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靄玲
(普寧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chǎn)科,廣東 揭陽 515300)
相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顯示,子宮肌瘤在30~50歲的女性發(fā)病率約30%[1]。臨床上,對于肌瘤大、多或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子宮肌瘤患者,可以考慮采取手術治療。對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或者保留器官者常采取子宮肌瘤剔除術,其中經(jīng)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因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而難以被患者所接受[2]。相比之下,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方式因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及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而逐漸得到臨床推廣與使用[3]。本研究中,具體探討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的患者均經(jīng)B超檢查提示為子宮肌瘤,且患者也經(jīng)術后病理檢查證實[3];(2)患者均有良好的手術指征;(3)患者本人或其家屬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卵巢囊腫、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患者;(2)惡性腫瘤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3)合并其它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病變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年齡28~52歲,平均(38.7±2.2)歲;病程0.5~4年,平均(2.01±0.45)年;病灶直徑3~8 cm,平均(6.0±0.9)cm。對照組:年齡29~52歲,平均(39.0±2.0)歲;病程0.5~4年,平均(2.03±0.46)年;病灶直徑2~8 cm,平均(5.9±0.9)cm。兩組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手術方法
該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手術時機選擇在月經(jīng)干凈后的第3~7 d,根據(jù)患者的情況擇機手術。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調(diào)整患者體位至仰臥位,保持頭低較高的狀態(tài)。麻醉成功后,進行消毒和鋪巾處理,各項工作準備完成后開始手術。于患者腹部臍上2 cm做一橫切口,長度約6~8 cm,使得子宮充分暴露在視野中,詳細觀察子宮的各項形態(tài),如位置、大小、形狀等,確定后在直視的狀態(tài)下逐一剔除病灶。肌瘤剝除后,觀察是否存在出血現(xiàn)象,若存在則及時止血。檢查各項手術器械,無誤后縫合切口,術后行抗感染處理,防止出現(xiàn)感染的現(xiàn)象。
1.2.2 觀察組手術方法
該組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取膀胱截石位,行器官插管下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臍孔上緣做出一個長度為2 cm的切口,刺入氣腹針并成功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維持氣腹壓在13~15 mmHg。于臍上緣位置取一大小1 cm左右的切口,使用10 mm套管針進行穿刺,并將腹腔鏡和套管置入腔中,詳細觀察子宮肌瘤的各項情況,如位置、大小、數(shù)目等。于患者左右骼前上棘內(nèi)2 cm的位置,行一5 mm的切口,將相關手術器械置入其中,鈍性剝離肌瘤包膜并剔除肌瘤,使用雙極電凝刀進行電凝止血,在手術完成后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鏡進行沖洗,之后縫合創(chuàng)口且抗感染治療。
卵巢功能指標:包括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指標。術前、術后1個月與術后3個月,均在經(jīng)期結束后5d采集患者4ml的外周靜脈血液,將血液置入裝有抗凝劑的試管中,經(jīng)離心后分離血清,采取放射免疫法對血清FSH、E2指標水平進行檢測。
使用SPSS 19.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個月與3個月兩組FSH水平均較術前低,E2水平較術前高,觀察組術后各個時間段FS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E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卵巢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表1 手術前后兩組卵巢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比較()
注:與術前相比,*P<0.05.
組別 n FSH(U/L) E2(pmol/L)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觀察組 38 27.15±2.75 20.15±2.24* 21.43±2.36* 212.20±21.15 246.30±24.48* 240.10±23.28*對照組 38 27.24±2.77 23.58±2.56* 25.06±2.63* 211.89±21.05 232.26±22.47* 227.75±22.76*t-0.142 6.216 6.333 0.064 2.605 2.338 P-0.887 0.000 0.000 0.949 0.011 0.022
隨著社會及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壓力不斷增加,這使得子宮肌瘤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因此一旦確診疾病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4]。針對子宮肌瘤常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常規(guī)手術治療方式往往是采取開腹手術治療的方式,該手術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直視下操作的優(yōu)勢,能夠有效切除肌瘤,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卻較大,表現(xiàn)為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恢復慢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等,這使得患者難以接受[5]。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與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針對子宮肌瘤推廣使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方式,該治療方式具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第一,手術過程做出小切口操作,這樣可以減輕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術中利用腹腔鏡仔細探查腹腔且用微創(chuàng)手術器械進行操作,這可避免對肌瘤周邊組織造成傷害,大大降低術中出血量,對術后的恢復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1個月與3個月的FSH和E2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與常規(guī)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更能夠保護好患者的卵巢功能。
綜上所述,臨床中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術后卵巢功能的恢復,并可獲取同開腹手術類似的妊娠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