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qū)人民醫(yī)院,上饒 334100)
替加環(huán)素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抗生素, 為甘氨酰四環(huán)素類中的首個藥品。 它對泛耐藥的致病菌具有非常高的抗菌活性, 在其治療中表現(xiàn)出強大優(yōu)勢[1]。 近年來替加環(huán)素進入中國市場,在ICU、燒傷科、腫瘤科等重度感染的治療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但該藥也顯現(xiàn)出明顯的藥品不良反應, 包括胃腸道反應、胰腺炎、膽紅素及堿性磷酸酶的增高等[2]。而其引發(fā)的凝血指標異常自2010 年后國內外均有報道,凝血功能障礙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藥物最大抗菌效應的發(fā)揮[3]。 本研究通過對替加環(huán)素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為臨床安全使用替加環(huán)素提供參考。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研究2018 年3 月-2020 年2月我院接受替加環(huán)素治療的住院患者。 納入標準:年齡>18 歲,存在臨床確定的感染,具有替加環(huán)素治療指征,替加環(huán)素使用時間>3d,用藥前后行凝血功能檢測指標。 排除標準: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重度肝功能損害(Child Pugh 分級 C 級),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統(tǒng)基礎疾病,入院時已經存在凝血功能異常, 近一個月內有服用抗血小板藥、 抗凝藥及使用其他影響凝血指標的藥物, 對替加環(huán)素過敏或既往有四環(huán)素類藥物過敏史, 凝血功能檢查數(shù)據(jù)不完善及其他病歷資料不全。 共篩選出使用替加環(huán)素的患者483 例,最終納入研究患者106 例。
1.2 方法
1.2.1 替加環(huán)素給藥方案 藥物采用注射用替加環(huán)素(商品名:澤坦;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394;生產企業(yè): 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規(guī)格:50mg/支),初始劑量為100mg,維持劑量為 50mg/12h,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乳酸林格氏注射液進行溶解,藥物最高濃度不超過1mg/ml,勻速靜脈滴注,每次約30-60min。 若治療期間發(fā)生重度肝功能損害, 則調整維持劑量至25mg/12h。
1.2.2 數(shù)據(jù)收集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 ⑴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感染類型、微生物檢出結果、替加環(huán)素用藥時間等;⑵凝血功能變化:用藥前3d 至停藥后7d 內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PLT)。 ⑶替加環(huán)素治療期間的出血事件及輸血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P<0.05 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患者一般資料 106 例患者一般資料情況詳見表1。
2.2 患者用藥前后凝血功能變化 106 例患者用藥后 APTT、PT、TT 呈延長趨勢, 停藥后患者 APTT、PT、TT 呈逐漸縮短趨勢; 其中用藥 2-3d、4-6d、7-10d、10d 后 APTT 值明顯高于用藥前 3d(P<0.05),停藥5-7d、7d 后 APTT 值明顯低于用藥后 10d 后(P<0.05);用藥 4-6d、7-10d、10d 后 PT、TT 值明顯高于用藥前 3d(P<0.05),停藥 5-7d、7d 后 PT、TT值明顯低于用藥后 10d 后(P<0.05)。用藥后 FIB 水平呈下降趨勢,停藥后FIB 水平呈上升趨勢,其中用藥 2-3d、4-6d、7-10d、10d 后 FIB 水平明顯低于用藥前 3d(P<0.05),停藥 5-7d、7d 后 FIB 水平明顯高于用藥后 10d 后(P<0.05)。 用藥前后 PLT 無明顯改變(P>0.05)。 見表 2。
表1 106例患者一般資料[n(%)]
替加環(huán)素是一種新型的甘氨酰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 其在米諾環(huán)素的中央骨架上添加了叔丁基甘氨?;鶊F,后者可形成較大的空間位阻,從而克服由細菌外排[4];還可同時與核糖體30S 亞基A 位點及H34 結合,使得核糖體結合的更為牢固[5]。 因此,相較于其他四環(huán)素類藥物,替加環(huán)素抗菌譜更廣、抗菌活性更強,且不易產生耐藥性,對耐藥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6]。
隨著替加環(huán)素使用逐年增加, 其不良反應逐漸顯示出來,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其所致不良反應進行了報道。 該藥主要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膜腺炎、肝臟衰竭、低血糖及轉氨酶升高等。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替加環(huán)素可導致凝血相關的不良反應。 本研究中通過對替加環(huán)素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顯示患者用藥后 APTT、PT、TT 呈延長趨勢, 停藥后患者 APTT、PT、TT 呈逐漸縮短趨勢, 用藥后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呈下降趨勢,停藥后FIB 水平呈上升趨勢, 表明凝血指標的異常與替加環(huán)素的使用相關,這與其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7,8]。 考慮原因為替加環(huán)素給藥劑量的59%通過膽道/糞便排泄消除,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影響維生素K的生成, 而后者是四種凝血蛋白在肝臟內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質, 導致凝血酶原前體蛋白無法正常羧化為凝血酶原,進而造成凝血指標的改變[9];此外,F(xiàn)IB 是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替加環(huán)素可能與肝細胞核糖體某些位點結合, 影響FIB 合成,引發(fā)凝血功能異常進而影響整個凝血途徑[10]。
表2 106例患者用藥前后凝血功能變化(,d)
表2 106例患者用藥前后凝血功能變化(,d)
時間 APTT(s) PT(s) TT(s)用藥前3d用藥2-3d用藥4-6d用藥7-10d用藥10d 后停藥1-2d停藥3-4d停藥5-7d停藥7d 后35.59±6.65 43.82±7.91 40.53±8.63 41.46±7.46 41.23±8.05 45.34±9.17 38.02±7.88 34.43±7.72 32.02±7.23 14.15±2.25 15.68±3.66 16.93±3.48 18.61±3.73 18.38±2.72 15.91±3.20 14.59±2.65 12.47±3.13 13.47±2.63 15.61±2.47 20.68±3.95 18.13±3.57 18.64±3.51 19.21±3.56 16.68±2.60 17.09±3.96 16.14±2.57 16.38±3.29 FIB(g/L)3.99±0.79 3.46±0.83 2.48±0.62 2.21±0.73 2.07±0.47 2.15±3.65 2.60±3.52 3.23±3.36 3.25±1.02 PLT(109/L)206.37±83.55 202.73±77.38 211.45±75.63 213.68±86.19 197.59±72.68 202.76±80.29 203.37±78.92 207.36±75.94 215.16±80.90
綜上所述,替加環(huán)素可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使得 APTT、PT、TT 延長和 FIB 下降, 使用期間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凝血指標。 但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處, 如重癥感染或耐藥菌感染患者多采用聯(lián)合用藥,患者可能合并潛在凝血功能障礙等,造成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后期研究中需進一步完善臨床研究, 以期為臨床用藥更好地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