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兒科 上海 201800)
小兒靜脈滴注與成人有一定區(qū)別,一方面小兒毛細血管較細小,不易辨認;同時小兒活潑好動,再加上疾病等原因,較易出現(xiàn)煩躁、哭鬧等不配合的情況,使靜脈滴注更加困難[1]。注意力轉移法是指將患兒的注意力從可能感覺到的不舒服治療中轉移出來,減少患兒對不愉快事物的感知、拒絕和逃避行為[2]。本文對靜脈滴注160 例患兒應用3 種注意力轉移法進行干預,旨在分析小兒靜脈滴注中應用三種轉移注意力法的達到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2 月—2019 年6 月在本科患兒160 例為研究對象,年齡3 ~12 歲;近3 天均有輸液需求,。160 例患兒其中男性100 例,女性60 例;年齡(5.32±1.34)歲。將研究對象根據(jù)住院號隨機分為研究組1、研究組2、研究組3 及對照組,每組各40例,四組性別、年齡、輸液部位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參加本次研究的護理人員在小兒科就職年限、職稱、學歷、性別、年度考核成績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小兒給予常規(guī)方法進行靜脈滴注;研究組1 醫(yī)護人員在靜脈滴注前后過程中與小兒積極互動、交流,贏得信任,給予鼓勵性的語言,見表現(xiàn)良好獎勵小零食;研究組2 在靜脈滴注前后給小兒播放經(jīng)典兒歌、動畫片。在滴注過程中所有小兒均在獨立的房間內(nèi),由醫(yī)護人員以及親近的家屬陪同。研究組3 采用音樂與情境的聯(lián)合干預。
(1)穿刺成功:一針見血、進針不見回血僅在退針后再穿刺有回血者[3],計為一次穿刺成功,反之為失敗。(2)小兒配合度:合作:穿刺在安靜狀態(tài)下操作完畢,配合度比較好,無哭鬧及抵抗行為;較合作:穿刺較為順利,無明細哭鬧及抵抗;不合作:大聲哭鬧,拒絕合作,無法穿刺;總合作率為=合作例數(shù)+較合作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1、研究組2 及研究組3 護士一次穿刺成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1 和組3 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次穿刺成功結果[n(%)]
4 組配合度有顯著差異性,總合作率,與對照組相比,其他三組配合度更優(yōu)(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兒配合度結果(n)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4],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大信息通道對客觀事物的關注能力[5]。在小兒穿刺過程中,小兒將所有感官指向穿刺的疼痛、恐慌。而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將注意從一個對象或者活動調(diào)整到另一個對象或者活動。轉移小兒對穿刺的注意力,可以大大減少小兒對穿刺的恐慌、抗拒等心理[6]。本文研究采用了三種不同的轉移患兒注意力的方法,結果顯示,情境互動、音樂干預以及聯(lián)合干預法可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輸液配合度及家屬滿意度,尤其音樂與情境互動聯(lián)合的方式效果更優(yōu)。這些方法都是從患兒的心理特點而制。一是小兒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對小兒更感興趣的音樂、視頻、游戲等,二是在轉移注意力的過程中也不影響穿刺和輸液,減少了小兒的疼痛和不良心理,更安全。三種方法可以在臨床上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進行應用。