幾乎是僑鄉(xiāng)所有華僑眷屬的縮影。這個不幸的女人,嫁給阿榮的父親就一直守活寡,“她十七歲那年糊里糊涂地托付終身的男人,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生離后,再見時,只是華人墓園中一塊嵌著瓷照片的墓碑”,連丈夫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這是何等的辛酸!但她沒有絲毫的頹唐。這位善良堅韌的女性,到了美國后又繼續(xù)為兒子辛勞,帶大了阿榮的五個女兒最后悄然離世。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在令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引發(fā)對僑鄉(xiāng)女性命運的思考。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雞婆鳳”》中的祖母,《唐人街的女鄉(xiāng)親》,在命運的壓抑與生存的困境之中,她們沒有任何氣餒與憂傷,而是一派樂觀,劉荒田這樣為她們發(fā)出感慨:“我的女鄉(xiāng)親就憑著要么天授要么成于后天的樂天,一代代地活過來,一程程地挺過來……迎著或者繞開鄉(xiāng)愁走去,挽著家庭、孩子以及不講情面的歲月。”當然,劉荒田筆下也有工于心計的女人,如他筆下兩位中國來的女醫(yī)生,形象與這些女性大相徑庭。《兩個男人的戰(zhàn)爭》中班尼的岳母,一個來自廣州的退休女醫(yī)生;“老母雞”傳奇》中馬丁的岳母,同樣來自肇慶的退休女醫(yī)生,都工于心計。在與異國女婿鬧僵后,出于報復,設計讓異國女婿落個人財兩空的下場。這兩個故事有些雷同(不知為什么都是女醫(yī)生)。兩個女醫(yī)生的形象猶如《蝴蝶夢》中的呂蓓卡,躲在幕后導演著這一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必須說明,這兩個有手段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女人并不是唐人街底層的華人新移民。
在表現(xiàn)底層華人移民生存的困厄的同時,劉荒田還在他的作品中較多地流露出對故土的依戀、對華夏民族文化摯愛的感情,并在這方面有著許多精到的描寫。《夢回荒田》《水埠頭》《童年雜憶》中剪不斷的鄉(xiāng)愁;《唐人街的婚宴》《赴“粥會”記》則通過美國唐人街上的婚禮以及朋友聚會,表現(xiàn)了中華風情禮俗在異國土地上的演繹。既然是在異國土地上的文化堅守,所以兩種文化的相互碰撞自然也就在所難免,劉荒田的散文隨筆并沒有回避這一點。上面《兩個男人的戰(zhàn)爭》與《“老母雞”傳奇》中的班尼和馬丁與廣東岳母的精神沖突到最后積怨成仇,正是來源于兩種文化背景不同而產(chǎn)生的矛盾?!懂敗巴寥饲椤弊采稀把箫L俗”》《吃飽了撐的》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講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讓讀者產(chǎn)生理性的聯(lián)系?!短迫私稚系目Х鹊辍穭t以小見大,反映了東西方兩種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劉荒田的散文不僅僅是生活的記錄,其中更滲透著他對唐人街底層華人社會現(xiàn)實深沉的文化思考。
在劉荒田的散文隨筆中,也并非全是苦難與痛苦的書寫,還有另一類唐人街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與人性的美好。如《回娘家》,這是作者依據(jù)一個導游朋友講述的真實故事寫成,如同一部好萊塢愛情大片,讓讀者唏噓不已。美麗的白人姑娘莎朗,是個大學生,二戰(zhàn)期間她利用暑假在海軍陸戰(zhàn)隊附近的酒吧當侍應生,并在那里愛上了一個姓陳的華人低級軍官。最后莎朗沖破世俗偏見與全家人鬧翻,嫁到了唐人街,做了中國人的媳婦。父母家人因此與她斷絕了一切來往。這位堅強的白人女性,不僅摯愛唐人街的中國男人,還愛上了中華文化,甚至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粵語。但美國父母家人始終拒絕他們,還隔絕了音訊。莎朗與丈夫含辛茹苦,直到莎朗80多歲,此時丈夫也已經(jīng)去世。一次旅途中,莎朗終于按捺不住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在全車旅客的鼓勵與幫助下,終于與分別60多年的兩個哥哥重逢,此時他們?nèi)记啻翰辉?,成為白發(fā)蒼蒼的耄耋老人。這個故事似乎成為一個象征,老人們相互對峙60年后的重逢與悲歡,暗示了兩種不同文化由對抗到最后融合的過程,為劉荒田的前期唐人街的底層書寫,涂上了一層溫暖且充滿希望的人性之光。
臺灣著名散文家王鼎鈞先生在劉荒田出版的散文集《舊金山浮世繪》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劉荒田的散文并非社會調(diào)查而是嚴格意義上的美文?!边@正是對劉荒田散文藝術的中肯評價,但是也不完全如此。劉荒田筆下的美國新移民的故事固然生動,但更吸引我們的還是他的文字及藝術多元表現(xiàn)。劉荒田的文字爐火純青,在描寫故鄉(xiāng)時,則樸實而充滿深情,如《夢回荒田》《聽雨密西西比》《漂泊原鄉(xiāng)》《江天俯仰獨扶犁》,加上詩文在其中的穿插,確實是一篇篇充滿文化意蘊的“美文”。但我們認為,劉荒田的散文隨筆不僅“美”,而且在“思”,尤其后來出版的另外兩類散文隨筆,則呈現(xiàn)別樣的風采。如他的被《讀者》雜志轉(zhuǎn)載并受到廣泛好評的散文隨筆《人生困局》,寫作者與一個“80”后華人電影女剪輯師朋友的一番對話。通過講述美國波士頓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那個看似各方面都非?!靶腋!钡哪贻p女主人瑪麗突然的自殺事件,共同探討人類生與死的人生困局。這篇散文則不能以“美文”冠之,而是通過這個悲劇故事,對人性的復雜性做了形而上的詮釋與哲思。即使劉荒田前期書寫唐人街底層生活的作品,許多篇什也并非美文,文字老辣犀利,卻表現(xiàn)出另外一種風骨,這類文章有《死亡假面》《兩個男人的戰(zhàn)爭》,以及《編輯部的故事》《“形而上”的唐人街》《土洋騙子速寫》等,寫出了唐人街華人社會另一種眾生相,辛辣諷刺,鞭辟入里,則更見功力。劉荒田還充分調(diào)動各種藝術元素,使他的散文隨筆在藝術表現(xiàn)上互不重復,千姿百態(tài)。有紀實、有想象、有心理描寫、有全景呈現(xiàn)。還隨著內(nèi)容不同變換人稱敘述角度,各種人稱在他的散文隨筆中都有,甚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如果說劉荒田前期散文隨筆有什么遺憾,就是唐人街的故事部分內(nèi)容有些雷同,如前面兩個廣東岳母如出一轍,連身份都一致,都是廣東女醫(yī)生?!洞顧n》的某些情節(jié)顯然脫胎于《華爾特的“破折號”》??赡茏髡叱鲇诠适录o實性的考慮。但是散文隨筆作為文學的體裁,即使是紀實文學,適當虛構是完全可以的,這也是避免情節(jié)雷同的最好方式。好在劉荒田寫了那么多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底層社會的故事后,如今他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漸入佳境。他的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已進一步走出華人底層社會的迷津,表現(xiàn)出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他后來出版的兩類散文隨筆已經(jīng)自覺融入哲學及美學的文化思考。不斷突破自己的創(chuàng)作局限,從唐人街的底層書寫走向更廣闊的文化視野,這也正是劉荒田散文隨筆在華文文學一枝獨秀、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五邑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