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瑕
一個國家的話語權,是一個國家硬實力的體現(xiàn),更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延伸。國家間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就是要爭取在國際上說話的權利和提高其話語的影響力,在國際上取得與國家地位相匹配的發(fā)言權與發(fā)言被重視權。經過近40 年的快速增長,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西方媒體相比,當前中國媒體的國際話語權仍處于弱勢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yè)密集發(fā)力、加速跨越,實現(xiàn)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競相涌現(xiàn)。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績頻繁吸引外媒及海外受眾的關注,科技圖片慢慢展現(xiàn)出它的“硬核”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疤煅邸碧娇铡⑸裰埏w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fā)威”、大飛機首飛……“科技創(chuàng)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同時也越來越多的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中國媒體應該抓住我國經濟實力與日俱增和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帶來的有利時機,善用科技圖片的“硬核”力量,配合對外傳播中的各類技巧,逐步提高中國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中的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的主張在國際舞臺和外交場合的權重與影響[1]。近年來,我國新聞產品的海外媒體落地情況穩(wěn)步上升,最直接地反映出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逐步提升。其中,反映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的照片的采用數(shù)據尤為亮眼,更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體上頻頻“露臉”。科技圖片的對外報道,做到大事面前“不失語”搶占輿論先機,報道“穩(wěn)準狠”體現(xiàn)專業(yè)素養(yǎng),方能在國際輿論場中站穩(wěn)腳跟,收獲認可和尊重。
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悄然改變著世界的格局?!翱挂摺钡暮诵氖钦闻c科學的關系,最終戰(zhàn)勝疫情要靠科技的力量。4月14日,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許可,啟動一、二期合并的臨床試驗,成為最先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采用“滅活”技術路線的新冠病毒疫苗。一組《新突破!我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科技圖片,內容包括新冠滅活疫苗樣品、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對滅活疫苗樣品進行各種檢測、北京市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在科興中維進行疫苗樣品抽查取樣等畫面(圖1),得到授權第一時間權威發(fā)布。當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仍未得到遏制,新冠疫苗的研發(fā)與應用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這組獨家照片一經播發(fā),被美國、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全球各國近60 家媒體廣泛轉載[2],展現(xiàn)出我國在不降低標準、保證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爭分奪秒推進疫苗研發(fā)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圖1 2020年3月16日,工作人員在科興中維展示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
再如,我國航空航天的最新進展也一直是海外媒體的“寵兒”。這里簡單列舉一些相關照片的海外媒體采用數(shù)據:《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開啟》(圖2)最高采用近150 家,《玉兔二號巡視器繼續(xù)月背行走嫦娥四號部分有效載荷開機工作》最高采用超200家,《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最高采用80多家等??沁@些科技照片的海外媒體中,不乏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衛(wèi)報、英國每日郵報、雅虎、美國廣播公司、美聯(lián)社、今日俄羅斯、西雅圖時報、每日經濟新聞(英國)、??怂剐侣劸W、彭博社、愛爾蘭獨立報、阿拉伯新聞報等境外主流媒體[2]。
圖2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點火升空(使用減光鏡慢門拍攝)
“全球競爭的時代,亦是全球合作的機遇?!敝袊こ淘涸洪L李曉紅表示,全球科技界需要以戰(zhàn)略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寬闊的胸懷,前瞻世界科技發(fā)展新態(tài)勢,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打造世界科技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我們可以通過更易被海外受眾接受的圖片報道形式,積極放大中國科學界希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聲音,在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中,實現(xiàn)從“被解讀”到“我解讀”的跨越。
2019 年4 月,世界多國科研人員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fā)布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圖3)。這個超大質量黑洞,位于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 中心,其質量是太陽的65 億倍,距離地球大約5 500 萬光年。它的核心區(qū)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huán)繞一個新月狀光環(huán)。都說“百聞不如一見”“一圖抵千言”,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一出,迅速引起全球關注。新華社當天共播發(fā)來自上海、東京、華盛頓、布魯塞爾、智利等地的相關英文圖片18 張,內容涉及首張黑洞照片、發(fā)布會現(xiàn)場和相關科研人員采訪等。其中,備受關注的黑洞“真容”照片的發(fā)稿時效全面領先美聯(lián)社、歐新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其他通訊社[2]。照片發(fā)布后,迅速收獲海外網友們熱情點贊,紛紛評論“好贊”“有趣”“星辰大海”等。同時播發(fā)的《中國科學家為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fā)布作出貢獻》,是一個包含視頻和圖文的融媒體產品,向海外受眾詳細介紹了中國科研工作者在這一全球科研合作盛事中發(fā)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圖3 2019年4月10日,在智利圣地亞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他們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話語連著故事。不管地域相距多么遙遠、膚色差別多么明顯、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多么不同,善講故事和樂聽故事都可以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1]。生動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潛移默化地增進人們對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張的認同,進而提高講述者的話語權。
多數(shù)人眼中的科技圖片,常常是“高大上”有余,“人情味”不足。如何賦予科技圖片更多的溫度和趣味,講好故事,還得從人的角度下功夫。
2019 年7 月1 日播發(fā)的組稿《科技工作者的一天》,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照片流的播發(fā)形式,帶人們走進“中國天眼”FAST,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非聯(lián)合研究中心等諸多常人很難踏足的“科研秘境”,向海外的讀者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了中科院科研人員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反響熱烈。
都說,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平凡的日子擁有不凡的意義?!犊萍脊ぷ髡叩囊惶臁方M稿也試圖通過嚴謹?shù)慕Y構和邏輯關系,構建出一種“儀式感”,讓平凡的科技圖片組成有溫度、不平凡的報道,感動讀者。整組圖片展示以時間線排序,從國家授時中心設備顯示00:00:00 時的第一張照片開始,到設備顯示23:59:59 時的最后一張照片結束,26 張照片形成24 小時的完整閉環(huán)??臻g上,諸多中科院科研機構亮相,從新疆到云南,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到邊疆野外科考現(xiàn)場(圖4),從國內到國外,一張照片一個時間一個場景,豐富多變。照片“以人為本”,有82 歲仍堅持親自修改論文的院士,也有為研究晝夜節(jié)律對肺功能影響半夜工作的年輕面龐,雖未見讓人一看就愛上的“絕片”,但每張樸實照片和圖說透出的情感微光,最終匯聚成大大的感動,讓讀者體會到:大多數(shù)日子里,科學家只是埋首于證據碎片和枯燥日常工作的耕耘者。然而,偉大的科學突破,往往都是由無數(shù)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默默貢獻而成,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工作累積產生質變。
當然,組稿能夠如此完整的呈現(xiàn)給海內外的讀者,依靠的是中科院整個系統(tǒng)強有力的組織協(xié)調,也依靠跑口記者長期以來和對方建立起的良好合作關系。
圖4 2019年7月1日14時03分,在西藏海拔5170米的一處冰川,參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隊員在監(jiān)測冰川徑流水質(手機拍攝)
科學,以求實和創(chuàng)新為核心訴求??萍紙D片的報道也應秉持著這種科學精神,在報道的內容上要實事求是,客觀平實,在報道的形式上要銳意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讓我們的科技圖片報道在全球輿論場中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