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梁紅(通訊作者) 陳名桂 鄧秋迎 程玲玲 梁金燕
(1 廣東省中醫(yī)院大院急診科 廣東 廣州 510120)
(2 廣東省中醫(yī)院大院重癥醫(yī)學科 廣東 廣州 510120)
(3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120)
各種原因引起的腸腔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和通過發(fā)生障礙時,即稱為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急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癥,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該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未見好轉則考慮手術治療。中西醫(yī)結合對于急性腸梗阻的保守治療療效較好,本研究擬探討中醫(yī)外治法干預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為該病的治療手段提供參考。
選取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綜合病區(qū)收治的急性腸梗阻保守治療適應癥患者共256 例,按照隨機對照雙盲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109 例,其中男性62 例,女性47 例,平均年齡76.54±10.15 歲。治療組共147 例,其中男性81 例,女性66 例,平均年齡78.85±8.67 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嘔吐次數(shù)、腹痛程度和影像學表現(xiàn)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廣東省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BF2019-073-01。
1.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yī)急性腸梗阻的常規(guī)治療。(1)禁食;(2)持續(xù)胃腸減壓:遵醫(yī)囑留置胃管,充分吸引出胃腸積氣,改善腸壁循環(huán);(3)灌腸:37℃肥皂水100ml 低壓保留灌腸,一天一次;(4)預防及控制感染、改善內循環(huán)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給予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處理。
1.2.2 治療組: 在以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予以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聯(lián)合五子散熱熨敷腹部。(1)穴位貼敷神闕穴:以肉桂、干姜、白芍為原料,加蜂蜜制成的綠豆大小穴位貼。囑患者平躺,保暖,放松腹部,取穴神闕穴,充分暴露,取調制好的穴位貼貼敷于穴位。留穴4 ~6 小時,每天1 次。(2)五子散熱熨敷腹部:將藥物加熱至40 ~60℃,囑患者放松,平躺,兩腿彎曲,將加熱好的五子散藥包順時針熨敷患者腹部,力度應均勻,以患者能耐受為宜,熨敷速度應隨著藥袋溫度逐漸降低,由快至慢,力度由輕逐漸加重。當藥袋溫度低至膚溫時,應將藥物加溫或及時更換藥袋。熱熨敷過程中應隨時聽取患者對溫度的感受,觀察皮膚顏色變化。每次時間15 ~30min,每天1 次,5天為一個療程。
顯效:患者嘔吐、腹痛、腹脹等癥狀消失,腸鳴音恢復正常,可自行排便排氣,復查腹部X 線片顯示無腸管擴張和液平面;有效:患者嘔吐、腹痛、腹脹等癥狀較前減輕,且排便排氣次數(shù)較少,復查腹部X 線片腸管仍有輕微擴張征象但無液平面或未見異常;無效:患者嘔吐、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無緩解或加重,腹部X 線片顯示腸管擴張征象且有液平面,需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分析,對照組療效評價總有效率為88.10%,治療干預組療效評價總有效率為96.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急性腸梗阻按照發(fā)病原因可分為機械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和動力性腸梗阻,其中臨床常見為機械性腸梗阻。急性腸梗阻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嘔吐、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等。X 線平片顯示為腸管擴張積氣及腸管內有液平面,雖然其準確率不如CT 高,但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以及即時回報結果等優(yōu)點[1],因此是急性腸梗阻的首選輔助檢查。治療上,優(yōu)先采取保守治療,有臨床研究[2-4]表明,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老年急性腸梗阻的療效并無顯著差別。經保守治療病情無好轉或惡化的患者,則應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時機一般認為在起病48 小時以內為宜[5-10]。
急性腸梗阻當屬中醫(yī)“關格”、“腸結”等病。一般由于飲食內傷、勞逸失調、年老體虛等各種原因導致腸道氣血郁結,通降失調,不通則痛。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或因常常嘔吐,或因多食生冷及硬物,或因怒后飽食,皆可致腸結?!薄秲冉洝れ`蘭秘典論》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指出了它們在消化和排泄中的重要作用。張子才[11]等認為急性腸梗阻應該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治療,以通為用,降為順。
中藥穴位貼敷是把中藥材研成細末,與醋、酒或蜂蜜等調和成膏狀,敷于人體穴位的中醫(yī)外治法。中藥的藥效透過腠理刺激局部穴位,由表及里從而激發(fā)全身經氣,溫經通絡,調理五臟六腑、陰陽、機體氣血,扶正祛邪,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2],正如徐大椿所言:“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22]。神闕穴定位于臍部正中,屬于任脈,古人認為它是“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臟之根”,先天之結蒂,后天之氣舍,下焦之樞紐。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可以固本培元,調理胃腸。
中藥熱熨法將藥物的熱性和藥性同時作用于人體,熱氣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加快了全身新陳代謝,利用其溫熱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目的[13],而且能夠避免肝臟首過效應,減少藥物毒副作用[14]。中藥熱熨敷對于急性痛癥具有較好療效,廣泛應用于急性腰扭傷、胃痛、痛經等疾病[15-18]。五子散由炒吳茱萸、炒萊菔子、紫蘇子、炒王不留行、白芥子等五種藥物組成。五子均屬于種子類藥物,藥性沉降,善于下行。炒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紫蘇子降氣平喘、潤腸通便;王不留行活血通經;白芥子通絡散結止痛;諸藥合用,行氣導滯,緩急止痛?,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堿可抑制TNF-α、IL-6 炎性因子表達水平,下調CD+4、CD+8T 淋巴細胞水平,從而抗炎鎮(zhèn)痛[19];萊菔子能夠促進胃滑腸動力和十二指腸平肌的收縮力,萊菔子油、萊菔子水提浸膏能夠通便[20];白芥子也能起到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21]。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聯(lián)合五子散熱熨腹部能夠有效解除急性腸梗阻患者梗阻情況,減少患者手術的幾率,提高其預后質量。穴位貼敷和五子散熱熨敷簡便易操作,價格低廉,為急性腸梗阻保守治療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手段,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