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棟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也是消化系統(tǒng)中最大的消化器官。聽著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實很脆弱,特別是在病毒面前。截至目前,經(jīng)臨床研究明確的肝臟感染病毒已有5種,都能直接導致嚴重的肝臟疾病。
目前,由病毒引起的肝病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即由各種肝炎病毒直接引起的肝臟炎癥反應,具體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任何一種肝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引起機體的嚴重損傷,甚至威脅到生命。我國是乙肝大國,約1/10的人群為乙肝患者。長期罹患乙肝、丙肝,會引起肝硬化;肝硬化結節(jié)惡變以后,會發(fā)生肝癌。因此,乙肝和丙肝在我國危害相對更大。
◆感染甲型肝炎時,甲肝病毒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增殖,機體會出現(xiàn)一系列免疫應答,引起肝細胞損害,表現(xiàn)為肝細胞壞死和炎癥反應。甲肝病毒可被機體的免疫反應清除,一般不會發(fā)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病毒性攜帶狀態(tài)。
◆乙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感染乙肝病毒時,乙肝病毒在肝細胞內(nèi)復制,雖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但乙肝病毒基因可整合于宿主的肝細胞染色體中,從而產(chǎn)生遠期后果。乙肝的肝細胞損傷主要是通過機體的一系列免疫應答造成的。機體的免疫應答既可清除病毒,同時也導致肝細胞損傷,甚至迫使乙肝病毒變異。
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機能是否正常及免疫反應的強弱,與乙型肝炎的臨床類型及轉歸有密切聯(lián)系。在免疫應答和免疫調節(jié)機能正常的機體,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被免疫應答攻擊而破壞,肝細胞死亡而終止感染,臨床表現(xiàn)為恢復順利的急性肝炎。根據(jù)病毒量的多少及強弱,肝細胞受損程度不同,急性肝炎又表現(xiàn)為急性黃疸型或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若機體免疫功能及清除乙肝病毒功能低下,乙肝病毒未得到徹底清除,則有可能表現(xiàn)為無癥狀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有的患者肝功能不斷受到輕度損傷,表現(xiàn)為慢性遷延型或活動性肝炎。
◆對丙型和戊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了解較少。有研究結果提示,丙型和戊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也與機體的免疫應答有關,肝細胞的損傷主要是由機體的免疫應答導致。
◆對丁型肝炎的研究表明,丁型肝炎病毒對肝細胞具有直接致病性和破壞作用。丁型肝炎與乙型肝炎重疊感染,可導致丁型肝炎病毒大量復制,明顯加重肝細胞的損傷,易發(fā)展為慢性肝炎或重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最常見的傳播形式為糞—口途徑,也稱為腸道途徑,即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進入消化道引起甲肝感染。生活在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很可能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當人們食用未煮熟的牡蠣、蛤、蠔等水產(chǎn)品時,有較高的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風險。甲肝感染的主要人群為兒童和青少年,冬春季節(jié)是甲肝發(fā)病高峰期。
乙肝/丙肝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和醫(yī)源性傳播。
(1)血液傳播:極少量含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進入人體后即可導致感染,輸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都可以傳播。
(2)母嬰垂直傳播:如果母親是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攜帶者,那么在分娩前后會有一定概率傳染給胎兒。
(3)密切接觸傳播:目前已經(jīng)證明,乙肝/丙肝患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唾液、汗液等體液中均含有乙肝或丙肝病毒,密切生活接觸,尤其是有性生活,有可能導致乙肝或丙肝病毒的傳播。但密切接觸引起的傳播概率相對較低。
(4)醫(yī)源性傳播:醫(yī)療工作中使用受污染或者消毒不嚴的針管、針頭,都可造成乙肝或丙肝病毒的人為傳染。
丁型肝炎病毒與乙型肝炎病毒有著相同的傳播途徑,即通過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和母嬰傳播等。但丁型肝炎病毒極少單獨感染,多與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共同感染。
戊型肝炎則同甲肝一樣, 也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既往以水型流行最為常見,具有季節(jié)性,多見于雨季或洪水之后,且多見于有不潔飲食史的人群。發(fā)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孕婦易感性較高,易出現(xiàn)重癥戊肝,病死率較高。
需要強調的是,沒有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觸,如跟乙肝/丙肝患者一起工作、握手擁抱、住一個房間,甚至一起用餐和共用廁所,理論上都不會被傳染。但如果是親密接觸比如結婚,那么婚前建議進行各項肝炎病毒的檢驗。如果是陽性就要盡早治療,為了自己,為了愛人,也為了下一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